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惠敏
過往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分析,重視從結構外在影響視角,分析兒童境遇及其問題形成原因,但是從兒童能動“個體”的選擇與情景適應的微觀機理來創設兒童友好環境營造的行為,以及兒童主體作用的強化需拓展,比如推行繪畫這種形式。繪畫對于兒童心智、情緒、認知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針對留守兒童的認知和舉動的單一心理干預,未能與更廣泛的兒童社會結構情景相融合,極難以推動形成可持續、社會化的發展機制。因此,如何從主體功能與生活學習空間出發,培育留守兒童的朋輩互動能力和社會適應性,強化其自我認同,具有顯著意義。
調查對象。本文依托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吸收教育實驗方法,選取湖北省黃岡市某鎮的部分留守兒童作為行動干預對象。當地農村人口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留守兒童數量較大,無論家庭還是社會對留守兒童教育與成長有著異常的心理期盼和壓力。
干預方法。組員招募通過社工服務站的站點招募和學校老師推薦方式,從項目地隨機抽取32名留守兒童組員,年齡在6~11歲之間。干預采取“社工心理介入+兒童教育實驗”融合模式,將其中16名組員組建留守兒童“陽光驛站”成長小組;另外隨機抽取的16名留守兒童作為空白對照,并持續觀察。
基線測量。本研究將自我認同作為評判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測量指標。在干預之前,社工采用歐克斯和普拉格編寫的自我認同感量表進行基線測量。結果顯示,對照組的平均得分為51分,處于該量表的大多數測試結果平均分范圍。干預組中,留守兒童的平均得分為50分;其中6人得分在50分以下,僅有2人得分處于58~63分的平均得分范圍。基線測量結果顯示,留守兒童的自我認同感處于較低水平。對實驗組兒童與對照組兒童填寫的量表分數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以檢驗二者同質性,結果發現,兩類留守兒童在自我認同上無顯著差異(p>0.05),可以實施干預研究。
干預內容。基于前述基線調查的結果及發現的問題,社工團隊將成長性小組的社工介入作為自變量,引導留守兒童發揮潛力,進而提升自我價值與集體認同,及形成健康心理狀態。整個干預持續近兩個月,分成12個節次。社工全程關注繪畫治療對兒童自我認同感變化的狀態,繪畫結束后由學生分享繪畫內容。干預目標形成機制由概念化自我、目標價值期待、自我角色調適、脫離當下的自我疏離和自我能動性強化等五個模塊組成,其構建要點分別為:建構自我形象,形化自我認知與自我接納;形成群體觀念與集體存在價值感,識別與調節思想道德觀念;形成兒童對家庭的關系認同與代際期待,在空間隔離情況下建構小學生的親子感情;審視自我人際關系,強化與外界的溝通互動關系并重構社會交往意義;充分調動兒童們的想象力和自身的資源,釋放負面情緒,賦予小學生正能量。
干預過程。繪畫過程中,留守兒童繪畫中的“心象”是其意象的痕跡,從而無意識地創造“現實與存在”,述說留守兒童“自己的故事”,自己與家庭、團體的“經歷”或“愿望”。在小組干預的基礎上,社工有計劃地觀察留守兒童的語言、行為,并進行實時記錄,發現繪畫初期和末期有較大改變。初期繪畫整體顯示:人物刻畫較多,但人物之間缺乏接觸,顯示互動關系較少;人物的動作很多,顯示兒童的內心想法很多,但行動上不足,同時也渴望對外有更多的交流和表達。繪畫末期作品顯示:畫面整體較生動活潑,空間、物品刻畫精美且立體;人物形象刻畫較為齊全、具體,人物的身體結構呈現棱角。
結果。為追蹤研究對干預組兒童的干預效果及穩定性,于干預結束當天,對被試作后測。結果顯示,留守兒童的認同感量表平均得分從50上升到干預末期的56;但是,對照組的留守兒童,其末期測量分數與基期的數值相對下降1分。結果發現,干預組與對照組的留守兒童分數末期分數的差異顯著(p<0.05)。同時,干預組末期分數、追蹤后分數顯著高于對照組分數(p<0.05),表明繪畫小組社會工作干預方案能夠幫助留守兒童提升自我認同水平。基于時間階段性變量,對自我認同做單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發現,自我認同在基期-末期、基期-追蹤后、末期-追蹤后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
最后,通過留守兒童自我總結。由社工收集留守兒童的感想、體會,及與留守兒童家長訪談,訪談內容為該兒童的行為習慣、語音情緒、人際交往、學習成績等,了解到兒童更好地形成了自我接納。通過這種質性調研活動,充分了解留守兒童的主觀體驗及感受,探尋留守兒童自我認同提升背后的影響機制:一是自我概念與意識形成。繪畫過程中,留守兒童進行認知整理、梳理和重構,形成自我概念和目標期待,升華獨立自我認知與意識;二是朋輩群體融入與社會意義建構。本行動活動通過團體“共用一張繪畫紙”的繪畫方式,引導留守兒童通過團隊合作方式完成作品。小組結束后,社工引導留守兒童在朋輩互動中建構社會網絡,降低社會孤立感;三是推動自我調適現實場景。留守兒童在團體繪畫和分享中,強化自我價值與群體互動的意義,從而在接納自我中獲得完整的自我認同。
一是社工的干預手段對留守兒童自我認知產生影響。在繪畫治療中,社工的語言指引、支持、啟迪是不可或缺的影響因素。社工通過引導兒童把內心的活動通過畫面表達出來,并予以激勵,強化兒童對自我認知、情感表達與人際互動的認同。
二是繪畫小組社會工作對留守兒童關愛工作改進具有現實意義。本研究探索留守兒童非言語表達和交流模式,對兒童友好型干預方式及留守兒童福利制度建設具有借鑒意義。
三是本研究為推進心理學與社會工作學科交叉與耦合提供可行性路徑。本研究探討團體繪畫輔導、留守兒童生活學習環境、社會參與行為與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之間的邏輯關系,有助于完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增能的學科話語結構。
一是激發留守兒童的內生動力。在活動方案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留守兒童的興趣、能力,注意其在活動參與中產生的情感和認知變化,而不是強加于留守兒童的福利。
二是營造有助于留守兒童互動共融的結構性情景。建構留守兒童與環境、網絡結構的適應系統,促進留守兒童的朋輩互動,著力挖掘對留守兒童健康心理和積極行為模式具有促進作用的形態要素,增強留守兒童的社會參與、尊重與社會包容。
三是以增能賦權強化留守兒童的參與活力。加強“個體主動模式”與“外力推動模式”相結合,將留守兒童群體當作真正的“參與者”,破除專業人員與兒童群體在服務輸送過程中施與受的固有角色及價值中立或保持距離的位置。
受奕陽教育研究院資助(SEI-QXZ-2021-23)、“浠水縣·五社聯動·愛滿荊楚”社會工作項目支持
(作者單位:浠水縣現代社會工作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