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花 苗變玲
走進山西焦煤西山煤電官地礦,礦區看不到一塊煤,井下原煤通過皮帶直接輸送到筒倉;企業文化廣場上文化牌板、電子屏讓人們耳目一新;上下井職工安全帽內的芯片,助力實現精準定位;安全生產指揮中心電子顯示屏對井下生產工作面情況實時顯示;班前會視頻監控系統上,各隊組班前會召開情況躍然屏幕……9月10,日記者在山西焦煤西山煤電官地礦目睹了這一切。
官地礦始建于1960年,核定生產能力為390萬噸/年,配套建有一座年入洗能力300萬噸的坑口選煤廠,煤炭主要產品為貧瘦混煤、電精煤、噴吹煤,主要供應國內大型鋼鐵企業、電力企業。
礦企作為一個機械化程度非常高的行業,設備的安全和效率顯得尤為重要。通過設備智能化技術,官地礦實現了設備自動化、智能化,從而大大減少人工干預,提高了生產效率和安全性。
為了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官地礦黨政領導班子帶隊,成立調研團隊,通過科學選題、精準破題、全力解題,推動調研見行見效。
調研中,有人提出:“中六區軌道巷卡軌車運輸距離長達1200米,巷道岔口較多,運輸期間需要加強安全管理,以保證安全運輸”。針對這一實際問題,官地礦干部職工集思廣益,聚力攻關,自主研發了一套智能化封閉運輸系統。當井下符合運輸條件準備運輸時,首先啟動機械預警系統,將巷道所有岔口的警戒欄自動關閉,實現運輸區間全封閉,語音報警系統則會不間斷提示“運輸區間,人員注意安全”;其次監控視頻和紅外檢測系統全時段開啟,如有人員強行闖警戒,安設在巷道兩幫的紅外檢測裝置將會自動檢測到該人員,并立即切斷卡軌車電源,停止卡軌車運輸。“這套智能監測系統的運用,真正實現了行車不行人、行人不行車,有效保證了運輸作業過程中的安全。”官地礦生產技術部副部長張宏偉介紹說,“該運輸系統維護簡單方便,穩定性好、運行安全可靠,而且可有效降低勞動成本。僅中六區軌道巷運輸一個班就可節約警戒人員10人次,每年可節支人工費100余萬元,既提高了運輸工作效率,又提升了運輸安全系數。”
無人值守遠程灑水控制系統也是這支團隊的又一集體智慧結晶。
為提升井下工作效率,這支團隊以“減人提效”為目標,對井下巷道灑水裝置進行改造,通過在巷道鋪設灑水管路,設置灑水噴霧,在灑水管路的始端安裝電磁閥門,經過環網與地面操控臺連接,實現了地面控制臺一鍵式操控遠程灑水。與此同時,地面控制臺還可直接對井下巷道情況進行監控,當發現巷道監控區域內干燥并無人員作業時,可隨時通過一鍵啟動電磁閥,開啟灑水噴霧系統進行灑水。
“改造前,井下職工得在巷道拉著水管進行灑水降塵,需要插接管路,操作繁瑣、灑水時間長,而且受時間限制,每條巷道最多灑水一次,效率低,不能保持巷道長時間的濕潤。改造后,這些問題徹底解決,不僅減輕了職工的勞動強度,作業環境也得到進一步改善。”官地礦職工張君高興地說。
如今,越來越多的智能化設備和創新手段已融入礦井發展建設的領域和過程。隨著“智慧”與礦山相遇,現代化場景不斷“上新”,官地礦這座有著63年發展歷史的礦山在新征程的浪潮中依舊篤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