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紅梅 雅 茹 李常勝
內蒙古醫科大學蒙醫藥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屬于非感染性、炎癥性慢性腸道疾病。由英國醫生Samuel Wilks早在1859年提出,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確的腸道慢性炎癥性疾病[1]。該病多累及結腸和直腸,以局限性侵犯黏膜及黏膜下層為主,呈連續性彌漫性分布。臨床以腹痛、腹瀉以及黏液膿血便為主要癥狀,常常遷延不愈,反復發作,難以根除,一旦患病多數患者需終身服藥。潰瘍性結腸炎多見于青中年人群,男女發病率未見明顯的差別,具有一定的癌變率[2]。近年來,隨著社會發展和城鎮化的加快,人們工作生活節奏加快、飲食結構發生變化、精神壓力增大以及環境污染、遺傳等因素,使得本病的發病率出現逐步上升的趨勢。
蒙醫藥對防治消化道疾病有著悠久歷史,且毒副作用小、療效持久等優點,在消化道疾病的防治方面發揮著獨特的優勢和作用。蒙醫學認為,潰瘍性結腸炎屬于“大腸寶如病”范疇,蒙醫學雖未提及潰瘍性結腸炎這一病名,但UC與大腸寶如、大腸痞膿、泄瀉等疾病的臨床癥狀相似。近年來,蒙醫藥治療UC廣泛應用于臨床,并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及成果。本研究采用循證醫學的方法整合相關研究結果,提取數據進行Meta分析,為蒙醫藥治療UC提供循證醫學依據。
1.1 檢索策略 以“蒙西醫結合”和“潰瘍性結腸炎、大腸寶如病”為主題詞或關鍵詞計算機檢索CNKI、萬方、維普、CBM等國內知名文獻數據庫,同時手工檢索相關蒙文雜志《中國蒙醫藥》等。檢索時間限定為2000年1月至2022年10月。
1.2 納入標準 ①研究類型:所有文獻必須為國內發表的中文或蒙文文獻并涉及蒙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或大腸寶如病的RCT研究;②研究對象:潰瘍性結腸炎或大腸寶如病患者,所有患者均內鏡檢查以明確診斷,并無嚴重心、腦、肺、肝、腎等器官疾病的患者;③干預措施:治療組患者接受蒙西醫結合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單純西醫治療;④結局指標:參照潰瘍性結腸炎治療有關指標和療效判斷標準綜合評定[4-5]。治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大便常規正常,結腸鏡檢查示腸粘膜恢復正常。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結腸鏡復查示腸粘膜病變較明顯改善,大便常規檢查有少量紅、白細胞。無效:以2周為1療程,經2個療程治治后,臨床癥狀和相關檢查無改善或無明顯改善。
1.3 排除標準 ①實驗組為單純蒙醫治療的研宄;②重復、個案、綜述、系統評價文獻;③動物實驗;④無對照組;⑤輔助灌腸治療的患者;⑥無明確的結局指標與療效評價標準;⑦無法獲取全文的文獻。
1.4 文獻質量評價 按照 Cochrane 協作網提供的 Review Manager 5.3軟件中針對RCT試驗的偏倚風險評估工具對入選文獻進行質量評價,包括:隨機分配方法、分配方案隱藏、盲法的實施情況、結果數據的完整性、選擇性報告研究結果、其他偏倚來源6個指標。質量評估的分類:如滿足5條及以上的為低度偏倚風險;滿足3~4條的為中度偏倚風險;滿足3條以下的為高度偏倚風險。
1.5 資料分析 本研究應用RevMan 5.3軟件對納入文獻資料的結果進行Meta分析,效應量為連續性變量使用加權標準差及95%置信區間。對照組為單純西醫治療,觀察組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進行蒙醫辨證施治。根據臨床情況,將痊愈、顯效、有效,合并為有效,余為無效,對各研究組間的有效率進行比較和合并。對入選文獻的研究效應量做異質性檢驗,P≥0.1,I2≤50%時,表明研究間無明顯異質性,采用固定效應模型;P<0.1或I2>50%時表明研究間有明顯異質性,采用隨機效應模型。
2.1 文獻檢索情況 本研究共檢索出相關文獻58篇(其中CNKI 22篇、萬方12篇、維普20篇、其他途徑4篇)。經剔除重復、綜述、系統評價、動物實驗等文獻初篩(剩26篇);閱讀摘要后納入文獻(剩19篇);瀏覽全文后納入文獻(剩14篇);排除2篇結局指標不一致的文獻,最終納入Meta分析文獻為12篇。檢索、篩選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文獻檢索流程圖
2.2 納入文獻基本情況 納入的12篇文獻總共病例853例,其中,蒙西醫結合治療組427例,對照組426例。納入文獻基本特征及蒙醫治療情況,見表1、表2、表3。

表1 納入文獻基本情況表

表2 蒙醫治療情況表

表3 各組臨床療效情況表
2.3 納入文獻的質量評估 如圖2所示,納入的12篇文獻均達到中度偏倚風險,在圖中“+”為達標,“-”為未達標。圖3為質量評估各項條目的占比統計圖。

圖2 文獻質量評估示意圖

圖3 文獻質量評估各項占比圖
2.4 異質性檢驗 本次研究的12篇文獻,經過異質性檢驗,I2=0%<50%,且Q檢驗的P=0.91>0.1,提示本次研究選擇的文獻之間的異質性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可以選擇固定效應進行meta分析。
2.5 固定效應的Meta分析 12個研究匯總的RR值為1.15,95%置信區間為[1.09,1.21],且具有統計學意義,Z=5.34,P<0.001,提示蒙西醫結合治療UC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具體情況如圖4所示。

圖4 蒙西醫結合治療UC的療效評價的Meta分析森林圖
2.6 偏倚檢驗 通過繪制漏斗圖考察本次研究是否存在發表偏倚,漏斗圖對稱意味著不存在發表偏倚。從圖5可以清晰看到,本次研究的文獻發表偏倚較小,漏斗圖是對稱的。

圖5 發表偏倚的漏斗圖
潰瘍性結腸炎屬于非感染性、炎癥性慢性腸道疾病。臨床以腹痛、腹瀉以及黏液膿血便為主要癥狀,常常遷延不愈,反復發作,難以根除,一旦患病多數患者需終身服藥。據報道,我國潰瘍性結腸炎發病率要低于西方發達國家人群,約為11.06人/10萬人[6]。近年來,隨著社會發展和城鎮化的加快,人們工作生活節奏加快、飲食結構發生變化、精神壓力增大以及環境污染、遺傳等因素,使得本病的發病率出現逐步的上升的趨勢,有研究預估幾年后中國的炎癥性腸病人數可達150萬,可見UC在我國已成為消化系統常見病[7]。目前西醫治療的主要目標是誘導和維持緩解,從而改善長期生活質量,降低外科手術切除及結直腸癌發生的風險。臨床常用的藥物主要包括氨基水楊酸類、微生物制劑類、糖皮質激素類、生物制劑、免疫抑制劑以及其他藥物等等。西醫治療有起效快、療效好等優點,但是同時又有復發率高以及藥物不良反應明顯等缺點。
蒙醫藥對防治消化道疾病有著悠久歷史,且毒副作用小、療效持久等優點,在消化道疾病的防治方面發揮著獨特的優勢和作用。蒙醫學認為,潰瘍性結腸炎屬于“大腸寶如病”范疇,由寶如熱邪久積于大腸而引起的一種聚合性慢性病。發病與肝臟有密切關系,在肝臟未運化之精華所產生的惡血,流注于大腸而滯留于某一薄弱處,再與赫依相混,進而由赫依、血之熱致使大腸受損所致。寶如病不但病因復雜,癥狀亦多變,所以根據臨床癥狀又有四型:即擴散型寶如病、增盛型寶如病、滯留型寶如病、聚合型寶如病。治療本病主要以調理赫依、希拉、巴達干三根,清除寶如熱邪為主,結合寶如病類型及其本質、結合患病部位以及結合時間等,在飲食起居、藥物等綜合治療。藥物方面,調理三根主要以伊赫湯為主;清除寶如熱邪、止痢散瘀、清瘟解毒以巴特日-7味丸、哈敦嘎日迪為主;清腑熱、開郁消食以音達拉-15散、五靈脂-9味丸為主,調下行赫依以敖勒蓋-13味丸為主;希拉盛者加迪格達-4味湯;巴達干盛者加扎木薩-4味湯等。通過隨證加減用蒙藥,則可對患者癥狀予以有效控制,促進其恢復,并蒙醫藥毒副作用小,遠期效果佳而得到廣大患者的認可。
本次研究依據客觀標準,查閱、篩選了蒙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文獻12篇。從納入研究12篇蒙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RCT文獻進行Meta分析發現,427例蒙西醫結合治療者的總有效率優于426例西醫治療者,兩者之間有顯著差異(Z=5.34,P<0.001),具有統計學意義,提示單純西醫治療的基礎上蒙醫辨證施治的療效優于單純西醫治療。但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①檢索文獻體量較少,時間在2000年1月至2022年10月當中以檢索詞為“蒙西醫結合”“潰瘍性結腸炎”“大腸寶如病”等進行檢索,共得到文獻58篇,篩選后最終納入12篇;②在納入的12篇文獻質量、級別偏低,僅提“隨機”二字,沒有明確隨機分組的方法和盲法;③療效評價仍在使用“治愈、顯效、有效和無效”的分級方法反映臨床療效,這種分級方法偏主觀,未采用國際通用的Mayo評分法,這會使分析結果產生偏倚,存在過分夸大了治療效應的可能;④診斷、排除標準不一致,未標隨訪期限等。
蒙醫學作為我國民族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長期以來對蒙古民族的防病、治病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半個世紀以來在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蒙醫藥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整個蒙醫藥學來看,蒙醫藥研究的整體水平不高,同現代醫學、中醫藥學相比,國內外認可度較低,蒙醫藥傳統研究方法因宏觀性、整體性和直觀性導致,規范化、標準化、精準量化研究較少,臨床研究大多以病例統計、個案報道、經驗總結等為主,試驗研究設計、方法比較落后。因此,如何把蒙醫的臨床經驗以科學研究的證據形式呈現出來,獲得國內、國際上的公認是今后蒙醫藥學科學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之一??傊瑢⒀C醫學、系統評價方法引入蒙醫藥學,以國際公認的方法證明其療效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