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佳麗 陳劍洪
(1.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 福建福州 350007;2.福建省福州屏東中學 福建福州 350001)
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和改革,跨學科融合與發展已經成為當今教育領域的重要趨勢。在這一背景下,高校瑜伽教學也正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瑜伽作為一種傳統的身體、心靈鍛煉方式,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喜愛,而在高校中開展瑜伽教學,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還可以與其他學科進行有機融合,開拓一種可行性高、適應性強、有效性顯著的高校瑜伽教學跨學科融合模式。該文旨在探討高校瑜伽教學的融合與發展,分析其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建議和發展策略,促進瑜伽教育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實現瑜伽教學再激活,為推進高校瑜伽教學的發展提供參考和建議。
很多高校的瑜伽課程只注重瑜伽技巧和動作的傳授,忽略了瑜伽文化、哲學和精神價值等方面的傳授。這使得學生無法全面了解瑜伽的內涵和精神價值,也難以將瑜伽練習與個人生活和成長相結合。
瑜伽教學在高校中屬于新興學科,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很多高校的瑜伽教師缺乏專業培訓和教學經驗,難以有效地傳授瑜伽技能和知識。此外,一些教師缺乏對瑜伽的全面認識和理解,也無法提供個性化的輔導和指導。
由于瑜伽教學在高校中屬于選修課程,學生之間的水平和需求存在較大差異,一些基礎較差或身體條件特殊的學生需要更多的個性化輔導和指導,但目前很多高校無法提供這樣的服務。
很多學生對瑜伽的了解還停留在表面層次,只將瑜伽視為一種健身方法,而忽略了瑜伽的文化、哲學和精神價值等方面的內涵。這使得學生難以將瑜伽練習與個人生活和成長相結合,也難以在實踐中體驗到瑜伽帶來的深層次益處。
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跨學科融合的教學模式和機制。因此,以瑜伽與其他學科的融合為切入點,探索瑜伽教學的跨學科融合模式及發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瑜伽作為一門古老而神秘的體育運動,其本質是一門求內心平靜、身體健康的學問。它可融入哲學、醫學、自然科學等多個領域。瑜伽與各個學科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其思想、理念和實踐方法可以在多個領域中應用和發展。在哲學領域,瑜伽可以作為一個研究內在平靜的綜合性哲學系統;在醫學領域,瑜伽的練習可以增強人體肌肉的韌性和力量,緩解身體疲勞、壓力和緊張;在心理學領域,瑜伽可以幫助人們調整心理狀態,降低焦慮、抑郁等情緒;在文學領域,許多文學作品都與瑜伽和禪修有關,如印度長篇小說《毗那耶佩切納》、英國作家阿蘭·沃茨的詩歌作品《天體之音》等;在美術領域,瑜伽的姿勢和動作可以成為藝術作品的表現手段;在聲樂領域,高校聲樂教學與瑜伽體式交叉融合的目標是結合聲樂練習法和瑜伽練習法,制定不同的聲樂能力訓練目標,全方位提升教學對象的形神氣韻,如橫膈膜肌肉群訓練與四柱支撐體式交叉融合、氣沉丹田與樹式交叉融合、歌唱管道訓練與蝗蟲式交叉融合[1]。
高校瑜伽教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應在自身的專業特性和自我內部融合上注重觀念的轉變和價值的共識,在相互促進和互相滲透的基礎上進行,持包容和開放的態度,打破傳統的孤立式教學模式,避免拘泥于學科邊界和既定思維模式,創新教學模式,明確融合目標,與其他學科建立多元化、合作性強的互動聯系,促進瑜伽教學的發展,提高教學效果,實現跨學科融合的共贏。
比如,瑜伽教學可以與中醫四季養生相結合,根據不同季節的特點來設計相應的瑜伽練習。在春季,可以選擇能夠疏通肝、膽經絡的瑜伽體位練習,如三角伸展式和門閂式,以改善春季容易出現的肩、頸疼痛和皮膚病等問題;在夏季,可以選擇能夠降溫消暑的瑜伽體位練習,如樹式和燕子式,以調節炎熱天氣對人體產生的影響;在秋季,可以選擇能夠滋陰潤燥的瑜伽體位練習,如獅子式和蛇式,以緩解秋季干燥帶來的皮膚干燥和咽痛等問題;在冬季,可以選擇能夠保暖活血的瑜伽體位練習,如貓式和蝴蝶式,以促進血液循環和溫暖身體[2]。
瑜伽作為一門源遠流長的學問,其知識系統不僅完備,而且與其他許多學科都有著密切的聯系。瑜伽教學與其他學科融合的途徑:通過結合人體解剖生理和運動學的知識,設計科學合理的瑜伽動作,加強體式轉換過渡,提高教學效果;通過與現代心理學和生命科學相結合,研究瑜伽對身心健康的影響,創新教學內容和方法;通過與文化、哲學、宗教等人文學科相結合,深化學生對瑜伽文化的理解和體驗,增強文化傳承意識和國際視野;通過與形體訓練、舞蹈、戲劇等藝術學科相結合,探索瑜伽與藝術的共性和差異性,開發創新型瑜伽教學模式。這些融合途徑不僅能夠豐富瑜伽教學的內涵,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還能夠促進各學科之間的交流融合,推動跨學科發展和綜合型人才培養。
在高校瑜伽教學中,跨學科融合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首先,必須保持瑜伽本身具有的獨特動作、呼吸和冥想等方面的特點和特色,維護瑜伽教學的精髓。其次,需要注重跨學科融合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再次,需要保證合理性和生態性,保證融合的學科和內容與瑜伽教學相符,同時保證生態平衡和穩定性。最后,需要注重文化傳承和創新,挖掘和追溯瑜伽文化,推進瑜伽教學的發展和改進。遵循這些原則將有助于實現瑜伽教學的跨學科融合,提高瑜伽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同時也能夠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在未來的瑜伽教學中,應該更加注重跨學科融合,不斷探索和創新,將瑜伽教學與其他學科領域進行有機結合,為學生提供更豐富、更多元化的學習體驗。
瑜伽教學的跨學科融合模式稱為“跨域瑜伽模式”。在構建和實施這種模式時,需要明確瑜伽與其他學科的關系、考慮不同學科之間的融合方式和融合原則。在此過程中,需要將瑜伽的特點和精神文化傳承作為融合的核心,同時保持瑜伽本身的純粹性和完整性,尊重不同學科的獨特性,并尋求融合的最佳平衡點。
為了實施“跨域瑜伽模式”,應采取以下策略:聯合授課、課程設計、專業認證、在線教學和實踐教學等。在多個學科之間的合作和共同努力下,實現教學資源共享、優化和互補,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瑜伽教學選擇,促進瑜伽與其他學科的進一步交叉融合,不斷推陳出新,為瑜伽領域的發展作出貢獻。
瑜伽教學的跨學科融合模式是解決高校瑜伽教學科研能力薄弱和理論掌握不足等問題的關鍵。該模式旨在通過將瑜伽教學與其他學科(如人體解剖學、心理學、物理學、體育科學、音樂和舞蹈等)進行融合,以瑜伽教學中的實際需求為導向,并結合其他學科的優勢,打造一套切實可行的跨學科融合模式。在此過程中,需要避免各學科之間的重疊,真正起到互補和提升作用,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的學科知識和技能訓練。瑜伽教學的跨學科融合模式需要注重實踐操作,不斷總結經驗,完善跨學科融合模式的實際效果,從而為高校瑜伽教學的發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和支持。
3.3.1 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瑜伽練習可以改善學生的身體狀況,減輕精神壓力,增強學習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例如,瑜伽動作中的身腿結合式和犁式等體位,能夠觸及啦啦操運動難以觸及的肩背部細小肌肉群,從而提高身體的柔韌性和平衡能力[3]。
3.3.2 學科交叉和多元化
瑜伽教學可以跨越多個學科領域,如體育、健康、人文等,為學生提供更廣泛的知識領域和多元化的學科素養。例如,在瑜伽課程中引入哲學、歷史、文化等元素,幫助學生了解瑜伽的背景和內涵,增強他們對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和理解。
3.3.3 增強創新意識
瑜伽教學的跨學科融合模式可以促進教師之間的合作和交流,增強他們的創新意識。例如,在瑜伽課程中引入科技元素,運用虛擬現實技術、智能設備等手段,增加課程的趣味性和互動性,促進學校教學改革和創新。
3.3.4 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滿意度
瑜伽教學的跨學科融合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滿意度。例如,在瑜伽課程中引入藝術元素,通過音樂、舞蹈、繪畫等方式,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力,提高他們的學習體驗和興趣[4]。
教師應當注重學生的身體、心理和靈性健康的綜合發展,避免瑜伽教學內容的單一性、克服過度強調瑜伽練習的難度和效果。樹立正確的瑜伽教學觀念,注重發揚瑜伽教學的精神內核和多元特色,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注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提供針對性的教學安排和調整,從而引導學生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和正確的自我價值觀。例如,在瑜伽練習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悟自律自省、堅韌不拔、尊重他人等德育元素,并將這些品德貫穿到日常生活中,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樣,不僅可以提高瑜伽教學的質量,還可以實現課程思政的教育目標[5]。
瑜伽教育者需要具備跨學科素養和專業知識,同時建立相應的合作機制,促進不同領域之間的互相學習和合作。在構建跨學科融合模式時,需要考慮多種因素,如瑜伽教學的特點、授課目標、人文環境,以及挑戰和需求等。
構建形體訓練與瑜伽的融合模式。在形體訓練課程中,可以引入瑜伽的呼吸控制法、山式體位法等元素,幫助學生拉伸身體各個部位,提高身體的平衡能力和穩定性,同時豐富課程內容和練習方式,提高學生的練習效果和興趣;在瑜伽課程中,則引入形體訓練的元素,如力量訓練、柔韌性訓練等,提高身體的耐力和力量,增強瑜伽練習對身體的影響和效果[5]。
構建瑜伽教學與心理學的融合模式。在瑜伽課程中,引入心理學冥想、心理暗示、OM 音等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放松身心、調整情緒,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心理學課程中,則引入瑜伽元素的呼吸控制法、體位法、倒立式等,可以幫助學生緩解壓力、調節情緒,也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并將其應用于實踐中。
構建瑜伽教學與哲學的融合模式。在瑜伽課程中,引入哲學思想,如“內心的平靜”“自我超越”等,通過瑜伽練習幫助學生培養內在的平靜和思考能力,提高他們的思想境界和人生價值觀;在哲學課程中,則引入瑜伽的實踐方式,如冥想、呼吸控制等,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哲學理論,并將其應用于日常生活中。
4.3.1 建立跨學科融合委員會
建立跨學科融合委員會是跨學科融合的一個有效途徑,該委員會由各學科專家和瑜伽教育專家組成,通過制定跨學科教材與課程體系,能有效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推進教學的跨學科整合與提升,促進學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4.3.2 建立瑜伽教學的跨學科實驗室和教學示范基地
建立瑜伽教學的跨學科實驗室和教學示范基地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建設實驗室和示范基地,學生將有機會在實踐中感受到各學科與瑜伽教育的融合,培養跨學科思維和創新能力,拓寬專業視野。
4.3.3 加強與行業和社會機構的合作與交流
高??梢耘c相關行業和社會機構搭建合作平臺,共同推進跨學科融合教育的發展,實現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與就業的機會。建立跨學科融合機制將有力促進高校瑜伽教學的跨學科融合發展,提高教學水平和質量。
4.4.1 制定評估機制
建立一套評估機制,用于衡量瑜伽教學跨學科融合的效果和質量。通過定期評估和反饋,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例如,舞蹈瑜伽課程教學評價體系主要包括技術動作、身體素質和學習態度3 項評價指標,其中技術動作包括單個瑜伽體式和舞蹈瑜伽組合體式2 項,權重為60%;身體素質包括耐力、力量和速度素質3項,權重為20%;學習態度包括出勤情況和課堂表現2項,權重為20%[6]。
4.4.2 建立獎懲辦法
制定一套獎懲辦法,用于鼓勵和倡導跨學科合作。對于積極參與跨學科融合教學的教師和學生,可以給予相應的獎勵和表彰;對于缺乏跨學科意識的教師和學生,可以采取相應的懲罰措施。
4.4.3 加強資源共享
建立一個資源共享平臺,方便師生獲取和分享相關資源,促進跨學科融合教學的發展[7]。例如,可以建立一個瑜伽教學跨學科資源數據庫,包含各類瑜伽教學、相關學科的教材、師資、設備等方面的資源。
4.4.4 加強教師培訓
定期組織教師參加跨學科培訓和交流活動,提高教師的跨學科素養和教學水平。鼓勵教師開展跨學科研究,促進教師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4.4.5 建立學生跨學科創新實踐平臺
為學生提供跨學科創新實踐的機會和平臺,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跨學科實踐活動,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如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各類跨學科競賽、創新創業活動等??傊晟畦べそ虒W跨學科融合的保障機制是高校瑜伽教學不可或缺的一環,這需要學校、教師和學生等相關方面共同努力[8]。
跨學科研究是高校瑜伽教學發展的趨勢,瑜伽教學不應僅局限于體育學科,還應與心理學、生理學、物理學、音樂、美術、哲學等學科進行融合,從而為高校瑜伽教學提供更廣闊的理論基礎和研究視角。此外,瑜伽教學在高校中的實踐應用具有顯著意義,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還可以調節學生的心理狀態,改善學習效果。然而,目前瑜伽教學在高校中的發展仍存在一些挑戰和問題,如調查樣本范圍有限、教學質量評估、實證研究的缺乏,以及其他形式瑜伽的探討不足等,都需要加強探索和研究,進一步拓展其深度和廣度。因此,筆者呼吁相關部門和學者加強對于瑜伽教學在高校中的跨學科融合和發展研究的關注和投入,進一步拓展樣本范圍、加強數據采集方法和工具的研發,提高研究的科學性和可靠性,推動瑜伽教學在高校中的發展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