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外國語學校海滄附屬學校 林銀城
問題是數學的靈魂,問題鏈是學生探究數學的驅動力。在數學課堂上應用問題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促使學生積極探究,讓學生在習得知識的過程中鍛煉思維能力,增強數學學習興趣。設計問題鏈是應用問題鏈的前提。為了體現問題鏈的價值,教師要緊扣問題鏈設計要素、設計形式和設計原則,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助推數學教學的發展。
問題是數學學科的靈魂,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助力。《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建議教師重視設計合理問題。問題鏈是教師以教學內容為基礎,精心設計的形式多樣的具有情境性、連貫性、層次性、啟發性的問題序列。一般情況下,問題鏈由核心問題構成,核心問題下設主干問題,主干問題搭配輔助問題。核心問題、主干問題、輔助問題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構成統一體,驅動學生層層深入地進行探究。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既可以建立良好的數學認知,又可以鍛煉思維能力,積累問題解決經驗,獲得數學學習樂趣,增強數學學習效果。對此,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在《課程標準》要求的指導下精心設計問題鏈,助力數學教學的發展。
小學數學問題鏈的設計要素包括核心問題、主干問題和輔助問題。教師要依據數學核心觀念設計核心問題,繼而圍繞核心問題設計主干問題,再根據主干問題鋪設輔助問題,實現數學問題系列化。
核心問題統領問題鏈,是學生學習數學時必須攀登的高峰。一般情況下,核心問題可以看作數學核心觀念的再現。教師要剖析教學內容,確定核心觀念,據此設計核心問題。
例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節課重在引導學生體驗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探究過程。在探究中,學生要使用轉化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熟悉的平面圖形,探尋和發現平行四邊形與熟悉的平面圖形之間的關系,以此為基礎,應用熟悉的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列出式子,逐步簡化,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轉化法是本節課的重點,學生掌握轉化法可以自主探究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實現知識之間的融會貫通。教師可以將轉化法作為本節課的核心觀念。圍繞轉化法,教師可以設計核心問題:可以使用什么方法探究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在此問題的推動下,學生會著力探究轉化法,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增強數學學習效果。
主干問題是核心問題的分解和細化。相對而言,核心問題稍有難度。大部分學生面對核心問題會手足無措。針對此情況,教師要圍繞核心問題設計主干問題。數學問題鏈中的主干問題之間具有邏輯性,便于學生邏輯清晰地進行探究。學生會通過解決主干問題把握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獲取數學思想方法,構建良好的數學認知。
例如,在“認識多邊形”這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核心問題:多邊形有哪些特征?在課堂上,學生要了解三邊形、四邊形、五邊形的特征。基于核心問題和不同多邊形的特征,教師可以設計主干問題,如這些圖形各有多少條邊?以前你將這些圖形叫作什么?研究一個多邊形時,除了研究它的角之外,還可以研究什么?像這樣的圖形,我們可以將它們叫作什么?這些圖形的邊都在哪里?在呈現主干問題的同時,教師會展示三邊形、四邊形、五邊形等多邊形的圖案,引導學生一步步地探究多邊形的特征。
輔助問題是為解決主干問題而設計的配套問題。如果說核心問題是問題鏈的軀干,主干問題是問題鏈的骨架,那么,輔助問題就是問題鏈的血肉。與主干問題相比,輔助問題較為簡單,便于學生獲得問題解決的機會。學生通過解決問題,可以自然而然地跨越教學難點,循序漸進地突破主干問題與核心問題。所以,教師要依據主干問題與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輔助問題。
例如,在“認識多邊形”課堂教學中,教師將引導學生逐步探究三邊形、四邊形、五邊形的特征,由此歸納和總結出多邊形的特征。以三邊形為例,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輔助問題:觀察這個圖形(借助希沃白板展示三邊形),它有幾條邊?在之前,像這樣的圖形,我們將它叫作什么?在認識三角形時,我們不僅要研究它的角,還要研究什么?在這一組圖形中,它的邊在哪里?可不可以寫出邊的條數,有多少條邊?邊和邊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在一個個輔助問題的驅動下,學生會完成“三角形”到“三邊形”的轉化,把握三邊形的特征。之后,學生遷移學習經驗,自發地提出不同的問題,探究四邊形、五邊形乃至多邊形的特征。
數學問題鏈除了要體現數學學科的特征之外,還要具有目的性、適度性和順序性,如此方能實現其自身價值。基于此,教師要遵循以下原則設計小學數學問題鏈。
問題鏈是實現教學目的的“工具”。一般來說,每一個問題鏈都應有其獨特的目的。無論是檢驗學生的數學知識掌握程度,還是檢驗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抑或是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都需要教師理清問題鏈的真正目的。所以,教師要梳理教學目的,有目的地設計問題鏈。
例如,在“圓”這節課教學中,學生必須掌握圓的概念。在現實生活中,學生接觸過各種各樣圓形的事物,對圓建立了感性認知。基于此,教師可以確定教學目的:借助生活中的圓形事物了解圓的概念。圍繞此目的,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呈現不同的圓形事物,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同時,教師設計問題鏈:這些事物是什么形狀的?大家還可以列舉哪些類似的事物?這一形狀有什么特點?能不能用手比劃一下?除了這些特點之外還有什么特點?這幾個問題將“圓”鮮活地呈現在學生眼前。學生遷移生活認知,使用不同的方式與圓互動,獲取關鍵信息,逐步了解圓的不同特征,由此總結出圓的概念。
問題鏈是數學教學的輔助。當問題鏈數量過多或難度過大時,很容易成為數學課堂教學的阻礙。在設計問題鏈時,教師首先要考慮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以及認知發展水平,結合具體的數學教學內容,設計難度適中的問題。其次,教師要考慮課堂教學時間以及教學難點,設計少而精的問題,直擊教學要害。
例如,在學習“位置與方向(二)”之前,學生學習了“位置與方向(一)”,了解了描述一個事物位置的八個方向的知識,這可以作為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位置與方向(二)”包括三個知識點:根據方向(角度)確定物體的位置、根據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根據新的觀測點確定物體的位置。教師依據學生學情和三個知識點設計問題鏈:當兩個體育館都在東南方向時,要如何區分它們?當你站在學校位置時,怎樣確定兩個體育館所在的位置?可以從哪些角度來確定或區分兩個體育館的位置?三個問題層層遞進,便于激活學生的思維,在思維的支撐下,學生由淺入深地探究,不斷地解決問題,由此把握數學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邏輯,建立知識結構,提高理解水平。
問題鏈中的問題要有順序性,體現出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如此,學生可以從簡單到復雜,一步步地探究和解決數學問題,掌握數學知識,尤其把握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實現有意義的建構。設計問題鏈時,教師要理清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以此為基礎設計相關問題,促使學生有序探究。
例如,在教學“認識分母”時,教師要依次引導學生探究分母、分子、分數形式和分數意義。基于此,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探究平均分后,以“認識二分之一”為重點設計問題鏈:圖中有幾個蛋糕?如果將這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每個人可以分到多少?有人說一半,有人說了一個數,可以用哪個數來表示?如果請你分蛋糕,你會怎樣分?總的來說,這四個問題可以概述為“多少個”“平均分得多少”“用哪個數來表示”“怎么分”,依次涵蓋“分母”“分子”“分數形式”“分數意義”這四個知識點。學生通過解決一個個的問題,可以有序地掌握數學知識點。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由四大環節構成,即課堂導入環節、新知探究環節和歸納總結環節。基于這三個環節,教師可以設計三種形式的問題鏈。
引入性問題鏈是教師為引入新課題,圍繞學生學情和新知內容而設計的問題鏈。一般情況下,引入性問題鏈具有趣味性和生活性,很容易調動學生興趣,引發學生思考。因此,教師可以結合數學內容和現實生活設計引入性問題鏈。
例如,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學生有看電影的經歷,知道根據電影票上的數對來確定座位。在“位置”這節課上,學生要學會用數對表示事物所在的位置。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借助多媒體展示電影院和電影票的圖片,將學生帶入生活情境。在學生體驗情境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根據電影票上的內容,我們是否可以找到相應的位置?如何找出位置?”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積極動腦,回想生活經歷,思考確定位置的方法,認真描述。在學生描述后,教師可以繼續追問:“是不是任意的兩個數都可以確定物體所在的位置?怎樣用兩個數確定物體所在的位置呢?”在問題的帶動下,學生產生探究興趣,自覺探究數對,進入數學課堂。
探究性問題鏈是教師在新知探究環節,圍繞重難點內容設計的問題。有效的探究性問題鏈既可以使學生保持數學探究興趣,還可以使學生理清課堂學習方向,由此發揮主觀能動性,分析和探究問題,突破重重困惑,扎實掌握學習內容。所以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圍繞教學重難點設計探究性問題鏈。
例如,“圓的面積”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生經歷轉化圓的過程,把握圓與轉化后平面圖形的關系,歸納出圓的面積公式。在本節課之前,學生探究了平行四邊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積累了經驗。在導入課堂后,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學情和教學重點設計問題鏈:結合之前學過的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對圓的面積公式大家有哪些看法?可以使用哪些方法來推導圓的面積公式?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開動腦筋,腦海中浮現數學學習的畫面,歸納推導平面圖形面積公式的方法。
之后,學生主動描述方法和過程。依據學生的描述情況,教師可以發問:“是否可以用這樣的方法來推導圓的面積公式?”大部分學生分析不同的方法,將注意力集中在剪切法上。教師趁機追問:“如果使用剪切法,可以將圓轉化為曾經學過的什么圖形呢?”提出問題后,教師可以給予學生合作操作的機會。在合作操作的過程中,學生紛紛發散思維,聯想不同的剪切方法,并認真拼接。隨著剪切次數的增多,學生慢慢地發現:可以將圓轉化為一個近似的長方形。
基于學生的操作成果,教師提出問題:“轉化后的這個長方形和圓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細心觀察和對比,發現轉化后的長方形和圓之間的關系。之后,學生遷移已有認知,緊扣轉化后的長方形和圓之間的關系,借助長方形面積公式,細心簡化,得出圓的面積公式。如此,學生做到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扎實掌握了數學知識,獲取數學思想方法,增強了課堂認知。同時,在整個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生的數學邏輯愈加清晰,提高了邏輯思維水平。
總結性問題鏈是教師引導學生梳理課堂所學的輔助。在總結性問題鏈的驅動下,學生會回想課堂學習過程及相關學習內容,認真整理,串聯知識,形成結構網絡,建立深刻的認知和記憶。對此,教師可以站在整體角度,圍繞全部知識點設計總結性問題鏈。
例如,在學生體驗“雞兔同籠”教學活動后,教師設計總結性問題鏈:在研究雞兔同籠問題的過程中大家學到了哪些方法?要怎樣使用這些方法?在使用這些方法時,有哪些注意事項?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回顧課堂學習過程和具體內容,聯想不同的方法及其用法。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建立思維導圖,在思維導圖的支撐下,學生的邏輯思維愈加清晰,理清本課知識點。之后,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完善思維導圖,并提出問題:可以用這些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哪類問題?如此,學生從數學課堂走向現實生活,積累數學知識應用經驗。
在《課程標準》的指引下,小學數學教師要意識到問題鏈的價值,聯系數學教學和學生學情,遵循適宜的原則,緊扣問題鏈的三大要素,設計引入性問題鏈、探究性問題鏈和總結性問題鏈,激活學生思維,助力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鍛煉多種能力,由此增強數學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