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無一人的漁船擱淺在岸邊,6名船員不見蹤影,隨身攜帶的貨款不翼而飛,艙內殘留著血跡……36年前,浙江舟山發生一起特大搶劫殺人案。現場遺留的關鍵線索之一,是一枚帶血的指紋。2022年9月,該案正式宣布告破,兩名嫌疑人全部落網。不久前,該案正式一審開庭審理。
一枚血指紋何以讓三十余年未獲突破的命案真相大白?這背后是北京大學智能學院封舉富教授團隊歷時二十余年攻關,研發出的人工智能指紋識別引擎。
20世紀80年代,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石青云最先開始將模式識別技術應用于指紋識別,開創了我國指紋識別技術的先河,并在此基礎上研發出了我國首個自動指紋識別系統。
2002年,30多歲的封舉富接過了接力棒。指紋識別的核心是找到每一枚指紋的特征點,并將其進行標記。系統會將這些標記轉化為一串串二進制數字,與系統中已有的指紋數據進行比對。“只要兩枚指紋所有的特征點都能對上,我們就認為它是同一枚指紋。”封舉富說。
但識別在第一步就卡住了。科研人員要坐得住冷板凳。封舉富的冷板凳,一坐就是10年。從2003年海南之行碰壁后,封舉富一頭扎進了技術攻關中,但效果卻一直沒能達到他的設想。2013年,以神經網絡學習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封舉富看到了將其應用于指紋識別的可能。2016年,“進化”完成的人工智能指紋識別算法面世,識別準確率達90%以上。
這套國際首創的算法已經能夠媲美甚至超越專業、熟練的標記員,實現了指紋的全自動特征提取和快速比對。
(摘自《科技日報》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