據外媒報道,北約國家近期武器裝備庫存嚴重不足,引發成員國的擔憂。在此背景下,北約制訂新的軍備生產計劃,但受多重因素影響,未來落實前景不容樂觀。
為解決武器裝備庫存不足的問題,北約成員國在今年7月舉行的維爾紐斯峰會上通過《國防生產行動計劃》,要求北約充分發揮“活動召集者、標準制定者、需求達成者和交付推動者”作用,大力發展可持續的國防工業能力。根據峰會發布的公報,從內容上看,《國防生產行動計劃》側重于大力發展陸戰武器裝備,具體武器類型將在今年秋季公布。從方向上看,《國防生產行動計劃》側重于推動中小型軍工企業發展。綜合來看,該計劃未來將面臨以下挑戰。
其一,采購不順暢。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高級研究員羅賓·穆雷表示,加大合同簽訂數量和資金投入力度將是《國防生產行動計劃》的核心任務。目前看來,北約各成員國受國防政策、經濟實力等因素影響,采購目標并不一致。他認為,北約的軍備采購策略和集體合作項目不一定適合快速生產,如何更好地協調,還需進一步研究。
其二,標準不統一。盡管北約長期以來不斷推動成員國武器裝備標準化、制式化,但由于具體情況不同,北約各成員國武器裝備采購渠道不一、種類多樣,標準很難統一。
其三,美國不配合。前美國國防部長高級顧問道格拉斯·麥格雷戈表示,歐洲的危機是美國攫取暴利的工具。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近日發布的報告稱,與2013年至2017年相比,非洲、美洲、亞太和中東地區2018年至2022年的武器進口量分別下降40%、21%、7.5%和8.8%,而歐洲地區武器進口量增長65%。由于歐洲軍工生產能力不足,美國軍工產品成為歐洲國家的進口首選。
(摘自《中國國防報》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