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龍云



現代社會的繁忙與急迫,很多人的壓力與日俱增,“焦慮癥”頻繁的出現在人們的視野。提起焦慮,很多人都自然而然地想到工作繁忙的年輕人。其實,被忽略的老年群體,面臨退休后的生活變化,也是“焦慮癥”的高發人群。
【病例】
我怎么可能是焦慮癥!
最近門診來了位文質彬彬的于老先生,他緊鎖眉頭,眼神中透出焦急,急迫地講述著他的就診經歷:早搏、心慌是他最初的癥狀,后來在反復的檢查和服藥中,又多了頭痛、憋喘、反酸、噯氣,腹痛、便秘、甚至左耳失聰、腦袋里總是嗡嗡響等一系列癥狀,夜里總是不容易睡著,睡著后又會心臟突然砰砰跳而驚醒。最后經某個醫生提醒,或許是得了“焦慮癥”來到了門診。
仔細詢問后,得知患者幾年前曾有心理科的就診經歷,他曾是某個企業的高級工程師,退休后也曾返聘至崗位在公司繼續發光發熱,但因為幾年前父親心臟病突然過世后便無法勝任以前的工作了。門診談到此事時,老先生仍眼眶泛紅,他聲稱“這個事情過去了,我現在也不去想了”。此后于先生的生活中,很多自己認為沒有做好的小事情,他總是會失眠幾日,自責內疚,而后好轉,聲稱“不去想了以后就能睡好了”。直到某次發熱,他的生活被徹底打亂,總是會感覺心慌慌的,憋悶,身體到處不舒服,四處求醫。
“我怎么可能是焦慮癥呢,我沒有一點焦慮的感受,醫生,我就是想要你告訴我,我肯定不是焦慮。”于先生在一番述說后總結出自己的結論。
老年焦慮癥常有“疑病”表現
老年焦慮癥,有陽性家族史者較少,軀體不適主訴多,總是懷疑自己得了某些疾病,精力下降,部分老年人會以容易發脾氣、攻擊、敵意為突出表現。情感脆弱,不愿意表達憂傷的情緒。老年期的焦慮臨床癥狀多不典型,下列癥狀在其臨床中表現比較突出——
1.心理癥狀
老年患者對情緒往往不能很好的表達,多用“不去想就好了”、“沒意思”、“心里難受”來表示情緒的變化。擔心自己和家庭遭遇不幸,惶惶不可終日。夜間失眠,責備自己做錯事情,喋喋不休,甚至有些人會尋死覓活,焦慮萬分。在焦慮的急性發作期,即“驚恐發作”,甚至可出現意識模糊感,擔心即將暈倒,注意力不能集中,記憶力下降,無法進行思考等。
2.軀體癥狀
許多老年人否認焦慮癥狀的存在,而表現為各種各樣的軀體癥狀,包括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或有關內臟功能障礙,例如①各種疼痛:包括頭痛、胸痛、腰痛、背痛、腹痛、游走性疼痛等;②胸部癥狀:如喉部堵塞感、氣促、氣喘、胸悶、心悸等;③消化系統各種癥狀:如厭食、腹部不適、噯氣、反酸、腹脹、便秘、稀便等;④自主神經系統癥狀:如面紅、手抖、尿頻、大汗淋漓、周身乏力、肌肉緊張等;⑤睡眠障礙:入睡困難、睡眠時間短、易醒、多夢等。
3.行為癥狀
因軀體不適,到處就醫,卻無法明確具體原因。因情緒聚焦對未來的擔憂,而出現搓手頓足、坐立不安、來回走動,重復詢問同一件事的癥狀。激越,稍有不慎便惹得他不滿,大發雷霆。對外界事物不感興趣,甚至出現面部表情減少,語言阻滯,思考問題困難等。有些人言語和動作行為怪異,在情緒偏激時甚至出現自殺念頭。
焦慮癥來了該怎么辦
誘發老年抑郁癥的原因有許多,包括退休、患有慢性病、獨居,或是家中發生重大事件等。老年人退休后因生活重心從工作中脫離出來,容易產生無聊感,從而引發自我價值的缺失感,疊加軀體機能的衰退,各種慢性疾病的襲來,容易產生自己沒有用了等自我評價,從而引起焦慮。造成老年焦慮癥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心理因素,人格特征,藥物因素,勞累和軀體疾病等多種因素。治療中可針對這些因素一一去化解——
1.早期診斷與藥物治療
大部分老年焦慮患者都是以軀體不適為主訴,他們到處尋求內科醫生的治療,但總是找不到明確的病因,或是有部分病因,但并不是導致諸多軀體不適的主要原因。意識到軀體的不適或許是“化了妝”的情緒問題,尋求專業的醫生診斷及治療是首要任務。
老年焦慮癥由專業的精神科醫生評估及明確診斷后可以服用一些抗焦慮藥和抗抑郁藥,但必須按照醫生的治療方案使用。
2.子女的陪伴
作為子女,多陪伴父母,與父母交流和溝通,多打視頻和電話,傾聽他們的想法,讓他們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讓老人感受到參與感。多在語言上表現出對老人的依賴與需要,多鼓勵和表揚,讓老人覺得即使年齡大了、退休了,自己也還是有價值和貢獻的。
3.識別焦慮
告訴自己是焦慮情緒,而不是真實的軀體疾病,身體產生不舒服的感受時,告訴自己并不會因為心慌、氣促而死亡,它只是“化了妝”的焦慮,對生命沒有威脅,調整好呼吸,才能緩解軀體不適的情況。
4.豐富自己的生活
積極參加戶外活動,社區的文化活動、外出旅游或其他興趣活動,多與同齡人交流,學習一些年輕時想學卻沒有時間學習的興趣愛好,享受退休后的閑暇時光。
5.心理治療
常用的心理治療方法有認知行為治療、正念治療、放松訓練、支持療法等。
天氣晴朗的日子里可進行慢跑、騎車、游泳等有氧訓練,可緩解焦慮。也可以幻想自己躺在海邊或草地上,微風徐徐,吹在自己的臉頰,進行四肢的緊繃和放松,這也是緩解緊張和焦慮的好的方法。另外,可以向家人或好友傾訴,也可參加一些心理互助團體,向有同樣苦惱的人尋求理解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