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太宏 蘇莎
青島市嶗山區緊緊抓住全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重大歷史機遇,乘勢而上、奮力攻堅,以突破青島主城區最大“城中村”區域——張村河片區為重點,對全區14個城中村實施高標準改造。截至目前,14個社區改造搬遷已全部完成,累計簽約搬遷住宅房屋8300余處,簽約面積110余萬平方米,7個社區實現100%簽約,總體簽約率99.8%,拆除各類建筑390余萬平方米,惠及居民8000余戶,圓滿實現“三年任務 一年半完成”,改造社區數量、簽約數量、簽約率均創歷史新高。
緊扣改造所需、群眾所盼,嶗山區按照“五個統一”要求,構建“區—街道—社區”三級聯動機制。
嶗山區頂格調度成立專班一線攻堅。在區級舊城舊村改造專項指揮部基礎上,成立由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張村河片區開發建設指揮部,抽調多部門精兵強將組建工作專班。全面下沉社區,全程指導14個社區高效有序開展改造前期論證、方案制定、房屋認定、宣傳發動、簽約推進各環節工作。
嶗山區聯動多部門協同突破。各部門在搬遷推進、違建拆除、矛盾化解、法治保障等各環節各負其責、協同配合。在首個啟動的張村河南社區改造中,發揮征遷經驗豐富、群眾工作能力強、村改政策掌握全面等優勢,充分摸清村情民情和房屋狀況,因勢利導、精準開展搬遷動員,7天內簽約率一舉超過98%,為后續片區改造立起了標桿、打開了局面。
嶗山區用好群眾路線法寶推動突破。結合區委“基層基礎突破年”,縱深推進基層組織“六基工程”,在改造中充分凝聚發揮“兩委”和黨員帶頭作用。“兩委”成員帶頭簽約、帶頭拆除,把政策講透、把方案算清,打消居民疑慮和攀比觀望心態,形成了黨員帶群眾、個人帶家庭、親朋帶鄰里的良好形勢。
在推進改造中充分讓利于民,嶗山區統籌考慮居民、社區集體和區域發展利益。
嶗山區算好居民利益賬。優化搬遷安置補償標準,上調過渡費、獎勵費標準,降低上靠面積結算價等政策優化措施;對兩代及兩代以上同住一處宅基地的情況,通過政策優化安置面積可達到至少180平方米。按照建設質量“不低于一般商品房”的原則修訂全區村莊改造安置區建設基本標準,讓居民改得放心、住得舒心。聘請專業機構反復論證,設計5種優質戶型供居民選擇,用好用足安置面積。
嶗山區算好集體增收賬。修訂全區集體經濟發展用地管理意見,明確社區經濟發展用地指標,以土地收益按規定比例返還、貨幣化補償、配建集體經濟發展用房等方式,為社區集體經濟在改造后留足后勁,給社區和居民吃下增收“定心丸”。
嶗山區算好區域發展賬。堅持“區域統籌、連片開發”,算總賬、算長遠賬,不搞改造房地產化和“一村一平衡”模式,將城中村改造與低效片區開發建設、新興產業園區建設結合起來,導入優質、高端產業資源,以長期的產業收益支撐區域長遠發展。
嶗山區堅持“區域統籌、連片開發、產城融合、整體配套”的原則,實現更新改造的民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
嶗山區切實抓牢土地整理和群眾安置主動權。通過政府主導、區屬平臺公司實施的方式,統一組織開展土地前期開發工作,實現對土地一級市場的計劃管控。14個安置區都選在群眾滿意的黃金位置,秉持“給咱爹娘蓋房子”的情懷,打造安置區精品工程。
嶗山區全面提升周邊基礎設施與配套服務品質。優先建設路網、管網、停車場等市政配套設施和醫院、學校等公共服務設施。圍繞張村河片區,開展跨海大橋二期工程、嶗山區公共衛生中心、中國海洋大學附屬實驗學校、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以及合肥路、高榮路等20條市政道路建設,努力打造舒適便捷宜居環境。
嶗山區高起點高標準做好城市設計。邀請國內外優秀設計團隊,對標國際水準編制張村河片區城市設計,按照“水脈智谷”的目標定位,聚焦生態、產業、品質、效率、活力五大維度,打造集“生態公園城、科技創新城、國際品質城、低碳高效城、怡居樂活城”于一體的未來之城。
嶗山區將公平公正貫穿搬遷補償全過程,以實績實效贏得居民信任支持。
嶗山區統一標準、剛性執行。對張村河片區12個社區整體性推進,統一規劃設計、統一政策尺度、統一建設標準,嚴守政策底線。14個社區住宅房屋均建立“一戶一檔”,提出可行的房屋認定補償方案。
嶗山區統一隊伍、一抓到底。充分發揮專班推進優勢,按照“統一征遷口徑、統一政策尺度、統一協議簽訂格式”要求,加強人員業務培訓,確保宣傳政策不變調、執行政策不走樣。在歷史問題尤為復雜的王家村社區改造中,組建12個工作組,走訪居民500余戶、1800余人。從最初僅約1/3居民同意改造到正式啟動后僅用4天時間即完成全部649處住宅搬遷安置補償協議簽訂,簽約率100%,較原計劃提前3個月啟動簽約、提前6天完成簽約,刷新了城中村改造的“嶗山速度”。
嶗山區統一流程、陽光操作。為社區“兩委”和黨員群眾率先立起規矩意識,嚴守政策底線。在簽約、評估等環節樹立起公開公平公正的改造氛圍,規范意見征求、民主決策等工作流程,通過“一封信”到戶到人,一次性詳細告知,做到兜底透明。協議簽訂現場工作全面公開,資格審查、協議簽訂、補償發放各環節緊密銜接,對房屋面積認定、評估等重要信息及時公示,以全過程公開、全流程監督贏得群眾信任支持。
嶗山區堅持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改造,兼顧法理“剛性”與群眾工作“柔性”,確保工作推進既有力度、又有溫度,實現依法搬遷、和諧搬遷。
嶗山區強化事前服務。組織法律服務單位提前進入參與前期摸底調查,就房屋繼承、分家析產、房屋置換等為居民提供法律服務,提前制定應對措施,有效將矛盾問題充分化解在簽約前。
嶗山區強化法律保障。簽約過程中實現安置補償協議法律審核全覆蓋,積極發揮法律專業力量參與調解各類矛盾糾紛,對一些短時間搬遷存在困難的群體主動幫助聯系周轉房,以優質服務換取居民支持。
嶗山區依法化積解難。針對村改過程因不合理訴求產生的搬遷尾戶影響搬遷進度和安置區建設問題,制定收回集體土地使用權工作流程,對張村河片區11戶14處未簽協議房屋探索實施集體土地使用權收回程序,以社區為主體依法啟動集體土地使用權收回程序,依法依規、綜合施策,推進剩余房屋清零。
Laoshan District Firmly Grasps the “Five Commitments”,Actively Pioneering the Renewal of Urban Villages in Qingdao
Laoshan District of Qingdao firmly seized the major historical opportunity of the city’s three-year action plan for promoting urban renewal and urban construction. It focuses on the renovation of the largest urban village of the city proper—Zhangcun River, and has implemented the renewal of 14 urban villages with high standards in the district. Up to now, it has completed the renovation and relocation of 14 communities and benefited more than 8,000 residents, successfully achieving the “three-year task completed in one and a half years”. The number of renovated communities and signed contracts, as well as the signing rate all have reached a record hi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