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中讀

宋代自統一政權以來,都是處于相當艱難的境地,內憂外患,積弱不振。
但是國勢貧弱的宋,卻是在秦漢統一王朝之后,年祚最長的朝代。唐代只有289 年,宋代卻有319 年。
兩宋周邊環伺的敵人都非等閑之輩,先后是遼、金兩大強敵,最后面對的是橫掃歐亞的蒙古。
北宋被金所滅,宋室南渡,雖然失去了半壁江山,但也支撐了頗長的時間。
可見宋絕非不堪一擊的弱國,仍然有它頑強的一面。
這種國族精神也反應在宋代整個文化當中,尤其是在宋詞之中。鄭騫《詞曲的特質》里曾經這樣說:
“宋朝的一切都足以代表中國文化陰柔方面,不止詞這一端。柔并不是一味的軟綿綿,而要有一種韌性。這個‘韌’是強韌、堅韌的韌。”
宋詞代表中國文化陰柔的一面,但所謂陰柔并不是一味的纏綿軟弱,而是要有一種堅定的生命力,可以稱之為韌性。
只有韌性才能成為文學的一體,這種韌性來自認真、熱忱的生命態度,不屈不撓的精神,抒發為文,自然有一種格調,一種骨氣。
詞雖然寫感傷之情,但名家的作品普遍都不悲傷,反而筆力沉著、豪蕩,抑揚有致。
正因為有這種韌性在,宋詞里所表現的那種執著的信念,即使歲月多變,人世難料,但此情不渝,這都呼應了宋人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的積極入世的情懷。
如同春天的生命,像野草一般,柔中帶剛,有著無窮的生機。
陰柔與韌性,形成生命中一種不斷拉扯的動力,配合著長短參差的句式,起伏變化的語調,使得詞之為體,詞情頓挫有致,多了一種婉轉曲折的韻味。
宋詞的美就美在有這種跌蕩之姿。
我們喜歡詞,愛讀詞,可以是因為欣賞詞的文字之美,或者是被詞情感動所致。
那么詞情是如何感動我們,引起我們的共鳴的呢?詞之所以如此地美,又是怎樣的緣故呢?
這跟詞的特殊文體有關。當今的學者大多數都是這樣界定詞的:“詞是依附唐宋以來新興曲調從而創作的新體詩,是音樂與文學緊密結合的特種藝術形式。它的內容,寫景多不出閨閣庭園,言情則不外乎傷春怨別,表現為一種精微細致、含蓄委婉,富有陰柔之美的特質?!?/p>
那詞呢,又是當時流行音樂和詩歌的組合,是在商業都市文明中發展出來的,自然傾向于物質性、裝飾性的美感。
那么,詞這種文體的特點是什么呢?
首先是文辭美。
大量的文人參與創作,使得詞的文句更加優雅華美,寫情更婉轉深刻。
文人詞所用以配合樂曲的詩,基本上是律詩。律詩在聲韻、格律、煉字、修辭上是大家所公認的最為講究、最鍛煉的一種文體。
以律來合樂,就是說,將如此美麗高雅的文辭配合那么優美動聽的樂音,兩者相得益彰,自然就成就了詞體富有美感的特性了。
第二是音樂屬性。
詞是配合音樂填寫的。相對于繪畫、建筑之為空間藝術,音樂有兩個特點:
一是它屬于時間的藝術,二是感染性特別地強。這正與詞所書寫的主題是相契合的。
第三是抒情屬性。
詞的抒情性主要是以不變的時空,對照變化的人事為主軸,一方面表現為對人間情愛的專注執著,另一方面則表現為對時光流逝的無窮感嘆。
因此在詞里面,美人遲暮、年華虛度、往事不堪、理想成空等情思,就變成了它的主題了。
而詞的體制,如樂律、章節的重復節奏,文詞句法的平衡對稱,長短句的交錯運用,上下篇的對比安排,更強化了這種婉轉低回、流連反復的情感韻味。
歐陽修的《生查子》這樣寫: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去年元宵節的美好,是因為有人同在,但今年則物是人非,依舊是月,依舊是那樣的燈,卻因為人不在,便不覺得它的美好了,反而讓人觸景傷情,淚滿衣襟。
美麗的景色與哀傷的心情,去年的歡樂與今年的寂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因此而知,詞就是一種融合著美麗與哀愁的文體,具有獨特的情韻,在高雅的格調中蘊含著哀怨的情意,形成一種獨具魅力,惹人憐愛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