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易博 王海亮



摘要:以打造擁有農牧交融符號的五原縣特色街道燈具為目的,總結五原縣街道燈具的符號運用現狀。在分析農牧交融文化符號的基礎上,從外延性語義到內涵性語義的分析過程,對農牧交融符號進行色彩、造型提取。得出農牧交融符號在五原縣街道燈具中提煉重構、隨形賦意、功能語義結合的設計方法,呈現設計方案。研究農牧交融符號在五原縣街道燈具中的創新方法,進而使各街道景區突顯農牧交融的文化特色,同時,從根本上把握農牧交融符號在現代街道燈具設計中的意義傳承。
關鍵詞:農牧交融 農牧文化 文化符號 街道燈具 設計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3)17-0018-04
Abstract:The purpose is to create the characteristic street lamps of Wuyuan County with the symbol of farming and animal husbandry,and summarize the status quo of the symbol application of the street lamps of Wuyuan County.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ultural symbols of farming pastoral integration,the color and shape of farming pastoral integration symbols are extracted from the semantic analysis process from the extension semantics to the connotation semantics. The design method of refining and reconstruction,giving meaning according to the shape,and combining functional semantics of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symbols in the street lamps of Wuyuan County is obtained,and the design scheme is presented. Study the innovative method of the farming pastoral blend symbol in the street lamps of Wuyuan County,so as to highlight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farming pastoral blend in each street scenic spot,and fundamentally grasp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arming pastoral blend symbol in the modern street lamp design.
Keywords: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culture Cultural icon Street lamps Design
在國家大力實施文旅融合戰略背景下,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的街道標識性路燈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五原縣作為巴彥淖爾地區重要的農業大縣,其農牧文化的交融現象古已有之,在文化產業、旅游經濟的政策指引下,引導葵花文化與畜牧經濟產業結盟。在2018年01月12日將巴彥淖爾形象定位為“黃河至北,草原水城,塞上糧倉,亮麗巴彥淖爾”[1],并以“塞上江南”為發展目標打造新的區域形象后[2],巴彥淖爾五原縣的街道燈具與新區域形象存在極大落差,致使五原縣城中缺少能夠準確反映該縣城農牧文化交融內涵的街道燈具,形成了“千城一面”的“同質化”現象。因此,本文以打造擁有農牧交融符號的五原縣特色街道燈具為目的,在五原縣城區內設計農牧交融符號的街道燈具,邁出“塞上江南”區域形象構造、突顯地域化特點的第一步,為美化城市和城市美學研究起到了積極作用。
巴彥淖爾五原縣農牧文化的交融現象是由于獨特的自然環境、勞動生活方式、原始信仰,以及心理情感造成農牧交融的文化現象,賦有“塞上江南”的美譽。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西北斥逐匈奴至榆中,并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三十四縣,城河上為塞[3]?!庇涊d了“塞上江南”的位置,以及農牧交融、碰撞的特點,見圖1。
在歷史史實上,新石器早期內蒙古中部廟子溝文化的大壩溝遺址和廟子溝遺址中,發現代表農業生產的陶器組合和生產工具,代表牧業生產的豬、羊、馬等家畜及其他野生動物的骨骼,說明此時在農業的基礎上兼營畜牧業和狩獵活動。新石器晚期,內蒙古中部地區由農業為主,逐漸向畜牧業轉變。西岔文化時期,開始出現以家畜飼養為主的流動性放牧,谷物栽培和狩獵采集作為輔的生活補充手段[4]。秦漢時期,以農業優惠政策打破了河套地區長期以游牧為主的局面。西晉至唐代年間,河套地區出現了各民族融混雜處、農牧業交錯發展的局面。北宋至清代年間,河套長期脫離中央王朝統轄,除西套保持農業經營,其余套地則成為游牧區。河套地區農牧業發展特點[5],見表1。
河套地區長期的政權爭奪,使農業與牧業主次關系不斷變化,產生了農、牧兩種文化密切交融的關系,導致生活于河套平原與陰山腳下的居民在物質生活方面有較多的共同點。農區從事農業的居民兼顧牛羊等牲畜養殖,牧區從事牧業的牧民們同時兼顧種植業,他們需要農業種植與牲畜養殖互補生活中的缺失,同時農牧交融的現象在衣、食、住、行中表現出特殊的文化內涵與視覺符號,其文化特點將巴彥淖爾細致的農牧交融演變特點表現在色彩、詩作、剪紙、巖畫等典型符號中。

在21世紀初期巴彥淖爾五原縣集中于用簡單幾何圖形的路燈照明廣場、街道等區域,在十多年的發展中,從2006年偏功能性的太陽能路燈,向具有文化屬性的路燈慢慢發展。在2012年到2013年,五原縣進入了城鄉街巷亮化工程的高潮階段,安裝各類景觀路燈共計7042盞,其中主要有葵花文化景觀燈、蒙元文化景觀燈、羊文化景觀燈景區等風格的路燈;2014年全國各地包括五原縣掀起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新熱潮,慶祝孔子2565周年誕辰,出現了大量中華燈形態造型的街道燈具;2016年五原縣在“十三五”規劃與“深厚文化積淀和鮮明文化特色”的背景下,其路燈設計以體現區域文化的文化定制性景觀路燈為主,比如繁榮路的“向日葵”路燈和團結路將“團結、蒙古族、漢族、發展紅火”等因素納入燈具的“火炬”路燈;從2018年至2020年,五原縣為了增強其新區古郡街、南環路、濱河路等道路的建設效果,大量安裝具有植被本土化反應的仿生類路燈,傳播著巴彥淖爾地區農耕和游牧的歷史文化,見表2,從表中可見五原縣的路燈發展趨勢是從“簡單結構→功能→文化→地域文化”的轉變。

(一)色彩。以“蒙賽爾色彩體系”對五原縣街道燈具主體色的色相、明度 與彩度進行數據統計分析[8],其總樣式為48種。根據色彩三維屬性歸納出五原縣街道燈具的色譜,見圖2。

通過調研發現,巴彥淖爾五原縣城市街道的千盞街道燈具中,48種樣式中的主體色從色相角度看:無彩色占15% 、紅色占6% 、黃色占13%、藍色15%、綠色占23%、黃紅色占18%、綠黃色占6% 、藍綠色占4%;從明度角度看:高、中、低明度分別占23% 、31%、4% ;從彩度角度看:高、中、低彩度分別占29% 、48% 、8%,見圖3。五原縣街道燈具的主體色以中高明度無彩色、中高明度中高彩度的冷色調為主,綠色系、灰色系、黃紅色系占比較多,較為突出的是中高彩度的綠色系,其中用中高彩度的綠色系作為一種性質符號在街道燈具傳達自然環境、農耕文化的色彩符號最多有11種;其次是以金色、棕色、褐色傳達高貴、輝煌、穩重等象征意義,營造出以農耕文化為主的文化氛圍,但其中也呈現出問題。城市發展為歷史文化注入新元素,促使許多傳統街區與少數民族居民區缺乏符合形象的街道路燈,與街區整體色彩風貌大相徑庭,使街道燈具色彩漠視了城市的色彩文脈,割裂了街區色彩風貌的連續性。
(二)造型。從造型上看,以“拿”來式的方式,照搬中式風格和歐式風格的街道燈具造型最多有19種,大量用在隆興昌西街、世紀大道等城市主干道與位于主街的公園內,占燈具樣式的40%;植物紋樣的街道燈具有14種,主要采用對稱、均衡、規則等秩序法則組合葵花紋樣,以突顯巴彥淖爾的農耕文化,占街道燈具樣式的29%;蒙古族紋樣燈具僅有3種,與農耕文化表達的燈具數量相差較大,僅占燈具樣式的6%;其他燈具樣式中,簡易結構式燈具有10種,運動元素類型燈具有2種。

五原縣街道燈具的造型符號類型分為漢文化對稱元素、農耕元素、蒙古族元素、動物元素四種。漢文化對稱元素燈具是以直線為主,將漢文化建筑語言中的窗戶、隔扇等典型漢式語言用對稱的手法組合;農耕元素的燈具則以當地的植物紋樣為主,用旋轉、對稱、復制等方法結合色彩突顯農耕文化;蒙古族元素的街道燈具則是以蒙古族紋樣符號表達為主,比如蒙古族民間最常見的哈木爾圖案、回紋圖案等;動物元素的燈具則是用動物圖形表達當地的文化象征性,例如羊形象。根據表3可見,以農業種植為主的五原縣,其燈具符號偏向于農耕元素符號使用,但忽略了地處內蒙古地域范圍內的民族文化、精神寄托和情感特征,以至于燈具符號以單一、模仿的方式表達當地的文化內涵。
通過五原縣近20年的路燈安裝情況與調研發現,巴彥淖爾五原縣城市街道燈具的符號運用存在以下三個問題:其一,在縣城重要的主街道缺少關于自然環境、民族情感的符號表達,存在“拿”來式的復制問題,在體現現代化城市發展的高貴和輝煌時的同時,也失去了街道燈具設計的獨特性。其二,具有表達地域特點的街道燈具位置偏、存在簡單符號拼貼、顏色符號無側重點的表層問題;其三,注重農耕文化的表達,忽略農牧交融區的文化內涵和生活情感的深層問題。

索緒爾提出符號的能指和所指[6]。能指是符號表達的表現層,例如農牧交融現象可以通過色彩、形態、造型等外在表現獲得信息;所指則是符號表達的內在層,包含了使用者獲得物體信息的隱性語義,例如農牧交融語義符號所隱含的審美內涵、象征意義和文化信息等。將農牧交融的語義符號劃分為外延語義與內涵語義兩個維度進行分析,可見演變形式與轉譯方法的不同,見表4。

(一)色彩。人在觀察物體時,色彩感覺占據絕對位置。色彩符號的提取主要基于所在城市的自然地理、人文內涵、民族情感等因素,表達出符合城市形象和居民認同的色彩基調。比如在蒙古族傳統文化中,紅色和綠色是主色調,以金色、黃色、藍色作輔色調。紅色代表太陽的升起,綠色代表遼闊的草原,顏色的主次使用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烏拉特刺繡位于河套地區是自治區級非遺項目,最大特點就在于以塊面為主的漸變色彩,體現出農牧交融背景下,當地人以追求強烈色彩來達到物質功能與精神功能的滿足,從被面、苫布、鞋墊等作品中可以看出,當地人們從自然萬物中獲得了黃、綠、赤、紫、青,通過形狀、大小、面積來調和畫面的整體感帶來強烈視覺沖擊,突顯特有的民族性。烏拉特刺繡一般以黑、白或者是飽和度較低的彩布做背景,再繡上純度、明度較高的色塊圖形來均衡畫面,呈現出強烈的互補色和過渡分明的漸變色兩大特點,從大自然中選取動植物元素,比如牡丹花、蝴蝶、綠葉等刺繡構建使用3種以上的色彩,由上而下,由淺入深,通過“白色、粉紅、朱紅”“明黃、橙色、橘紅”“嫩綠、翠綠、墨綠”等漸變色的使用,使畫面更加立體,見圖4。
(二)造型。造型能夠確立街道燈具的空間存在與狀態,是一種視覺性的顯性特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城市標志性形象,為美化城市和城市美學研究起到了積極作用。農牧交融符號的造型是以滿足自身功能目的性為主,以追求物質、精神、文化價值為一體的本體符號、對應符號和功能符號。
陰山河套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碰撞與融合的地方,從秦漢到明清,無數文人墨客來到河套地區,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例如詩作、剪紙等。作品以描繪河套風光、邊關塞上、鐵馬金戈為主,隱喻農牧交融符號淳樸、真實的符號信息。其中百余首河套詩作反映出河套風景,以“鴻雁、黃蘆、黃榆、燕麥、紅鳥、牛羊、榆柳、春草、馬、葵花、稻產”等動植物形象。作為西口文化延續的民間剪紙蘊藏著符號的深刻寓意,剪紙造型符號內涵語義對象是當時的民俗生活,其外延語義表達對美好事物遠景表達的造型符號,重組后便賦予了新的功能與內涵。如單獨的葵花造型只能表達大豐收的農耕現象。但在《出門通順》的作品中,勒勒車輪、陰山山脈、山羊吃草、葵花植物的組合,表現的就不是單純的草原文化,而是具有農牧交融造型符號對美好生活憧憬的重組畫面。所以從吸收了北方游牧和中原農耕文化的詩句中提取抽象符號,例如:“鴻雁、紅鳥、犏牛、羊、馬”等動物形象和“淺草、榆柳、燕麥、稻產、葵花”等植物形象,再經過剪紙形式表達,對剪紙圖案中的造型符號采用同構化、異形化、幾何化等轉譯處理方式,對街道燈具形象語義進行編碼表達,見表5。


(一)提煉重構。創新的重要方法即提煉重構進行再造,指在原有圖形結構基礎上,將原有的吉祥元素整體分解篩選出精華部分進行提煉,運用造型法則在符合現代人們的審美和需求的前提下,使用夸張、變形、重組等方法,對圖形進行規則化、裝飾化、美觀化處理,達到藝術重構的效果,以達到農牧交融符號在街道燈具中傳播交融文化的目的。五原縣城區街道燈具重構在文化塑造上可根據周圍居住居民的民族屬性,以分區的形式重構的各個形式語言,在街道燈具中隱藏的深層文化,如圖5所示的街道燈具設計,以剪紙中提煉的“馬”造型為基礎,結合一種代表農耕文化的符號,從而確定設計所傳達文化內涵的方向。本次設計在“馬”造型和“小麥”造型的元素基礎上打散,將馬鬃的部分用麥穗代替,將“白+黃+橘”漸變色和“黃+藍”互補色作為主色彩用于街道燈具的色彩表達上,以突出農牧交融的文化內涵,反映牲畜與糧食之間喂養、輔助種植的相互作用。
(二)隨形賦意。燈具設計不僅需要依形定功能,更重要的是隨形賦意[7]。在借鑒原有造型元素的基礎上,去除歷史積淀的附加屬性,把最能體現農牧交融符號的文化部分抽離出來,然后運用發散性思維,轉化成由各種直線和曲線組成的符號,應用到街道燈具的各個細節中,做到整體與細節統一,從詩歌情境、剪紙故事、地域特色文化等角度入手,選取內涵深厚的文化,設計造型簡單易于識別、記憶,有故事性的路燈標識。如圖6所示的街道燈具設計,凝結了以農牧交融為載體的文化內涵產生的兩個層次符號系統 :第一層次作為“能指——物的符號”,即魚造型與葵花紋樣構成的設計符號;第二個層次,即“所指——文化的符號”,在“塞上江南”的概念下進行設計,以仰視視角突顯魚尾與葵花果實紋理結合,整體為葵花元素,中心四分之一的形狀為魚元素,隱含黃河滋養的農、牧、漁三大產業,寓意年年有余,葵花碩果滿滿,使圖形背后的“意”融入巴彥淖爾街道燈具設計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