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喬楚 楊瀚勻
摘 要:在“雙碳”目標背景下,選取產業結構、技術創新和外商投資等典型因素作為過渡變量,深入探討能源轉型對低碳發展的影響機制和作用邏輯。研究結果表明:①隨著能源轉型政策的實施,企業通過技術創新來適應變化的能源結構并緩解成本壓力,但同時可能導致科研資金短缺和減污降碳流程簡化等后果。②能源轉型通過消費需求、投資需求、行業進入壁壘、產業轉移和工業內部轉型等維度影響產業結構,不同產業之間的相互轉化和每個產業的內部調整都會影響區域低碳發展水平。③能源轉型在限制“高碳排放、高能耗”行業投資的同時,也激勵了新的投資優惠政策和創新投資效應的形成,外商投資在引入先進管理理念、技術人才和工藝流程的同時,也可能導致部分欠發達國家成為“污染避難所”。
關鍵詞:碳達峰;碳中和;能源轉型;低碳發展;影響機理
中圖分類號:F062.2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2272.202301064
Analysis of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Energy Transformation on Low-carbon Development Under the Goal of Carbon Emissi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Li Qiaochu1,Yang Hanyun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2. Law School,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610500, China)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the goal of carbon emissi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considering that the energy transformation affects the regional low-carbon development process through differentiated direct effect and indirect transmission, the typical factors such as industrial structur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foreign investment are selected as transition variables, and the impact mechanism and function logic of energy transformation on low-carbon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in depth.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①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nergy transformation policy, enterprises will adapt to the changing energy structure and alleviate the cost pressure throug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may lead to adverse effects such as the lack of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s and the simplification of pollution reduction and carbon reduction processes. ②Energy transformation affect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rough consumer demand, investment demand, industry entering barriers,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industrial internal transformation. The mutual transformation between different industries and the internal adjustment of each industry will affect the regional low-carbon development level. ③While restricting investment in industries with high carbon emissions and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the energy transformation also encourages the formation of new preferential investment policies and innovative investment effects. While introducing advanced management concepts, technical talents and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foreign investment may also cause the problem of "pollution shelters" in some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Key Words:Carbon Emission Peak; Carbon Neutrality; Energy Transformation; Low Carbon Development; Impact Mechanism
0 引言
縱觀能源發展史,每一次能源變革都伴隨著生產力的巨大飛躍和人類文明的重大進步,為人類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1]。然而,隨著工業化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人類對化石能源的大規模開采和使用造成了資源緊張、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等多重困境[2-3]。在人類文明不斷向前發展的過程中,低碳發展的新理念逐漸深入人心,人類開始關注生態環境保護,并尋求清潔、高效、安全的能源體系構建[4]。近年來,全球能源發展面臨著新冠疫情的全球流行、大國政治博弈的加劇以及綠色低碳轉型的推進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進入了一個急劇動蕩和變革的時期[5-6]。我國作為碳排放總量全球第一的國家,一直在積極探索產業轉型、技術革新、開放共享的高質量低碳發展的新道路,這是我國由“世界大國”向“世界強國”轉變的必然政策導向[7]。在“雙碳”目標背景下,本文考慮到能源轉型通過差異化的直接作用和間接傳導的相互影響,選擇產業結構、技術創新和外商投資等典型因素作為過渡變量,深入探討能源轉型對低碳發展的影響機制和作用邏輯,致力于通過妥善處理能源安全、經濟發展和綠色低碳之間的關系,以促進能源轉型發展,助力中國盡快實現“雙碳”目標。
1 能源轉型對低碳發展的影響機理分析
1.1 基于技術創新視角的影響分析
1.1.1 能源轉型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分析
隨著能源轉型政策的逐步推行,企業面臨著能源成本日益提升的問題,這不可避免地對企業的技術研發產生影響。從積極方面來看,能源轉型政策促使企業增強了對能源清潔低碳化利用的積極性。企業投入減污降碳領域的資金日益增多,面對碳稅、能源稅、環境稅等多重壓力,企業勢必會進行技術研發創新[8],優化和升級產品及工藝流程,從而增加清潔低碳能源的消費比例。與此同時,技術創新有助于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有效控制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損耗。由技術創新帶來的資金節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能源轉型引發的成本增加,并創造更多的營收。從消極方面來看,能源轉型背景下的企業逐步需要摒棄價格較低的非清潔化石能源,這導致企業的日常生產活動中能源消耗成本顯著增加,并且新設備的引入將耗費一定的資金。在總成本固定的情況下,企業可用于科學研發的投資同步減少,技術創新面臨資金不足的問題,部分企業甚至可能通過簡化減污降碳流程來緩解成本壓力,在這種情況下,能源轉型將不利于技術創新水平的提高。
1.1.2 技術創新對低碳發展的影響分析
技術創新是企業生存的關鍵,也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技術創新有利于提高企業對前沿科技的應用能力,并將其應用于日常生產活動中,這有助于改變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減少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損耗和溫室氣體排放,促進區域邁入低碳發展新格局。技術創新對低碳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隨著企業生產工藝流程的優化升級和新產品的研發創造,能源利用效率同步提升,產品生產周期和原材料消耗數量相應較少,推動區域低碳發展進程。二是通過技術創新增強企業對天然氣、光伏太陽能、風能、水能等清潔低碳化能源的使用能力,以適應變化的新型能源結構,增強生產過程中的碳捕捉、碳吸收以及碳處理能力,推動區域低碳發展進程。
綜上所述,當立足于技術創新這一中介變量時,能源轉型對低碳發展的影響需要考慮多元因素的博弈作用。隨著能源轉型政策的不斷實施,如果企業面臨著成本壓力增加,卻能夠通過創新補償效應不斷推動高質量發展,同時通過引入新技術或進行研發創新來優化工藝和產品、提升能源利用水平和低碳處理能力,那么有利于推動區域的低碳發展。然而,如果能源成本的增加削弱了企業的科研資金投入和市場競爭力,企業也未試圖通過引入先進技術來應對低碳規制,甚至出現了減污降碳流程簡化等不合理舉措,那么就不利于推動區域的低碳發展。
1.2 基于產業結構視角的影響分析
1.2.1 能源轉型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分析
能源轉型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包含以下5個方面。
(1)能源轉型通過改變消費需求來影響產業結構。經濟系統中生產結構變遷的主要動力來源于個人消費需求的變化。消費者需求是企業開展生產活動的首要前提。隨著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居民的消費需求日益豐富,對企業的生產決策起到了決定性的導向作用。與此同時,隨著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居民對清潔能源的關注逐漸增強。在滿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時,居民也越來越關注自身消費行為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從而帶動環境友好型產品的銷量相應提升[9]。在此背景下,企業生產活動深受居民消費行為影響,為了順應居民對環境友好型產品的傾向,企業會加大對此類產品的投資開發力度,采用新型生產方式或者經營管理模式,優化能源消費結構,促使“高能耗、重碳排”產業向“低能耗、輕碳排”轉化,推動區域產業結構的清潔化發展。
(2)能源轉型通過改變投資需求來影響產業結構。企業的投資決策與區域產業結構的變動密切相關,隨著能源轉型政策的不斷實施,煤炭、石油等非清潔常規化石能源的開發受到了限制,管理部門也在不斷加強對企業生產行為的規范,從而對其投資行為產生影響。為了順應低碳發展的趨勢,并確保營收和利潤最大化,投資者開始關注低碳水平較高的技術密集型工業,創造低碳發展的新機遇,推動區域產業結構的清潔化發展。
(3)能源轉型通過提高行業進入壁壘來影響產業結構。對于已經進入某一行業的企業而言,其具有運營資金保障、工藝技術成熟、市場占有率高、人脈資源豐富等優勢,這給新進企業造成了天然的壁壘,增加了后者的融入成本和經營風險。隨著能源轉型政策的逐步推行,政府會要求新進企業具備更高的能源清潔低碳化利用水平和更先進的生產工藝技術,即通過行政手段增加企業的成本和經營難度,難以滿足政策要求的經營者將重新考慮生產決策或轉移到其他區域進行生產活動,從而推動區域產業結構的變動。在能源轉型政策的約束下,污染密集型行業的發展將受到嚴格的規制;而對于環境友好型行業,政府會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和資金支持,以幫助化解能源轉型的成本障礙,這將引導更多的投資者進入清潔低碳新興行業,推動區域產業結構的清潔化發展。
(4)能源轉型通過改變產業轉移來影響產業結構。隨著能源轉型政策的逐步推行,企業的生產成本和工廠選址等方面都將受到顯著影響,最終促使產業轉移的發生。不同地區能源轉型政策的實施力度呈現異質性特征,而且地區的資源稟賦也各有差異,特別是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來說,為了獲取資金扶持和技術指導,它們往往會主動接收來自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在這種背景下,當能源轉型的成本超過產業轉移的成本時,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標下,會選擇從能源轉型規制力度較高的地區轉移到力度較低的地區,從而推動產業結構發生變化。
(5)能源轉型通過促進工業內部轉型來影響產業結構。工業生產消耗的主要能源是煤炭,對于缺乏煤炭資源的地區,往往需要依靠從外省調入煤炭來滿足區域能源需求,這種資源稟賦差異成為制約工業進一步發展的關鍵障礙。然而,對于我國西部地區來說,工業一直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10]。隨著能源轉型政策的力度不斷增大,企業往往難以承受產業轉型所需要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為了適應新的發展格局,企業會自發地從資源密集型行業向技術密集型行業轉型,從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1.2.2 產業結構對低碳發展的影響分析
不同產業間的相互轉化和每個產業的內部調整都會對區域的低碳發展水平產生影響。首先,在經濟發展的初期,第一產業通常占據主導地位,其日常生產活動對高碳化石能源的消耗依賴較小。但是,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劇,第二產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其自身特性導致日常活動伴隨著高水平的非清潔化石能源消耗,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遠遠超過其他產業。隨著人類文明進入更高階段,高質量發展的理念得以提出,以高新技術行業和服務業為主導的第三產業的比重不斷增加,產業格局隨之演變,其日常生產活動具有清潔高效的特性,附加值較高,有助于推動區域的低碳發展[11-12]。其次,每個產業的內部調整也會對區域的低碳發展進程產生顯著影響,特別是第二產業內部結構的變化,例如第二產業內部資源密集型工業向技術密集型工業的轉變將帶動煤炭、石油等非清潔常規化石能源的消耗量同步降低,減少燃料燃燒過程中排放的CO2,提升區域低碳發展水平。
綜上所述,當立足于產業結構這一中介變量時,能源轉型通過消費需求、投資需求、行業進入壁壘、產業轉移、工業內部轉型等維度影響產業結構。同時,由于不同產業以及同一產業內部的不同行業在要素需求、工藝流程以及生產技術等方面存在顯著異質性特征,對低碳發展的影響也各不相同。因此,不僅第一、第二及第三產業之間的相互轉化會影響區域低碳發展水平,每個產業的內部調整也會影響區域低碳發展進程。
1.3 基于外商投資視角的影響分析
1.3.1 能源轉型對外商投資的影響分析
能源轉型對外商投資的影響較為復雜,需要同時考慮其正向促進作用和反向抑制作用。
(1)能源轉型能夠導致外商投資降低。當跨國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時,其生產活動的持續開展依賴于大量的非清潔化石能源消耗,對區域的溫室效應影響顯著。在能源轉型政策的限制下,企業的能源成本顯著上升,并逐步接近外部轉移成本。隨著全球對于“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共識日益增強,發達國家不斷加大能源轉型政策的力度[13],外商在該區域的投資受到低碳規制,無法通過投資高碳排放、高能耗行業來獲得高額利潤,從而導致區域外商投資額逐漸減少。
(2)能源轉型也可以促使外商投資增加。一方面,為了實現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的高水平保護,各國政府可能采取新的投資優惠政策,例如為使用清潔能源或采用先進技術的外商企業提供資金和政策支持。在能源轉型政策的實施下,這些企業不僅不會增加生產成本,反而會獲得低碳發展的優勢,從而推動了環境友好型行業的外商投資增加。另一方面,隨著能源成本的增加,為了提高利潤,外商投資企業會創新其生產技術和管理模式,并形成創新投資效應,在確保外商投資活動正常開展的同時改善了區域的生態環境質量。
1.3.2 外商投資對低碳發展的影響分析
針對外商投資是否對區域低碳發展產生激勵作用,國內外學者尚未形成一致結論。因此,這種影響并非簡單的單一作用,需要結合具體情況研判何種作用占據主導地位。
(1)外商投資通過技術效應促進低碳發展。外資企業在開展對外投資的同時也會將自身先進的管理理念、技術人才和工藝流程引進投資區域,國內企業往往可以抓住此機遇實現優化升級,緩解技術受限之圍和人才短缺之困,為區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此同時,外資企業將國際先進技術運用于產品生產,重視清潔能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投入更多資金用于節能降碳工作,將有助于減少生產活動中的資源損耗和溫室氣體排放,從而推動區域低碳發展進程。
(2)外商投資通過結構效應抑制低碳發展。目前,不同國家的低碳規制力度具有異質性特征,部分發展中國家為了吸引外商投資以謀求發展機遇,往往忽視不合理經濟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對“高污染、高能耗”行為采取較低的政策規制力度,通過主動降低碳排限制標準或不嚴格執行以提升外資落戶的吸引力。為了保護本國環境,鞏固國際地位,外資企業通常選擇技術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行業開展對外投資,在利益驅動下企業也會轉變經營方針,傾向于轉至低碳規制政策實施力度較低的國家投資以獲取更多利潤,由此導致不同國家低碳發展進程“兩極分化”日趨嚴重。
綜上所述,當立足于外商投資這一中介變量時,能源轉型對低碳發展的影響結果判定需要綜合考慮被投資地區的發達程度、要素稟賦、經濟發展方式、區域政策導向等多元要素。能源轉型在限制“高碳排、高能耗”行業投資的同時,也激勵新的投資優惠政策和創新投資效應的形成,外商投資在引入先進管理理念、技術人才和工藝流程的同時也可能導致部分欠發達國家成為“污染避難所”。
2 結論
(1)從技術創新視角來看,一方面,在能源轉型政策約束下,企業迫于成本壓力時會增加科研技術投資,通過創新補償效應實現利潤增加,用來抵消科學研發所耗費的資金,同時高新科研成果的引入能夠促進企業生產效率的提升、清潔能源的使用以及減污降碳水平的提高,從而有利于區域低碳發展;另一方面,隨著能源轉型政策的實施,企業日常生產活動中投入在能源消耗上的資金日益增多,導致企業不再有多余的資金用于科學研究,部分企業甚至試圖通過簡化減污降碳處理流程等措施降低成本,不利于區域低碳發展。
(2)從產業結構視角來看,能源轉型能夠通過消費需求、投資需求、行業進入壁壘、產業轉移、工業內部轉型五個方面促使區域產業結構發生變動,產業結構中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產業比重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技術創新變革的逐步轉化,以及每個產業內部資源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行業比重的不斷調整,均會顯著影響區域低碳發展水平。
(3)從外商投資視角來看,能源轉型對低碳發展的影響結果判定需要綜合考慮被投資地區的發達程度、要素稟賦、經濟發展方式、區域政策導向等多元要素。能源轉型在限制“高碳排、高能耗”行業投資的同時也激勵新的投資優惠政策和創新投資效應的形成,外商投資在引入先進管理理念、技術人才和工藝流程的同時也可能導致部分欠發達國家成為“污染避難所”。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 中國能源革命進展報告[M]. 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21.
[2] 黃維和. 能源革命推動能源安全保障[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21.
[3] 李宏勛,謝芹,何立華. 低碳經濟下中國天然氣產業發展戰略[M]. 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18.
[4] 張宇賢,肖宏偉,尹偉華. 統籌發展與安全的中國能源高質量發展趨勢研究[M]. 北京:新華出版社,2022.
[5] 丁守海,徐政. 雙循環格局下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探索[J]. 寧夏社會科學,2021(1):5-11.
[6] 秦容軍. 能源革命驅動要素及新一輪能源革命方向研究[J]. 煤炭經濟研究,2018,38(6):6-10.
[7] 李喬楚,陳軍華,何京. 基于清單算法的碳排放特征與空間分異分析——以四川省為例[J]. 環境污染與防治,2021,43(12):1513-1519,1525.
[8] 陳軍華, 李喬楚, 何京. 碳中和目標下四川省低碳效率區域差異性[J]. 天然氣工業,2021,41(6):162-170.
[9] 張曉玲. 可持續發展理論:概念演變、維度與展望[J]. 中國科學院院刊,2018,33(1):24-31.
[10] 杰里米·里夫金. 第三次工業革命:新經濟模式如何改變世界[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11] 何建坤. 新型能源體系革命是通向生態文明的必由之路——兼評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書[J].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4(2):1-10.
[12] 謝旭軒,任東明,趙勇強. 推動我國能源革命體制機制改革研究[J]. 中國能源,2014,36(4):16-19,44.
[13] 李喬楚,陳軍華,何京. 基于系統動力學-Visual Studio集成模型的區域碳排放中長期變化趨勢預測——以四川省為例[J]. 環境污染與防治,2022,44(12):1669-1675.
(責任編輯:張雙鈺)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雙碳目標下我國城市群能源系統碳達峰預測及差異化減排路徑研究”(22XGL019);四川省社會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基地項目“四川省能源系統低碳轉型的驅動因素及政策研究”(20EZD039)
作者簡介:李喬楚(1995-),男,西南石油大學博士后研究人員,研究方向:低碳發展、石油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