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鑫宇
如何坐高鐵?如何寄快遞?如何去醫院看病?對很多早已習慣了在當代城市環境與技術背景下生活的人而言,都是太簡單的問題。也正因如此,很少有人會思考:萬一真的有人“不會”,又該如何是好?視頻博主“打工仔小張”推出了一系列“如何如何”視頻教程,專門教網友做這些似乎“人人都會”的事,沒想到火遍全網。
點開評論區,不乏網友感謝作者,表示自己“真的很需要”。盡管在大多數網民看來,這些“如何如何”都是人盡皆知的常識。但是,以中國之大,把那些不曾接觸過高鐵、不會用手機下單快遞、老家沒有大醫院的人加起來,依然是一個大到不容忽視的數字。
正如“打工仔小張”在視頻中所說的:“感覺好像沒什么人會要看這個,但是萬一有人需要呢?”這份對“萬一”的關心,讓人感受到了她的真誠與善良,也給此前從未意識到這種“萬一”的人提了一個醒——我們以為的常識未必是所有人的常識,距離城市文明更近一些,只是一部分人的幸運,就算不會坐高鐵、寄快遞、去醫院看病,也不需要自卑。
僅靠一位博主的幾條視頻,當然不足以填平不同群體間的認知鴻溝。但是,經由這起公共事件,許多網友都學會了換位思考,開始關注不同的社會階層,而不再將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視作理所應當。同時,“如何如何”系列視頻的大眾化傳播,也讓許多在過去“不被看見”的人走到了輿論場的前臺,使他們能更加坦然、自信地表達自我。
從誕生的那一天起,互聯網就承載著人們對平等的愿景。通過網絡,不同身份、不同背景、不同階層的人可以在同一個平臺下互通有無、積極交流。不懂就問,借由網絡了解自己想要知悉的信息,本來就應該是互聯網最合理的應用方式。然而,與人們的理想相違的是,現實中的不平等,常常會被帶到網絡世界之中。過去,導致網絡話語權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更多是上網設備和上網費用造成的壁壘。而今,經濟發展和移動互聯網設備的普及,給中國增加了數以億計的新網民,這些網民的需要也亟待得到更多關注與關心。
對許多長期生活在農村和小城鎮的人而言,他們既擔心自己在現實中因為缺少生活經驗而“露怯”,也不想在網上被人戴著“有色眼鏡”品頭論足。但事實上,沒有誰是天生就什么都懂的,社會還應建立一種共識:每個人都有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東西,不要用自己的立場去揣測別人,彼此尊重,才能防止我們成為“何不食肉糜”的蠢人。
在這起事件中,有一點十分耐人尋味:不難發現,那些在“打工仔小張”走紅之后,給相關視頻制造巨量點擊的網友,和這些視頻本來的目標受眾其實并不重合。很多觀看這些視頻的人都是城市里的年輕人,他們不需要學習如何坐高鐵、如何寄快遞,但更需要通過這樣的視頻看到社會的復雜光譜、發現自己視野的局限性。從這個角度上看,這些視頻就像一座座橋梁,在聯通不同群體的同時,讓每個人都能看到不同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