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暢
冬日的早晨,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非遺展示中心的畫室內,43歲的西落正仔細端詳畫作——畫布上,遠處白雪覆蓋的珠穆朗瑪峰與近處的綠水青山相輝映,花果豐饒的山水間,藏羚羊、梅花鹿等嬉戲奔跑,一派生機盎然的高原景象……這是“珠峰起源”,是日喀則大型新題材唐卡創作——“百匠唐卡·千米畫卷”組圖的一部分。
如果說,“百匠唐卡·千米畫卷”這組新題材唐卡作品,力求生動呈現跨越千年的高原變遷,表現西藏人民堅韌不拔、感恩向上、敢為人先的精神風貌的話,那么,它無疑就是“用新題材唐卡講好西藏發展故事”的一個生動實踐。
眾所周知,唐卡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譯,指用彩緞裝裱后懸掛供奉的宗教卷軸畫。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題材內容涉及藏族的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因顏料傳統習慣全部采用金、銀、珍珠、瑪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貴的礦物寶石和藏紅花、大黃、藍靛等植物為顏料以示其神圣,故而這些天然原料也保證了所繪制的唐卡色澤鮮艷,璀璨奪目,雖經幾百年的歲月,仍是色澤艷麗明亮。作為一種中華民族民間藝術中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人們的歡迎,其收藏也出現十分明顯的升溫態勢,當是可以想見的。
關于唐卡的起源,學術界觀點不一,比如由意大利學者杜齊提出的“唐卡是隨佛教由印度傳來的繪畫形式”說,再比如由中國學者謝繼勝提出的“唐卡受中原繪畫的影響產生”說,又比如“唐卡是由西藏本土宗教苯教布畫繼承發展而來”說等,但不管涉及哪一說,其中有一點該是高度契合的,那就是唐卡藝術并非一成不變,它是有變化軌跡、有發展來由的。這也就啟迪我們:唐卡藝術作為一種承載著藏族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要在拓寬培養路徑,采取切實有效的舉措,解決好繪畫和研究人才“青黃不接”、后繼乏人問題的同時,更要讓傳統唐卡畫師和受眾得到探索多元表達的珍貴機會與體驗,以此進一步增強中華多元一體文化的感召力與凝聚力。

事實上,堅持守正創新,以保護傳承唐卡文化、發展壯大唐卡產業為目標,不斷開闊唐卡藝術創作的視野與題材,創作一批不失傳統色彩、緊扣時代主題,融合觀賞性、藝術性、思想性的新時代優秀唐卡作品,理應成為一種創作的價值導向。必須看到,70多年來,西藏從黑暗走向光明、從落后走向進步、從貧窮走向富裕、從專制走向民主、從封閉走向開放,實現了“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滄桑巨變。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脫貧攻堅全面勝利,社會大局更加穩定、經濟文化更加繁榮、生態環境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一個嶄新的社會主義新西藏呈現在世人面前。而這無疑為“用新題材唐卡講好西藏發展故事”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巨大題材庫。只要我們秉承與時俱進的創作原則,堅持傳承創新,就一定能夠開創唐卡藝術創作的新天地。
值得一提的是,于2019年啟動的創新項目“百幅新題材唐卡創作與展覽”,首批近50幅作品由37名本地老中青三代唐卡畫師參與創作,歷時兩年完成,從其創作初衷和創作過程看,令創作者們在深刻感受到新時代西藏人民幸福生活的同時,也呈現了自我藝術創作激情迸發、藝術靈感不斷涌現、創作精品頻頻迭出的局面。無論是表現“在盛滿五谷、寓意吉祥如意的切瑪和青稞酒桌前,身著民族特色服飾的人們圍著篝火歡快地跳著鍋莊舞,56個民族親如一家,大家團結抱緊、生活紅火、幸福安康”的《團結抱緊》作品,還是表現“扶老攜幼的藏族百姓正與國內外游人一道,沉浸在西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諧欽歌舞表演中;遠處,政府興建的安居工程錯落有致”的《莊重歌舞》作品等,無不展示了唐卡藝術創作的新主題、新內容、新面貌,也無不在用“新唐卡”向世人講述“西藏發展的生動故事”。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是啊,藝術創作必須反映人民心聲,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堅持創新精進,這是藝術創作永不枯竭的靈魂和動力所在。我們欣喜地看到,“用新題材唐卡講好西藏發展故事”,不僅為唐卡藝術的創作者們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創作動力和活力,而且也撬動了唐卡藝術的產業發展和創作隊伍建設。如日喀則市唐卡畫師已超過千人,全市唐卡年產值超過2000萬元;全市國家級和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名錄項目合計達95項、代表性傳承人77名,就是最生動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