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鴿
讀者提問:
2020年7月,小陳大學畢業后應聘到一家公司做文員。為了拿到更多的工資,小陳向公司申請,把公司應承擔的社保金直接作為補貼與工資一起發放。后雙方協商一致,公司每月向小陳發放工資時額外發放相應的社保補貼,不再為小陳繳納社保。2022年12月,小陳不滿公司調崗降薪,提出辭職。之后,小陳以公司擅自變更勞動合同、未繳納社保等為由提起仲裁。仲裁機構裁決公司為小陳補繳其就職期間的各項社會保險。公司按照裁決為小陳補繳社保之后,要求小陳退還之前給其發放的社保補貼。請問,公司的主張合理嗎?
律師解答: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72條規定,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26條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或者用人單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責任、排除勞動者權利的勞動合同無效。據此可知,繳納社會保險費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法定義務。用人單位以發放社會保險補貼的形式代替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義務的,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應屬無效合同。合同無效的,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
本案中,小陳同公司約定,公司每月給其發放相應的社會保險補貼,不再為其繳納社保的行為違反法律規定,應屬無效。公司應承擔為小陳繳納社會保險費義務,但在繳納社保之后,基于合同無效的法律后果以及公平原則,小陳應將公司向其發放的社保補貼予以退還。
【編輯: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