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世杰

于愛軍,中共黨員,1991年參加工作,現任山西省定襄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站長、高級農藝師。2015年被選為山西省雜糧學會理事,同時被山西農業大學創業學院聘為創業導師,2016年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2018年被山西農業大學農學院聘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校外導師,2019年入選山西省“三晉英才”拔尖骨干人才,2021年當選定襄縣十三屆政協常委、政協農業農村委主任,2022年被定襄縣工會選為“定襄工匠”,2023年獲山西省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
于愛軍自從到定襄縣種子公司工作以后,便致力于用自己的一技之長深耕農業科技。
農技推廣是個辛苦活,試驗示范是農技推廣的基礎環節,于愛軍常年奔波于鄉村、忙碌在田野,訪農戶、進農田、鉆大棚、做推廣……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沒有節假日,加班是常態,但在于愛軍看來,如果能提高研究精度和科研質量,這些堅持都是值得的。
定襄縣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在產業發展中由于對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獲得信息渠道少,于愛軍每年都要參加全國各類種子展銷會。時針撥回2003年,在陜西楊凌農作物雙交會上,于愛軍認識到張雜谷種子,之后帶回定襄縣原種場試驗田開始試驗。因其擁有獨特的抗旱、抗病、耐脊、高產等特點,從2003年的3畝試驗田到2015年的3.5萬畝,現在已穩定在每年3萬畝左右。之后與山西農大和科研院所協作試驗研究,總結出了一些成熟的雜交谷子標準化生產集成技術和谷子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使張雜谷種植技術不斷提高,產量從原來的200公斤提高到400公斤,促進了當地谷子產量的提高。
這么多年來,于愛軍不斷引進適宜種植的農作物新品種,通過試驗、示范、研究,篩選出適合當地氣候的新品種,再組裝配套其他種植技術,形成了新品種高產優質集成栽培技術體系,如此先后推廣新型農作物百余種。
把實驗室搬到地頭,把論文寫在田間,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每到谷子生長的重要節點,于愛軍必定親自去田間,一待就是一整天,手把手教學生做科研,很多學生說在田里都跟不上于老師的步伐。這種學農愛農、把成果留在田里的科學精神是他科研不斷有重要產出的基礎,也是他培養優秀學生的法寶。
從2017年開始,于愛軍累計帶領山西農業大學農學院50余名研究生在合作社谷子試驗基地從事谷子科研實踐活動。他將科研與教學、理論與實踐、試驗與推廣、創新與服務更緊密地結合起來。在完成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讓科研人員和學生長期扎根生產一線,研究解決農業農村生產實踐中的實際問題。
2021年定襄縣治海雜谷農民專業合作社被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命名為山西定襄谷子“科技小院”,于愛軍大力完善科技小院建設方案,鞏固合作社、大學、科研機構協同合作的政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通過科技小院讓學生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探尋科技支農,打通農業科技服務“最后一公里”。
只要技術好、有效果,農戶都會接納。這是他一直堅信的,科技支農是要用效果說話,農民通過科技賺到錢是硬道理。于愛軍大力推廣雜交谷子標準化生產集成技術,經常和同事深入田間地頭,通過農技推廣、技術培訓等方式,加快新品種、新農藝落地生根,讓農民學得會、用得上、能管用,將“藏糧于技”戰略落到實處。
從事農業技術推廣26年中,于愛軍廣泛開展試驗示范、優化農業生產結構,以實施糧油高產創建等農業項目建設為契機,提高農業科技普及率和貢獻率。發展以雜交谷子種植為主的有機旱作農業,促進當地糧食產量提高、經濟發展和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年推廣面積達到萬畝,畝均增產節支增收500元以上,為發展全縣的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和雜糧產業振興、脫貧攻堅作出了貢獻。現在張雜谷已成為全縣丘陵旱坡地的高收田,平川不保澆地的高產田,成為全縣小雜糧乃至糧食作物生產的一大亮點。
從青春弱冠到漸生華發,于愛軍把人生最美的年華獻給了平凡而又艱苦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多年來的農業崗位歷練,讓他從一名普通農技人員,成長為一名農業戰線的科研骨干,從一名“雛雁”成長為農業發展的“領頭雁”,他一步一個腳印,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新時期基層農業干部的崇高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