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玲,孫國臣,李建偉
(濰坊市水利事業發展中心,山東濰坊 261061)
濰坊市位于山東半島西部,境內河流密集,流域面積在50 km2以上的河流有102 條,主要屬于濰河、彌河、白浪河、南北膠萊河和小清河5大水系。市域水資源分布趨勢是東南部比西北部豐富,濰河流域、彌河流域比白浪河流域豐富,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4.55 億m3,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小于500 m3,水資源總量不足,屬嚴重缺水地區。灌區是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建設農業強國的主陣地。推進灌區建設管理是深入落實國家“節水優先”方針,推進農業節水,促進農業現代化,保障糧食安全,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
濰坊市現有大中型灌區43 個。按照規模分類,設計灌溉面積2 萬hm2以上灌區有4 個,分別為峽山水庫灌區、高崖水庫灌區、牟山水庫灌區及墻夼水庫灌區;中型灌區39 個,其中重點中型灌區10 個,一般中型灌區29 個。從灌區受益范圍看,峽山水庫灌區為跨縣灌區,受益范圍為昌邑、高密、寒亭、峽山4 個區(市);墻夼水庫灌區為跨市灌區,受益范圍為諸城市、日照市五蓮縣;其它灌區受益范圍均為所在縣(市、區)。按照水源引水方式分類,大中型灌區水源類型主要為自流引水形式,部分為提水形式。這些灌區大多建設年代久遠,個別灌區渠道、供排水設施及建筑物等老化、退化、損壞明顯。
實施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是提升灌區用水效率的關鍵舉措。“十三五”期間,濰坊市投資2.2 億元完成峽山水庫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截至2020 年,完成渠道襯砌43.127 km,改造各類建筑物53 座,修筑管理道路43.18 km,改建管理道路1.76 km 等。項目實施后灌溉水利用系數由0.6 提高到0.65,改善灌溉面積6 000 hm2,新增節水能力明顯。投資1.7 億元完成小清河揚水站灌區、仁河水庫灌區、大關水庫灌區3 處重點中型灌區節水改造項目,實現了渠道灌溉向管道灌溉的轉變。“十四五”以來,嵩山水庫灌區入選2023—2025 年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項目投資5 525 萬元,分兩年實施,目前已開工建設。項目實施后將有效改善灌區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和農業生態環境,推進實現農村現代化和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高產穩產。
灌區“一張圖”繪制工作是提升灌區建設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礎。濰坊市結合灌區現狀,通過實地走訪,科學論證,現場復核,組織縣級政府、技術支撐單位及灌區管理單位完成灌區“一張圖”繪制。
1)完成大中型灌區復核。對50 處大中型灌區開展灌區規模復核,對申請退出(降級)大中型灌區名錄的灌區,通過分析灌區現狀、水土資源情況、資產處置方案、管理機構處理方案、灌區縮減范圍、灌溉處理措施等,向山東省水利廳提出申請。2022 年9 月,山東省水利廳對大中型灌區名錄進行優化調整,其中濰坊市大中型灌區變更為43 處,7 處退出,1 處降級。
2)召開“一張圖”培訓及調度會。采取現場推進與視頻培訓相結合的形式,聯合技術支撐單位對繪制過程中的問題進行指導解讀。開展峽山水庫灌區管理有關工作調度會,明確各階段灌區繪制工作,協商解決邊界繪制等問題,統籌推進峽山水庫灌區“一張圖”的繪制。
3)論證面積增大的灌區。開展大中型灌區名錄復核,對灌溉面積增大的昌邑市申明亭灌區開展水土資源復核分析、灌區面積復核、配套工程分析等,經科學論證,增大灌區灌溉面積。
綜合考慮灌區灌溉方式、管理標準化創建情況、管理機構運行情況,分析近年來灌溉較多的灌區,丹河水庫灌區和嵩山水庫灌區均為中型灌區,管理主體為水庫運行維護中心,已開展標準化規范化管理灌區創建且均成立灌溉協會組織負責管理灌溉工作,管理機構和體制完備。因此優先推薦丹河水庫灌區和嵩山水庫灌區創建節水型灌區。對照《灌區節水評價指標評分表》,丹河水庫灌區和嵩山水庫灌區符合創建的基本條件,工程設施完善,用水管理科學,灌區管理完善,節水措施有效,通過灌區自評、市級初驗、省級復核,兩處灌區分數均在90 分以上。2021 年,丹河水庫灌區被評為山東省節水標桿單位。2022年,丹河水庫灌區和嵩山水庫灌區被水利部評為國家級節水型灌區。
1)配套完善灌區計量設施。自實施農業水價綜合改革以來,濰坊市持續配套完善灌區計量設施。2022 年,再次對灌區渠首取水口計量設施進行摸底排查,完成重點中型以上灌區渠首在線計量設施改造。在大中型灌區渠首、干支渠口門以及灌區骨干工程與末級渠系分界點安裝雷達多普勒流量計、管道超聲波流量計等,做到用水即計量,進一步提升灌區用水效率,為實現精準計量收費打下基礎。
2)完善灌區水價形成機制。2019 年濰坊市開展灌區農業供水成本核算,2022 年再次聯合發展改革部門,開展成本監審,并公布灌區骨干工程灌溉供水價格,明確終端用水價格,完善灌區水價形成機制。
3)嚴格取用水管理。濰坊市灌區全面落實了取水許可制度,開展了灌區取水口核查登記,辦理了取水許可。并根據灌區實際,合理確定了農業用水指標分解的層級,及時修訂灌溉用水定額標準,加強用水定額管理。
1)做足灌前準備。組織縣(市、區)提前開展春灌準備工作,制定春灌供水計劃,開展需水情況及渠道、建筑物損壞情況的調查摸底工作,同時積極開展灌排工程維修養護,做足春灌前期準備工作。
2)做好灌中協調。春灌期間,因地制宜,合理推進灌溉工作。大中型水庫灌區留足灌溉用水,保障農業供水水量。同時實行定時調度,嚴格落實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制度,在完成省級農田灌溉水質抽檢的同時,市級結合灌溉實際,對灌區農田灌溉水質開展抽檢,發現問題及時整改,保障春灌正常開展。
3)做細灌后總結。及時做好春灌工作總結,分析春灌工作的完成情況及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及時總結經驗,提出下步工作措施,為提升春灌保障工作水平打好基礎。
市級水利部門成立7 個包靠組,負責各級水利工程監督監管,采取專項行動和日常檢查相結合的監管模式,開展常態化監管。每年開展隱患排查整治、安全生產大檢查等專項行動,檢查灌區安全隱患排查、度汛安全等。每月開展例行督查,包靠組到定點縣(市、區)對灌區日常維護監管、維修養護、建筑物狀況等開展檢查,發現問題,及時通知縣(市、區)主管部門及有關灌區管理單位開展整改。將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改造項目列入“雙隨機、一公開”抽查事項清單,通過聽取匯報、查閱資料、實地檢查、社會調查等方式,做好項目監督檢查工作。
在地下水源豐富的地區,由于自備井取水灌溉成本低,使用方便,群眾習慣使用自備井進行農田灌溉。同時受基礎設施薄弱、水源供水不足、需水量小、現代化程度低等影響,造成部分大中型灌區灌溉水量不高或常年不灌溉,灌區基礎設施得不到有效利用。
因大多灌區建設年代久遠,部分承擔灌溉任務的灌區改造需求大,地方財政資金不足以支撐改造需求,如臨朐縣丹河水庫灌區、昌邑市申明亭灌區等,目前作為省級儲備項目,尚未得到上級資金支持,未及時進行改造升級,灌區灌溉效益得不到有效發揮。
目前,雖灌區經過多年改造,峽山水庫灌區,墻夼水庫灌區、冶源水庫灌區等已開展信息化建設,但信息化、智慧化水平不高,較位山灌區等現代化灌區還存在差距。
繼續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對改造需求較大的灌區,探索多渠道資金籌措方式,探索引導金融和社會資本等投入灌區改造,同時可借助高標準農田建設、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等項目,進一步推進灌區節水改造建設。
灌區應將信息化建設列入節水改造建設計劃,加強灌區自動化控制、信息化應用,建設自動化監測系統,逐步實現灌區管理信息化。同時提高灌區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和創新能力,及時補充年輕化、專業化的水利人才。
加強灌區節水管理和服務,強化節水宣傳,推廣灌溉節水技術應用。開展灌區標準化規范化管理工作,制定灌區標準化規范化管理實施方案,繼續開展節水型灌區和標準化規范化灌區創建,進一步夯實保障糧食安全的水利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