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中



膠濟鐵路上一列列火車呼嘯而過;另一旁,郵輪母港航運繁忙,汽笛聲在城市上空盤旋回響……于海陸要道,有旗桿如桅,已豎立百年,有建筑如船,歷經風浪淘淘。
它就是新疆路16號,膠海關舊址,現在的青島海關博物館,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膠海關大樓黃墻紅瓦,德租時期卡普勒父子公司的牛舌形紅瓦依然完好,花崗巖蘑菇石墻基質樸渾然。建筑面積2824平方米,主體四層,磚木結構,建成于1913年。“整個建筑群從空中看就像一艘航船,有桅桿,有船艙,設計非常巧妙”,在青島海關博物館工作的劉逸忱介紹說。辦公樓由德國建筑師漢斯·費特考設計,寓意乘風破浪,如今由于高架橋的建設,建筑占地縮小,但還是能夠看出原來的造型。
建筑落成后,曾長期作為中國首個租借地海關——膠海關和新中國青島海關主辦公樓使用,是青島百年城市發展史和近代海關史的重要見證。
拾階而上,推開厚重的門扉,踩著吱嘎作響的木地板,仿佛踏入了另一個時空,置身青島海關的歷史風云中。
館內設膠海關專題、山東地區海關兩個展區陳列,展陳圖片上千幅、實物近500件、多媒體資料片12部、場景復原2處,系統展示了近代青島開埠以來膠海關乃至青島海關的滄桑變化。
走進一樓大廳,從膠海關報關廳復原的場景中,可以沉浸式感受到德租、日據、國民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不同歷史時期報關的人物和流程,與他們擦肩,仿佛聽到不同語言的討論和交流。火車汽笛聲由遠及近,窗外一列火車疾馳而過,另一側蒸汽貨輪緩緩開動,驚得海鷗劃過水面振翅起飛,“這是我們用現代化科技手段重現的當年辦公樓窗外的歷史風貌,一面是鐵路,一面是大港”。
盡管周圍的環境發生了改變,這艘“巨輪”仍然停泊在港口,未能與風浪搏擊,卻能盡顯百年風流。
“萬國梯航此淹留,大風猶自說齊州。東西良港知多少,應數青邱第一籌。”安溪生的詩句證明了青島港口貿易的蓬勃發展。
而青島地區的設關源流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
據文獻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齊魯大地就有了設關卡征稅的歷史。
山東沿海,自古以來貿易昌盛,海陸交通發達,各諸侯國之間設立了許多關卡.征收通關商稅。公元623年,在膠州設立了板橋鎮,1088年板橋鎮設立了北方唯一的市舶司,并成為海上對外貿易的重要港灣,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口岸。
“這三件是‘左關三量的復制品,清咸豐七年(1857年),在靈山衛一帶出土,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劉逸忱指著三件帶有銘文的青銅器介紹說,它們分別是“子禾子釜”“陳純釜”“左關穌”,是當時征收關賦田稅的標準器量范具,“左關是齊長城臨海的關隘,左關三量的出土,證明當時的關卡不僅有軍事功能,也有經濟作用”。
1861年,煙臺正式開埠,并于次年3月,建成東海關監督衙門,俗稱常關。1865年,東海關監督衙門在青島地區的青島口、塔埠頭、金家口先后設立常關分關,在靈山衛、女姑口、滄口、沙子口、登窯口和薛家島等地設常關分卡。這是青島地區設立海關機構的開始。
清朝時期,青島口進一步發展,直到1891年6月14日,清內閣頒發上諭,批準青島設防,是為青島建置之始。但是,1897年11月14日,德國借口“巨野教案”,強行登陸青島,次年與清政府簽訂了《膠澳租借條約》,打亂了青島口岸的發展節奏。
1899年7月1日,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租借地海關——膠海關正式對外辦公。首任稅務司阿理文同時兼任大清膠州郵局郵政司,負責租借地與中國內地的郵政往來。
1905年底,在阿理文的倡導和推動下,膠澳租借地進行了從自由港到保稅區的關稅制度改革,貿易因此更加繁榮,不久青島口岸的關稅收入和進出口總值超過煙臺,成為名副其實的山東最大貿易口岸。
展廳里復原了稅務司辦公場所,“實際上,阿理文只在這里工作了2個月就退休了。
先是1898年3月于天后宮西南側的四棟平房里進行籌備乃至設立,1901年8月搬至蘭山路膠海關辦公大樓。隨著1904年膠濟鐵路的通車和小港、大港的相繼建成,膠海關業務量、人員和內設機構得到較快發展,興建新的辦公樓計劃被隨之提上日程。阿理文呈請總稅務司批準,在大港正式開建新辦公樓。1914年4月1日,于新疆路16號這棟樓前,盛大的膠海關遷址儀式舉辦。
然而,僅僅8個月后的12月1日,日軍就利用日德戰爭的勝利,侵占了膠海關大樓,驅逐了阿理文的繼任者、德籍稅務司威禮士。這座辦公樓,也成為德國人最后完成的公共建筑之一。1915年8月6日,通過簽訂《恢復青島海關協定》,強行奪取了德國在膠州灣租借地一切海關特權。
展館內系統展示了近代青島開埠以來膠海關乃至青島海關的滄桑變化,重點表現改革開放以來青島海關在業務和隊伍建設等方面所取得的顯著成就。它們以歷史沿革為脈絡,用圖文和文物來講述,館中所藏膠海關大樓設計藍圖、手搖計算機、膠海關俱樂部藏書、保險柜、大龍郵票、小龍郵票等均有近百年或百年以上歷史,解放區海關資料在國內同類館藏中最為系統、完整,具有較高的史料研究價值。
青島開埠逾百年,港口仍在蓬勃發展。青島海關,仍在踐行著自己的職責,負責監管進出境貨物,征收關稅,打擊走私,出入境檢驗檢疫等。
在博物館的結束語中,書寫的一段話令人感觸頗深:悠久厚重、博大精深的齊魯文化作為源流承載著華夏文明的發祥與進化,鐫刻著古今往來海關風云變遷的歷史印痕。縱觀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自“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逐步向現代化轉型的艱難探索之路,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斗爭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努力從未停止過。這一切榮辱興衰、成敗得失,皆已內化為不可或缺的歷史底蘊,成為一代代青島海關人汲取不盡的文化養分。
老樓百年,海關的歷史更加悠遠,未來,還有更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