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湘豫 李芳梅
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國際壯醫醫院,廣西 南寧 530201
跖疣是尋常疣的一種類型,由HPV病毒感染足部角質層而發生,受壓部或外傷處皮膚更易受到感染;臨床表現為污黃色或灰色的角質增生,有擠壓痛,削去增厚角質可見小黑點,為毛細血管破裂所致[1]。本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上常規物理療法治療周期較長且復發率較高,相當一部分治療手段較為昂貴且患者不易耐受。廣西國際壯醫醫院皮膚科主任李芳梅醫師在長期的臨床實踐與中壯醫的學習中積累了大量經驗,聯合中醫、壯醫理論,自擬了壯醫經驗方以治療跖疣,臨床上常用于聯合治療或單獨治療。現將壯醫經驗方結合冷凍療法治療跖疣的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患者均來自2022年1月至2022年3月就診于廣西國際壯醫醫院皮膚科門診的跖疣患者,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17~37歲,平均年齡(25.57±5.63)歲,病程1~36個月;觀察組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齡17~40歲,平均年齡(27.47±6.28)歲,病程1~32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經過醫院倫理審查委員會的批準。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國臨床皮膚病學》[1]第2版所描述跖疣的臨床表現擬定納入標準:① 皮損發于足部可單發或多發;②初始皮損可為針尖大小的丘疹,可逐漸增大或融合成片,污黃或灰褐,邊界清晰,有明顯的角化,質堅硬。削去表面角質層后,可見疏松的角質軟芯及小黑點;③皮損可有擠壓痛。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跖疣的診斷標準;②年齡在15~50歲之間;③近1個月無跖疣診療史;④已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①哺乳、妊娠期婦女;②心腦系統疾病、糖尿病及精神疾病者;③瘢痕體質;④足部合并感染或有其他疾患者;⑤近1個月接受過其他治療的患者;⑥不能按完成治療及提供相關材料者。
1.5 脫落標準 ①治療過程中出現過敏、感染等不良反應者;②不遵醫囑、終止或更換治療者;③無法提供材料或完成隨訪者。
1.6 治療方法 對照組僅用液氮冷凍治療,患者局部皮膚用酒精消毒患處后,利用無菌刀片削去角質,使用液氮壺壺嘴對準皮損中央進行冷噴,以皮損中心2 mm皮膚組織發白后移開棉簽,待皮膚組織顏色恢復正常后再進行上述操作,如此反復進行3~4次操作,2周治療1次,4周為1個療程。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用壯醫經驗方煎煮成250 mL的湯液,兌開水1000 mL,待溫度降至40 ℃左右浸泡足部15 min,期間保持溫度。浸泡足部每日1次,冷凍治療療程同對照組。壯醫經驗方組成:土茯苓15 g,一點紅15 g,半枝蓮 15 g,三叉苦15 g,救必應15 g,千里光15 g,苦楝皮15 g,豆豉姜15 g,積雪草10 g,威靈仙10 g。
1.7 觀察指標 自擬評分標準:① 疣體數量及最大皮損直徑計分見表1、表2。② 使用DL量表[2]評估生活質量,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差。

表1 疣體數量評分表

表2 最大皮損直徑評分表
1.8 療效判定 療效判定標準通過癥狀評分值減少率并參照《中醫皮膚科病癥診斷療效標準》[3]擬定:癥狀評分=疣體數量評分+最大疣體直徑評分;癥狀評分減少率=(治療前疣體數量評分+治療前最大疣體直徑評分)-(治療后疣體數量評分+治療后最大疣體直徑評分)/(治療前疣體數量評分+治療前最大疣體直徑評分)×100%。治愈:癥狀評分值減少率≥80%;顯效:60%≤癥狀評分值減少率<80%;有效:30%≤癥狀評分值減少率<60%;無效:癥狀評分值減少率<30%。1個療程完成后3個月,回訪記錄復發率:復發率=復發例數/(治愈+顯效+有效)例數×100%。治療開始前及完成后第3個月分別利用DLQI表對每位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分數越高則代表生活質量越差。總有效率=(治愈數+顯效數+有效數)/總例數×100%。

2.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 兩組癥狀評分比較,兩組治療前癥狀評分無統計學意義,兩組治療后評分均低于治療前。對照組治療后的癥狀評分明顯高于觀察組治療后的癥狀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表
2.2 兩組治療前后DLQI評分 兩組治療前DLQI評分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DLQI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對照組治療后DLQI評分明顯高于觀察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DLQI評分比較表
2.3 復發率 治療療程結束后第3個月回訪顯示,對照組有12人出現新發皮損,復發率為40%;觀察組有2人出現新發皮損,復發率為6.67%,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治療后總有效率比較 對照組在1個療程的治療后總有效率明顯低于觀察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療效比較表 [例(%)]
跖疣為皮膚科的常見病多發病,其發病原因已基本明晰,同時長期磨損、外傷、足部潮濕環境可增加本病的發病率。冷凍療法是目前西醫學廣泛應用的治療方法之一,但其同時具有復發率高,患者治療時疼痛明顯等缺點[4]。中醫在長期的發展中對本病有獨到的認識,將本病歸屬為“疣目”“千日瘡”“枯筋箭”范疇,認為本病病因總屬外感毒邪、血燥、肝火濕熱搏結進而經絡氣血凝滯,筋失濡養而發本病,在外治療法上應以清熱解毒、軟堅散結為主。壯醫是壯族先民在長期的實踐總結中形成的一套獨具地方特色的民族醫學體系,其認為本病是由于毒邪侵入肌表龍路、火路網絡分支,壅滯肌表,同時患者氣血虛衰,龍路、火路不充,肌表失養而發本病,在治療上則注重祛除外毒,疏通龍路、火路。
壯醫經驗方為廣西國際壯醫醫院皮膚科李芳梅主任融匯貫通中壯醫理論,充分吸收名老中醫黃瑾明教授學術經驗思想,結合當地特色藥材,憑借自身20余年工作實踐自擬的經驗方。方中土茯苓、半枝蓮、一點紅、救必應、三叉苦五藥配伍,共奏清熱解毒除濕之功;壯醫理論認為上五藥配伍能通龍路、火路,清熱毒除濕毒祛風毒;苦楝皮、千里光燥濕殺蟲;豆豉姜散寒毒祛風毒;威靈仙、積雪草軟堅散瘀,亦可輔助上藥清熱解毒。現代研究證實一點紅、土茯苓具有抗炎作用,同時調節機體免疫[5-6],半枝蓮、千里光、苦楝皮等對病毒有抑制作用[7-9],利用具有中壯醫的特色外治療法的優勢,與西醫學的冷凍療法結合,能達到更令人滿意的效果。但因本研究所涉及的治療方法均使用了冷凍療法,因此患者不可避免的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如水皰、血皰等,但程度均較輕微,不需要做特殊處理或終止治療。與此同時,筆者在跟隨李芳梅主任實踐學習中也進一步發現,中醫學和地方民族醫學對疣病均有自己獨特的外治方案,且都取得較好療效,如“壯醫藥線點灸療法”[10]“火針療法”“推疣法”“藥物封包法”等,如何進一步挖掘中醫學的寶庫,將中醫、壯醫和現代醫療手段結合起來,或將本研究所用壯醫經驗方與上述特色外治療法結合,進一步提升治愈率、增加治療時患者的耐受度以及提供更經濟便捷的跖疣治療方案,有待進一步實踐。綜上所述,壯醫經驗方結合冷凍療法治療跖疣可取得良好療效,在總有效率、復發率均優于單純冷凍治療,可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