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離咲
據統計,當前全球塑料產量的一半,用于生產一次性產品。而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顯示,生產出來的塑料包裝,只有14%被回收,被同級回收利用的塑料包裝只有2%。也就是說,大多數塑料的最終去向都是進入垃圾填埋場、焚燒廠或者是流向環境,造成污染。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根據當前趨勢,未來20年,塑料產量仍然會翻一番。
據統計,為了應對塑料污染,目前全球已有100多個國家出臺了有關塑料管理政策和塑料污染防治措施,其中,大部分措施集中在對廢塑料的回收、對環境污染的治理上。
在專注解決塑料污染的機構“擺脫束縛”的總干事鄭雪看來,雖然這些方法是塑料污染解決方案的重要舉措,但僅靠對廢棄塑料后端的回收或污染治理,沒有辦法有效阻止塑料垃圾的繼續增多,也沒有辦法根本解決塑料污染問題。
根據報告《打破塑料浪潮》顯示,如果人類不采取任何措施來應對塑料產量和消費量的預期增長,預測未來20年,海洋塑料垃圾的數量將是2016年的3倍,從1100萬噸增加到2900萬噸—相當于全球每米海岸線上都有50公斤塑料。
鄭雪強調:“為了化解塑料污染危機,我們需要一套側重于從源頭入手的系統解決方案。”即為塑料產業鏈的前端— 源頭減量設置更高的優先級,除了減少非必要的一次性塑料使用外,還要通過可循環、重復使用的模式為人們提供產品和服務,從而在源頭上避免使用一次性的包裝以及產品消費模 式。
《打破塑料浪潮》中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建議“系統性改變”,即除了增加廢棄物的收集和回收能力、清潔材料替代等源頭減量措施之外,還要重視可循環、重復使用的重要性。
那么,究竟什么是循環、重復使用模式?它和人們日常行為中的自發循環利用是一個概念嗎?大規模推廣循環、重復使用模式,優勢到底如何?
據了解,業內所探討的重復使用模式,并非人們通常理解的那樣,根據國際標準化組織對“重復使用”的界定,它應該至少具有以下特點:同一個包裝保持原來的功能和形態,包裝被設計為反復使用,有系統支持包裝的重復使用。
目前,被視為大規模“重復使用”的案例包括飲水機桶裝水、快遞循環箱以及在國外流行的外賣循環杯等。而被視為重復使用模式可推廣的重點領域,正是塑料使用體量巨大、規模增長迅速的快遞、外賣行業。
快遞行業為何被視為重復使用模式的重點行業?一方面,這源于快遞業務量的持續增長以及隨之增加的塑料污染;另一方面,也源于可循環快遞包裝規模化應用所進行的一系列探索與實踐。
據了解,目前,快遞行業可循環包裝規模化應用已經有一系列實踐與成效。深耕循環包裝領域的知路科技,是一家融合上下游產業鏈向用戶輸出綠色循環包裝解決方案的技術公司。其技術研發總監郭鑫介紹說,公司研發的循環快遞箱,可多次使用,其單次使用成本比傳統包裝要降低30%以上。中通集團也與其簽訂供貨合同,按中通投放50萬個循環快遞箱計算,所購快遞箱每個月能循環使用5次,一年可節省3000萬個紙箱。
然而,要想取得成效,真正實現綠色轉型,面向終端消費者的循環快遞包裝,必須實現規模化應 用。
但是,面對消費者參與意識低、末端基礎設施差、標準化問題缺失、周轉率低等多個循環快遞包裝應用難題,如何才能實現破局?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溫宗國建議:“一是對快遞包裝的產廢特征進行識別,實現精準管控;二是對循環共享等不同治理路徑進行比選,量化全鏈條的環境影響;三是對責任主體進一步認定和明確。”
知路科技技術研發總監郭鑫說:“通過電子化的追蹤將箱體作為載體進行信息化平臺的建設,將是循環快遞箱進一步升級的重要方向。”
末端基礎設施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視。京東物流青流計劃項目負責人段艷健強調:“搭建社會化的循環包裝回收體系是實現規模化應用的一個決定性因素,而系統化的問題不能單靠一個行業或企業解決,需要供應鏈上下游協同,以及相關政策的扶持和激勵。”復海董事長嚴海影也倡議,政府主管部門牽頭組織循環回收基建工作,從而引導電商平臺、寄遞企業、社區、消費者等全鏈路各方共同推進循環快遞包裝的投放應用。
與快速增長的快遞行業一樣,隨著年輕人生活方式的轉變,外賣行業也得到了蓬勃發展。同濟大學生態文明與循環經濟研究所所長、浙江省長三角循環經濟技術研究院院長杜歡政介紹,2020年,中國外賣餐飲市場規模已達6646億元。
如何讓人們在享有舒適便利外賣的同時,減少外賣塑料包裝帶來的環境影響,他表示,應“從工業文明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模式,變成生態文明理念下的合理生產、適度消費、循環利 用”。
如何實現整體突破?他提出,應構建外賣包裝的循環利用體系,要從材料到包裝、到餐飲企業、到外賣平臺、到消費者、到回收企業、到處理企業……構成一個全產業鏈參與的塑料閉路循環。同時,杜歡政建議,分行業、分場景、分品類地推出塑料閉路循環試點示范,如在高校和寫字樓等人流相對集中的地方率先推動外賣包裝循環試點。
不過,包括可循環餐盒在內的外賣包裝循環,面臨成本、安全性、接受度等多方面障礙,突破需要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據了解,目前,歐洲各國發力推行的可重復使用政策中,將目光放在了相對容易的領域,如奧地利和德國將重復使用模式化目標放在飲料包裝上。相對其他產品包裝而言,玻璃瓶包裝更容易實現重復使用和重復灌裝。
作為探索與推廣循環可重復使用模式的重要一環,企業的作為至關重要。國內外賣“巨頭”美團推出青山計劃,目前已經形成了“紙質、降解塑料、易回收易再生”三類綠色包裝推薦名錄,共計納入101家生產企業的161個產品。
除此之外,產業鏈的其他各方也需協調配合,同時配以政策、法規、標準的支持以及公眾的認同和參與。只有在行業、政府和公眾各利益相關方的共同努力下,塑料污染治理才能迎來真正的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