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國
(吉林師范大學 吉林四平 136000)
2020 年10 月16 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對學校體育工作進行了系統設計和全面部署,高校體育課程教育改革提出新的挑戰。置身新時代,高校體育工作應結合自身育人特點,從體育強國夢的高度出發,深化高校體育教育功能,積極尋求符合體育課程教育要求的發展路徑,全面提升體育的教育質量,無疑是當前亟須解答的問題[1]。在高校體育教育領域,“競賽育人”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注重培養學生競技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教育方法。這種模式將競賽與人才培養相結合,通過參與各類體育競賽活動,培養學生的體育技能、團隊合作精神、領導能力和創新能力等。
隨著社會的發展,高校教育越來越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而體育教育是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競賽育人”人才培養模式在教育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其中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也備受關注。競賽既為廣大學生提供了實踐創新的平臺,又被視為拔尖創新人才評價和選拔的手段之一[2]。“競賽育人”人才模式提供了一種能夠全面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途徑。體育競賽既是學生展示自己體育才華和實力的平臺,也是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挑戰自我的機會。高校體育教育是推進體育強國和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組成,對國家圓夢、民族振興和青年成長發揮著重要促進作用[3-4]。“競賽育人”人才培養模式通過競賽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興趣,提升他們的體育水平和競技能力。然而,該模式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和問題,如應試化傾向、學生負擔過重等[5-8]。因此,對“競賽育人”人才培養模式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研究和探討,對于推動體育教育的改革和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競賽育人”作為一種高校體育教學模式,它側重于通過參與競賽來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和競技精神。盡管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提高他們的競技水平,但過度強調競賽可能導致教學目標的失衡。“競賽育人”人才培養模式通常將學生歸類為競技優秀者和非競技者,“競賽育人”人才培養模式往往會過度關注學生的競技成績和比賽結果,過度關注競賽結果可能使教學過程中的其他重要目標被忽視,比如忽視學生個體差異和興趣發展的多樣性,忽視體育教育的普及性和全民健身的目標。體育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培養學生的體育素養,包括身體素質、運動技能、體育知識、健康意識等方面。然而,競賽育人模式可能使教師和學生過于注重獲勝,而忽視了這些綜合目標的培養。重點放在比賽成績上,可能導致其他方面的教學內容和技能培養受到忽視。
“競賽育人”人才培養模式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可能導致教學資源不均衡的問題。首先,一些高校可能擁有優質的教練團隊和專業訓練設施,能夠更好的培訓和指導學生,因此,為了取得優異的競賽成績,高校可能會將優秀的教師和教練團隊調配到競賽項目上,而非競賽項目則可能缺乏同等水平的師資支持。這導致非競賽項目的學生無法得到高水平的指導和教學。其次,高校還會將更多的資金、設備和場地等資源投入競賽項目上,以提高競賽成績。這就導致競賽項目的學生能夠享受更好的教學設施和教練團隊的支持,而非競賽項目的學生則可能缺乏相應的資源和支持。最后,由于有些高校過于強調“競賽育人”人才培養模式,可能會減少或取消非競賽項目的課程。這使得非競賽項目的學生無法獲得全面的體育教育,影響他們的綜合素質和發展。
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競賽育人”人才培養模式可能導致過度注重成績和結果的問題。“競賽育人”人才培養模式往往將學生的競技成績作為評價和衡量的重要標準。這種情況下,教學過程中的學習和成長被忽視,重點放在了取得好成績上,而忽略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差異。有些學生在競賽中無法獲得好成績,而這并不代表他們在體育方面沒有潛力或價值。同時,過于注重成績和結果會給學生帶來過多的競爭壓力。學生會為了取得好成績而犧牲身心健康,忽視興趣發展和個人發展。這樣的競爭壓力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會產生負面影響。“競賽育人”模式往往會把個人成績和榮譽放在首位,忽視了團隊合作和體驗的重要性。
“競賽育人”人才培養模式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可能會導致學生的壓力和焦慮增加。“競賽育人”人才培養模式往往會創造一個激烈的競爭環境,該模式通常以成績和排名為評價標準,學生需要在競技比賽中取得好成績才能得到認可和獎勵。這種成績和排名的壓力可能導致學生過度焦慮,害怕失敗和失去。學生需要不斷努力,追求更好的成績和表現。這種競爭壓力導致學生感到壓力增加,焦慮情緒增加。比賽成績往往會作為衡量學生價值的重要標準,當學生無法取得理想的成績或失敗時,他們面臨自我價值受損的困境,從而增加了焦慮和壓力。同時,學生在學業和競技之間保持平衡,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訓練和比賽。學生也面臨時間管理的困難,因而感到壓力增加,焦慮情緒加劇。
“競賽育人”人才培養模式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缺乏對學生興趣的疏導。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因為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和參與度對于他們的學習和發展至關重要。“競賽育人”模式往往將競技成績作為主要評價標準,忽視了學生的興趣和個性差異。這導致學生只關注取得好成績,而忽略了自身的興趣和樂趣。如果高校體育教學僅僅注重少數幾個熱門項目的競賽培養,學生無法找到適合自己興趣和天賦的體育項目,這將限制他們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和動力。若體育教學過于依賴傳統的訓練和技能培養,忽視了創新和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就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潛力。一些學生可能更傾向于個人興趣的體育項目,而不是競賽項目。“競賽育人”人才培養模式過度強調競技成績,會忽視學生對其他體育項目的興趣和需求,從而使他們失去對體育的熱情。
新時期對高校體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在“競賽育人”人才培養模式中,高校應該平衡專業競技水平的培養和全民健身目標,注重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身心健康,提供多樣化的體育項目選擇和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平衡不同教學目標的重要性是關鍵。因此,在學生參加比賽的過程中,除了注重競技成績外,還應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這包括身體素質、技能水平、領導能力、團隊合作等方面的發展。其中,在培養學生技術和戰術的同時,還要培養其道德品質、自我管理能力、創新思維和溝通能力等綜合素質。另外,在具體的體育教學過程中,還應該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發展需求。了解學生的興趣、目標和能力,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培訓計劃,幫助他們發展潛力,實現個人目標。體育教育不僅僅能強身健體,更應該強調健康和樂趣的重要性。鼓勵學生享受運動樂趣,注重身心健康的培養,培養他們終身參與體育運動的意識。讓他們明白體育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競技成績,更是為了終身參與體育運動和保持健康。學生應理解體育的長遠價值,并持續發展和提升自己。綜上可知,通過平衡不同的教學目標,高校體育教育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綜合發展需求,提供全面的教育體驗,并培養出具有多元素質的人才。
教學資源是學校體育教育中需要重點改革的問題[8],高校應該注重資源的公平分配,確保每個學校和學生都能夠獲得相應的教學資源。不僅可以通過制定公平的資源分配政策和機制來確保每個學生都有平等的發展機會,而且也可以向資源相對較少的高校和學生提供補充性的資源支持,包括提供補助金用于器材購置、提供外部培訓機會、組織巡回比賽等方式,確保他們能夠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高校之間可以進行資源共享和合作,共同利用教練團隊、訓練設施和比賽機會。通過合作,可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讓更多學生受益。高校要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注重學生的個體發展和終身體育素養,不要局限于競技成績,這樣可以減少對于高水平教練團隊和專業設施的過度依賴。
將競技成績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相結合,注重學生的身體素質、技能水平、領導能力和團隊合作等方面的發展。教學過程應該強調學習和成長的重要性,體育教育應該注重學生對體育活動的體驗和樂趣。鼓勵學生參與多樣化的體育項目和活動,讓他們體驗到運動的樂趣和健康的益處。強調體育教育的終身意義,鼓勵學生終身參與體育運動和鍛煉。體育教育的目標不僅僅是為了取得好成績,更是為了培養學生終身關注健康,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意識。同時,高校應建立綜合評價體系,包括技能水平、身體素質、體育知識、領導能力和團隊合作等多個方面。評價應綜合考慮學生的成績和素質,更加全面客觀地評估學生的綜合發展。體育教育應該注重學生對體育活動的體驗和樂趣。鼓勵學生參與多樣化的體育項目和活動,讓他們體驗到運動的樂趣和健康的益處。
“競賽育人”人才培養模式運用于高校體育教學時,需要在實踐中做好學生的競賽心理輔導。首先,建立心理咨詢和支持服務,對學生進行競賽心理輔導,為學生提供心理輔導資源,幫助學生應對競爭壓力和焦慮情緒[9],提供專業的心理輔導,幫助學生調整心態,教授學生有關競爭心理和應對壓力的技巧。這包括情緒管理、注意力調控、自信心培養、目標設定和良好的比賽準備等方面的內容,建立積極的應對策略,進而提升他們的競技表現。其次,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認知,認識自身的優勢和局限性,了解自己的情緒和壓力反應方式。通過培養自我認知,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學生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和心態,并找到適合自己的競賽策略。最后,建立學生支持體系,包括教師、教練和同伴的支持。教師和教練可以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提供積極的反饋和鼓勵,幫助他們克服挫折和困難。同伴間的支持和團隊合作也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幫助。
高校應該提供多樣化的體育項目選擇,了解學生對競賽的興趣和意愿,尊重他們的選擇和決定。不應將競賽視為唯一的出路,而是給予學生多樣化的選擇,以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和需求。這樣可以給學生更多參與體育活動的機會,發掘他們的潛力和興趣。為學生制訂個性化的訓練計劃,根據他們的興趣、天賦和發展需求,幫助他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體育項目和訓練方式。在體育教學中注重樂趣和體驗的重要性,通過創造積極的學習環境和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鼓勵學生進行合理競爭,注重個人成長和進步。教育學生競爭的重要性,并強調比賽過程中的道德、公平和團隊合作。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競爭觀念,確保學生能夠在競賽和學業之間取得平衡。教育學生合理規劃時間,合理安排競賽和學業的時間分配,避免競賽過度,影響學習和綜合發展。
“競賽育人”人才培養模式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存在一些困境和挑戰。首先,過度強調競賽結果和應試成績,容易導致學生學習的應試化傾向,忽視學生的興趣和全面發展。其次,由于競賽活動的要求和壓力,學生可能承受過重的學習負擔,影響其身心健康。此外,“競賽育人”人才培養模式可能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無法滿足每個學生的發展需求。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應該平衡競技成績和學生興趣、綜合素質的培養,注重學生的個體發展和興趣引導,以及團隊合作和協作能力的培養。高校應提供多樣化的體育項目,滿足學生的興趣和需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并發展他們在不同項目上的潛力和才能。確保教學資源的均衡分配,不僅要注重競技項目的培養,也要關注基礎設施、教練團隊的建設,以及課程和培訓計劃的完善,以提供全面的體育教育。重視學生的身心健康,強調運動的樂趣。培養學生終身參與體育的意識,注重培養積極的運動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為學生提供心理支持和輔導,幫助他們應對競爭壓力和焦慮情緒。同時,提供專業指導和個性化的訓練計劃,幫助學生發現和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潛力。
總之,高校體育教育應該在“競賽育人”模式下尋求平衡,重視學生的興趣、綜合素質培養,提供多樣化的體育項目選擇,并注重學生的健康和樂趣。通過綜合的支持和指導,幫助學生實現個人發展目標,同時享受體育教育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