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服務中心 孫紅艷
鄉村旅游是將傳統農業與現代旅游相結合,并將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休閑農業的一種旅游發展模式。城鎮快速化發展的結果是城市人口失去了親近大自然的機會,城市學齡兒童缺乏對鄉村文化、生活習俗和農耕知識的了解認識。鄉村旅游就是利用農村特有的自然資源、田園景觀、農耕文化,為城市人口提供休閑娛樂、放松度假和親近大自然的機會,同時使從事鄉村旅游的農民提高經濟收入。鄉村旅游的目的地多位于城郊,出游路程近、出行時間短、消費成本低,能夠滿足旅客休閑度假、生態旅游的需求。
河南省地勢西高東低,北坦南凹,北面、西面、南面分別環繞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四大山 脈;河南省境內河流遍布,地跨黃河、淮河、長江、海河四大流域,山水資源極其豐富。山地土壤雖然不利于種植傳統農作物,但區域內農事民俗旅游資源、山水休閑資源豐富。
截至2022 年10 月,河南全省綜合交通線網總里程達到28 萬km。河南省以“市市都有示范縣、縣縣都有示范鄉、鄉鄉都有美麗農村路”為目標,加快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建成“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縣69 個,其中16 個成功創建為全國示范縣,數量位居全國第一方陣。全省20 戶以上的自然村通硬化路率為100%,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節點、村組為網點,“外通內連、暢鄉通村”的農村地區公路網絡基本形成。
河南省是全國農業強省和人口大省。2022 年底,全省常住人口9872 萬,受城鎮區域擴張、城鎮人口自然增長和農村人口流入城鎮等因素影響,城鎮人口持續增加,新型城鎮化質量穩定提高。全省城鎮常住人口5633萬,農村常住人口4239 萬。城市人口多于農村常住人口,且呈年年攀升趨勢。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中青年人工作壓力越來越大,老年人和學齡兒童在城市里的活動空間非常有限。鑒于目前這個市場需求,河南省將現有的農村人文資源、農業自然資源和傳統民族習俗作為旅游資源進行開發,開發出的旅游產品融觀賞、考察、學習、娛樂、購物、度假為一體,不僅能為城市居民提供休閑場所,而且對促進農村勞動力家門口就業、增加農民經濟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揮了重要作用。
鄉村旅游對農村的生態環境、農村基礎設施、衛生條件的要求較高。在發展鄉村旅游這個時代大背景下,農村的村容村貌更趨于整齊劃一;道路、交通、綠化、水電、垃圾處理等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供水、供電、通訊網絡、醫療救護等達到了城鎮一體化要求。
旅游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業門檻低、數量多,產業帶動能力強。鄉村旅游將傳統農業升級改造為現代農業,能夠促進經濟整合,激活城鄉閑置資源和閑散勞動力,拉動其他產業的發展。河南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依托美麗鄉村、特色小鎮、農業園區等載體,把鄉村旅游從零星分布向集群分布發展。
發展鄉村旅游可以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緩解農村就業壓力,使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還可以解決農村留守老人、留守兒童、農田荒廢、農業邊緣化等問題。傳統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第三產業比例小,農業經濟效益低,鄉村旅游市場的興起有助于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過渡,帶動種植、畜牧、水產、蔬菜、花卉業的發展,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實現農業、養殖、農產品加工業、旅游業之間的相互延伸。
河南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宗旨,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對鄉村自然資源進行規劃開發,深入挖掘鄉村原有自然資源和生態資源,積極引導游客和當地村民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傳統文化、農村文化、農村旅游資源,降低城市文化對農村文化的沖擊,確保本土文化的原真性,建造宜居宜旅鄉村。
河南省應結合各地鄉村旅游資源的特點進行針對性開發,形成“一村一特色”“一域一風俗”的鮮明文化;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的開發利用,將本土的民間戲曲、民間傳說、鄉村風俗等特有文化進行藝術加工,形成鄉村旅游產品的藝術文化特色,加大對全省游客的吸引力度。
發展鄉村旅游需要農業、建筑、藝術、手工、民俗等各個行業的當地傳承人與創新者。河南省要從旅游和文化的專業性角度出發,加強對鄉村文化和旅游從業者服務意識、服務能力的培養,提高村民的綜合從業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