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 夏玉清
【摘要】隨著社會物質發展水平的提高,群眾的審美需求也越來越多元化,在新時代背景下,藝術公共化帶來了文化資源的開放與共享,這為少兒接受更好的藝術熏陶和審美培養提供了有利條件。本文從藝術公共化對少兒審美培養的介入、社會公共文化熏陶對少兒審美培養的促進、新媒體技術應用與少兒審美能力的養成三個層面探討藝術公共化與少兒審美能力培養的關系,并以貴州美術館的公共藝術活動為例,探討新時期藝術公共化在推進少兒美術審美培養中的重要性和具體實踐。
【關鍵詞】少兒審美培養;藝術公共化;介入;潤澤;養成
【中圖分類號】J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10-0060-04
少兒審美能力的培養與公共文化熏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往往少兒時期對審美的啟發、施教能較大提高他們以后對公共文化的參與、欣賞水平。藝術的認知和審美發展在兒童時期就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更早的讓兒童接受藝術的認知和美育浸潤,更有助于培養孩子對藝術領域的理解和熱愛。在孩童時期,讓他們接受繪畫、雕塑、攝影等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并以此激發孩子的主觀能動性與創造能力,培養孩子的審美感知和藝術表現能力,借此來養成藝術審美領域的基本素養。少兒對藝術的認知和審美是在日積月累的接觸學習之中逐漸形成的。
一、介入:藝術生活化的選擇
(一)文化生活化與藝術公共化
藝術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萬事萬物都具有藝術性。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曾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盵1]由此可見,藝術并不是少數人的專屬,藝術具有多元化和包容性特點,每個人都有發現美和表達美的可能性。我們應該重視群眾文化的藝術創造性,讓它成為藝術公共化的重要基礎。
在多元化的公共文化生活方面,我們應鼓勵社區、藝術機構和文化中心等提供多樣化的藝術學習和體驗機會。通過組織藝術展覽、藝術工作坊、藝術夏令營等活動,讓少兒有機會接觸和參與各種藝術形式。這樣可以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發展創造力,并豐富他們的藝術體驗?!八囆g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藝術以創造美好生活和增進大眾福利為目標?!盵2]藝術作為大眾文化生活的組成部分,也逐漸成為人們創造美好生活、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
(二)美術館公共文化熏陶是培養少兒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
“公共文化教育是美術館的基本功能,也是美術館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公共文化教育作為藏品、作品和公眾之間的重要橋梁,在美術館的整體工作中越來越顯得必要。比起專門的教育機構,美術館的公共教育具有普及性、長期性和針對性的特點,旨在提升社會審美水平和文化認知,參與構建社會精神文明?!盵3]在貴州美術館舉辦的“變廢為寶——棄物再造藝術課堂”中,藝術家老師通過提問、展示大量用生活中的棄物重新制作的精美飾品等方式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和創作興趣,然后讓孩子們各自挑選自己感興趣的生活材料、圖片等,跟隨老師一起動手制作“藝術品”。在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的驅動下,二十余組家庭完成了各自創作?!皸壩镌僭臁辈粌H讓孩子們重新去思考“棄物”的價值,感受到手作的魅力,還啟發孩子們去關注生活,并在這種棄物再利用的藝術氛圍中去體會環境保護的意義,從而養成生活中自覺節約資源的意識。將藝術帶入普羅公共的生活當中,去感受藝術、接受藝術,并對生活產生新的認識。
(三)創造公共藝術氛圍是培養少兒審美能力的重要方式
我們應在社會中創造鼓勵和支持藝術創作的環境。這可以通過在公共空間展示藝術作品、組織文化藝術活動、支持藝術家的創作等方式實現。比如在展覽展期中,讓孩子們跟著策展人和畫家老師一起,走進展廳、欣賞藝術。在專職畫家老師講解中,去親身體驗藝術帶來的視覺感受。
在貴州美術館主題為“朝圣敦煌”的展覽中,老師向小朋友們介紹展覽的目的是致敬敦煌藝術,進而幫助孩子們去理解作品的形式語言和思想內容。在導賞結束后,老師引導小朋友在展品前坐下,各自拿出攜帶的速寫本,臨摹各自喜愛的作品,揣摩作品中的情感變化,并將各自的理解呈現在作品上。在遇到思緒不暢時,試著停下來去思考,或者去請教老師,在得到更多的作品信息后,繼續創作,直到作品“完成”。而職業藝術家的創作、展覽和公共文化藝術活動的開展也有助于形成活躍的公共藝術氛圍,這種帶有研創性質的學習、體驗過程,對審美能力的培養是深刻而長遠的。
二、潤澤:藝術養成的歸宿
(一)美育與社會藝術熏陶的互動
藝術的普及可以從社會公共文化熏陶和學校美育等多方面入手。除了在學校開展藝術的討論活動以及美術比賽,在活動中發現藝術,使每位學生接觸到藝術并對藝術產生了解外,社會公共服務也應多多開展藝術活動,如社區、美術館、文化館等場所,應提供藝術資源,使更多的孩童參與、接觸藝術。社區也需多多開展藝術活動,使社區文化的形式豐富多彩,也使普羅大眾提高對藝術的鑒賞能力,陶冶生活情操。將藝術更早地帶入孩子學習中去,從小培養他們的鑒賞能力與藝術實踐能力,發展少兒的發散性思維,讓孩子們將這種思維與能力帶入現實生活中去,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全面發展。并且可以開展一些社區創文活動,積極帶動社區群眾的藝術熱情,對優秀作品設立展區,創作的作品不僅能美化社區環境,還能帶動其他孩童的參與度,使更多的兒童有機會接觸和參與藝術,借此達到藝術公共化。
(二)多種形式藝術表達的美育浸潤
孩童時期的藝術培養,可以圍繞著多種形式的藝術表達展開。例如雕塑、攝影、繪畫、動漫、裝置、手工制品等形式,用不同形式的藝術表達方式,激發孩子們的興趣,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以及藝術鑒賞的能力。在貴州美術館舉辦的“仲夏印跡——青少年版畫體驗活動”中,畫家李豐和小朋友們一起開展了為期六天的版畫創作體驗活動,通過觀看版畫原作、體驗制作過程、拓印版畫等步驟用刻刀記錄下這個夏天最美好的回憶。活動中,在畫家李豐的帶領下,孩子們感受大自然,尋找創作靈感。除了室外采風寫生活動,還要帶孩子們去其他美術機構參觀,如中天美術館、螢火蟲藝術中心等多個場地,進一步觀賞其他藝術原作。在整個過程中,孩子們可以看到許多以前沒有注意到的藝術原作的細節,在欣賞中感受藝術家創作的微妙變化。等到他們有了較為充足的藝術經驗,啟發他們嘗試利用手中的刻刀,刻制屬于自己藝術感悟的版畫作品。
除了版畫,還可以通過黏土去塑造孩子們眼中具有時代特征的藝術形象。貴州美術館在“匠心童趣——超輕黏土手工體驗”活動中,帶領現場的小朋友們進行奧運吉祥物冰墩墩的制作,并在活動過程中給孩子們講奧運的故事,啟發孩子們認識、了解冰墩墩這個可愛的吉祥物的外在特征。
最后,孩子們順利完成了自己心目中冰墩墩的創作,他們不僅抓住了冰墩墩的身體特征和顏色搭配,而且感受到了手工的魅力,也進一步學習了2022年北京冬奧會精神,在暖暖的夏日里感受到了一絲涼爽。此外,還可以通過具有地方特色的面具制作,激發小朋友們對傳統民俗藝術的興趣,拓展孩子們的文化視野。在“獨特的裝扮——神秘的面具藝術”活動中,貴州美術館邀請孩子們一起制作面具。面具特殊的材質、造型和色彩,給孩子們帶來了全新的體驗,小朋友們充分發揮想象,將自己喜歡的圖案和顏色涂抹在空白的面具上,讓一個個空白的面具瞬間被賦予多姿多彩的生命,在面具的制作中表現出鮮明的個人特色。
三、養成:新媒體技術應用與少兒審美開啟
(一)新媒體技術與少兒審美培養
要實現藝術的公共化,必定離不開人民公共藝術觀念的養成。藝術觀念的養成可以借助通過多種媒體媒介來實現?!盎ヂ摼W時代開啟了傳播的大交互,所謂全媒體,就是信息的發出與接受的密度增加。”[4]通過網絡對藝術作品進行鑒賞,并以此實現多看、多想、多悟,由此提高人們對各種藝術觀念的理解能力。各地美術館、公共空間、藝術小作坊等開展的藝術活動,使普通群眾近距離接觸到藝術,營造充滿藝術的環境氛圍,從而提高群眾對藝術的理解與欣賞能力。
在推進藝術公共化的過程中,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也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這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通過利用數字繪畫軟件、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等,可以為少兒提供創作和體驗藝術的新方式。這不僅可以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還可以提高他們對藝術的興趣和參與度。同時,新技術的應用還可以創造出更具互動性和參與性的藝術形式,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其中。
隨著社會物質水平的發展,藝術的形式也不再像以往那么單一,藝術的媒介也越來越多元化。藝術創作的技術也越來越新。在推進藝術公共化的過程之中,我們應掌握新興技術,利用AI數字繪畫,VR虛擬技術、電影技術,對藝術進行一個新形式的再創造,“文化研究者注意到,許多虛擬的藝術形象,如孫悟空、嫦娥、超人、蝙蝠俠等等,隨著電影技術的日趨發達而越來越‘真實生動”[5]。
新媒體技術的應用能更好地激發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藝術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精神生活,陶冶審美情操,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整合新技術與藝術也是推進藝術公共化的重要途徑。這種創新形式的結合吸引了年輕一代的興趣和參與,豐富了藝術表達的手段。在公共藝術培養的群體之中,對少兒藝術審美的熏陶也非常重要。通過多元化藝術的熏陶,推動自我的表達、藝術觀念的養成以及新技術與藝術的結合。在一些當代藝術展覽中,可通過舉辦少兒公教活動,帶孩子們參觀其中的攝影、裝置、綜合、多媒體藝術。由于這些藝術帶有明顯的視聽屬性,這能給孩子們帶來極具吸引力的視聽感知,使他們能夠接觸、了解到新時代藝術的特色,打破他們對于傳統藝術邊界的慣性認知,養成開放、活潑、好奇的心理狀態,更好地適應快節奏的現代生活。
(二)公共藝術活動中育人因素的融入
公共藝術活動不僅能提高孩子們的鑒賞能力與美術實踐能力,而且能給孩子們不同于課堂的體驗。如現在很火的藝術夏令營、藝術小作坊、藝術手工日,都是鼓勵號召親子與家長參與活動。在與孩子互動中發現孩子的藝術天賦,并鼓勵孩子的成長,促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互知。如在貴州美術館舉辦的“父愛如‘衫——父親節的禮物”主題活動中,通過T恤繪畫教學活動,讓孩子們在啟發互動中去追憶父親在家庭中的角色,感受父親的“父愛如山(衫)”。通過回想父親對孩子愛的表現、父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難以忘懷的瞬間,提取感動和記憶瞬間作為設計元素。接下來,將提取的元素進行藝術加工,在T恤衫的正面和背面進行圖案設計。再進行起稿、上色、裝飾,最后調整完成一件父親節禮物——父愛如“衫”。通過活動鼓勵孩子親手為爸爸準備一份驚喜,為孩子創造表達愛的儀式感。通過這種有趣的互動、啟發式藝術活動,讓孩子們在輕松愉悅的情景中感受手工的樂趣,感知父愛的責任、重量,也讓父親更好地融入家庭生活中,最后使孩子和家長們在藝術參與、養成中去珍視生活中的互動瞬間。
(三)公共空間的藝術展示與少兒公共文化意識培養
各式各樣的藝術活動營造了良好的藝術氛圍,培養孩子審美鑒賞能力和藝術創造力,使之體驗到藝術所帶來的人文精神和樂趣。在學?;蛘呱鐓^公共區域,對優秀的作品予以展示,不僅推廣了少兒美術的影響力,也是對參與者藝術才能的一種肯定,更能讓少兒美術進入公共視野,實現藝術的公共化。邀請媒體進行宣傳,提高藝術影響力,吸引一些新青年來參與藝術實踐,使用多元的藝術媒介以及創作手法使藝術的趣味性得到大大的提升。讓孩童在這些實踐中不僅體驗到了藝術帶給他們自身的樂趣,也為少兒提供了更加創新的藝術思維平臺。
如貴州美術館組織、籌劃的“回響 回想·貴州省兒童美術作品展”,展覽中的“小藝術家”坦言正是藝術,讓他們找到了學習之外的樂趣,伴隨他們整個童年的繪畫,帶給他們自信、滿足與成就感。通過這些多樣的藝術活動,引導兒童發揮自己的藝術才能,展示少兒對生活、生態、環保、安全等現實問題的關注、關心與行動,作品形式多樣、內涵豐富,不僅有紙面繪圖,還有拼貼作品、集體創作等。其中,《我們的故事》由576名兒童創作的作品剪裁后拼貼組合而成;《不破不立》由287名學習書法的小朋友用特殊材料刻上甲骨文后,再用版畫形式印制而成。
展覽氛圍的營造,不僅能給少兒的藝術審美作品提供展示的機會,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公共空間的文化傳播帶給孩子們強烈的實現感、參與感、成就感,為他們公共文化意識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四、總結
總之,想要實現藝術公共化,應重視少兒美術所扮演的角色。在孩童時期加強對其審美能力的培養,激發孩子的興趣,啟迪他們的心智。讓孩子在接受藝術實踐時,培養他們的審美鑒賞能力與實踐能力。通過多元化的藝術活動、創造藝術氛圍、整合新技術與藝術等方面的深入探討和實踐,我們可以推進藝術公共化,并促進少兒美術審美和公共文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羅丹,口述.葛塞爾,記.羅丹藝術論[M]. 沈琪,譯.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78:62.
[2]王洪義.公共藝術概論[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7:33.
[3]米雅,范迪安.公共文化教育將繼續成為美術館工作的重點——范迪安專訪[J].美術觀察,2011(01):10.
[4]鄒文.眾籌:藝術公共化對“個體中心”的消解[J].中國文藝評論,2016(05):108.
[5]鄒文.美術社會觀——當代美術與公共文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