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掙青年”成了社交網絡的熱門話題。
今年早些時候,一部講述普通人生活和創業故事的短片《小掙青年》引發社會各界熱議?!靶昵嗄辍敝傅氖敲刻於加惺找?、能小掙一筆,不追求“快掙錢、掙大錢”狀態的人;他們能按照自己的節奏慢慢積攢,一步步實現自我、掙得未來。
近年來,“空巢青年”“小鎮青年”“小掙青年”等標簽化群體倍受關注,每一個群體都有其生存狀態和一些集體心態。
以“小掙青年”為例,在充滿競爭和焦慮情緒的同齡人中,他們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并可以實現自我價值的渠道,也找到了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解剖這只“麻雀”有助于我們在多元發展的社會中理性看待那些不同的人和他們的奮斗路徑。
相比“小掙青年”的一步一個腳印,當下有一些年輕人可能缺乏清醒的自我認知,對現實世界的多樣與復雜了解不足,有的甚至陷入“快掙錢、掙大錢”的幻想——當豐滿的想象遭遇骨感的現實,又難免在失敗與挫折面前氣餒沉淪,甚至劍走偏鋒、誤入歧途。
“小掙青年”是奮斗過程中的起步爬坡階段,也是積累財富和社會閱歷的重要階段。不浮躁、不焦慮,給自己一個寬松的成長周期,在平凡的世界里腳踏實地,愿意一步一個腳印去實現突破、穩中求進,某種角度上是十分重要的“心理素質”。
事實上,對生活方式的選擇,也是塑造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的過程。不論社會如何變遷,成功的關鍵詞依然是矢志不渝、持之以恒。
一個成熟的社會,應該讓大多數人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生活得更好;如此,整個社會將更有生機,更多人的希望之燈才會被點燃。所以,熱愛生活、努力工作的“小掙青年”應該得到更多的“溫柔相待”。
城市更友好,青年更有為。向上進取、篤定從容的“小掙青年”,呼喚更多“青年友好城市”。不論是在創新創業上給予制度補血,還是讓青年人居住得更有品質和保障,抑或讓青年人感受到人情味——“小掙青年”與城市相向而行、雙向奔赴后,自然會互相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