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雪萱
一位朋友跟我分享,她從小就扮演一個非常成熟的角色,照顧自己的媽媽、盡量不讓媽媽擔心。但當她漸漸長大,發現自己在親密關系中有強烈被照顧的渴望。這是不是童年的自己被逼著快速成熟,而忽略了“內在小孩”的需要?怎樣才能讓“內在小孩”安穩下來呢?
“內在小孩”指的是一個人孩童階段所經歷過的事情、所養成的觀念,甚至是所受到的創傷、沒有完成的期望和被滿足的需求,這些東西在成長過程處于停滯狀態。即使已經進入成人階段,內在還是有一個部分是脫節的,仍然保留那些未完成的事情,一直掛在那里。
心理學家榮格是最早提出“內在小孩”概念的人。他在原型心理學中提到,人類內心的運作有很多種模式,即使我們長大成人,內在還是會有一個部分停留在過往狀態,“神圣孩童”會在成人的狀態中持續受到呼喚。
以精神分析的理論來解釋,內在小孩會有一種“固著”的狀態。如嬰兒時期肚子餓就有人喂、尿布濕有人幫忙換,仿佛整個世界都為我轉動的“全能自戀”狀態,或是孩童時期遭遇恐懼或生存威脅時所需要的“安全感”需求。若這些需求當時未被滿足,就會先暫時被“釘”在墻壁某處。因為成長所需,我們無法停留原地,必須持續長大。這樣一路走入成年、中年,遇到某些事情時,這些被釘在墻上掛著的事物就會朝我們呼喚,常讓我們不由自主做出和現況不一定相符的事情。
有位朋友跟我分享,他知道在職場上被老板指正時,乖乖說出“是”“好”“謝謝”是明智之舉,但不知為何,他總會不自覺讓“不是”脫口而出……其實,這位朋友或許在童年說了太多“是”“好”“謝謝”,很多想說的話、想解釋的事情被頻繁壓抑,如此一來,“每次有事情發生就被誤解,沒有人要聽我怎么講”就成了被釘在墻上的未竟之事,成年以后時不時就會跳出來卡住自己。
有些討好型的助人工作者可能會說,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吧!讓掛在那里的未竟之事驅使你吧!很切割地、片面地順著內在小孩聲音,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并不會帶來真正的療愈。因為我們很難因著內在小孩想哭就哭、想吃就吃的需要,就全然放下在成長過程所學會的一切人際關系和生存技巧。我們應該幫助內在小孩長大,在認識內在需求的同時,也統整我們的外在需求。
有個女孩從小就很體貼他人,成年后有了男友,她依舊是非常體貼的一方。但當她遇到困難,需要請男友幫忙或配合的時候,卻發現男友非常自私,經常以拖延或忙碌為借口推托。為此女孩很傷心,她內心不禁憤憤不平:“過去碰到沖突都是我為別人想,為什么我要這么傻?我也要當個任性小孩,接下來一個禮拜,我不高興就罵人,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我們來想一想:女孩順從了內在小孩的聲音,但這對親密關系有助益嗎?除了把成年后習得的生存技巧都拋掉,忘情的發泄,有沒有其他應對方式呢?畢竟,我們想要的狀態不是人格退化,不是回到沒有能力掌握人生的童年,而是希望能用上成長過程習得的智慧,好好經營和照顧自己的生命狀態,同時也拿回曾被壓抑的內在需求。這樣的“整合”,才是一個比較好的方向。
回到前面所說的職場三句話“是”“好”“謝謝”,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自己去彈性判斷。
記得有次錄像時,工作團隊幫我打理儀容。很不巧當天我的鞋跟掉了,所以請工作人員幫我買37號的鞋子,我還特別提醒工作人員要買哪一家品牌、搭配什么顏色的衣服……最后送來的鞋子并不是37號,卻非常合腳。原來這位同事知道不同品牌的鞋子標尺不同,跑到辦公室拿了我另外一雙鞋,量完幾厘米再依此去買。
如果照我的指示買,鞋子肯定不合腳。我們雖然說“好”,但還是要有一個自行判斷的空間。一定要統整外在的情況做出調整,才能真正把事情做得圓滿。
當我們意識到過往經歷持續卡住我們時,就從溫柔傾聽內在小孩開始吧!當感受到內在小孩需要被照顧,無須太過催促自己。不妨花多點時間讓自己“重新長大”,進而逐步邁向“結合外在需求,滿足內在需要”的道路,找到對當前人生最好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