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依江寧
做飯太累,外賣太貴,一日三餐吃什么?“家庭版盒飯,每天菜品不重樣”“我吃啥你吃啥”“終于吃上了鄰居家的麻婆豆腐”……從一家人到一群人,四川成都的“鄰里飯桌”小程序在2023 年上線后,受到很多“打工人”的歡迎。聯合創始人李娜原本只是想組一個鄰里蹭飯微信群,讓鄰居們在吃飯這件事上互幫互助,沒想到發出“共建者招募書”后,很快就收到了來自北京、廣州、福建等多地程序員的報名,讓“鄰里飯桌”走向了全國各大城市。
作為90 后打工人,在四川成都工作的李娜經常沒有時間做飯,又不想點外賣,于是產生了去鄰居家吃飯的念頭。她在小區里建了一個“蹭飯群”,約定了群規:如果想做飯,就把名字改成“某某做飯的”,如果想吃飯,就改成“某某吃飯的”。小區鄰居擔任志愿者,負責每天去聯系那些愿意做飯的人,把菜單發到群里面。她給小區的每個“家庭廚師”編號,在群里發菜單、價錢、位置、時間等基本信息,有人預定后,就把“廚師”的收款二維碼發過去。
李娜希望讓鄰居們在吃飯這件事上互幫互助,一能解決很多年輕人的吃飯問題,二能讓小區內的退休老人、全職主婦增加一些收入,三能改善鄰里關系。“蹭飯群”很快就活躍起來,因為需求度很高。打工人的午餐解決方案,無非就是——公司食堂、就近吃快餐、外賣、自己帶飯。在成都各大CBD商圈,吃一頓有湯有菜的中式快餐,大多要花三四十元以上,很多人中午點一份沙拉簡餐,基本都是35 元起。公司沒食堂又不想點外賣的打工人,到底怎么才能把午飯吃好?找鄰居做飯搭子,付點勞務費,既吃得便宜健康,又能給居家主婦增加一些收入,一舉兩得。


“鄰里飯桌”的廚師們不少是來城市幫孩子照顧下一輩的老人。“從農村來成都幫女兒帶孩子的丁阿姨剛到城市時很不適應,想回農村養養雞鴨、種種菜,但外孫女每天下午4:30 放學,需要她接。老人以前在農村感受不到女兒的辛苦,來到城市看到女兒每天拖著疲憊的身軀,就很心疼。加入‘蹭飯群’后,她申請當廚師,每個月多了一千多元的收入,不再覺得自己是女兒的負擔。”因為都在一個小區,做好飯菜后不需要高額的配送費,要么讓鄰居上門拿,要么讓志愿者送,要么約定放在小區的公共空間自取,單不會多,能保證菜品的質量。
“蹭飯群”的火爆讓李娜感覺到,人們對鄰居做飯的接納度比較高,這種去中心化的鄰里飯桌,或許能夠解決傳統外賣的信任問題。李娜想將這種模式推廣至更多小區。都說遠親不如近鄰,要打造一個理想社區,應該讓參與其中的人都入局。于是她在網上發了“共建者招募書”,成都的程序員張世平是最早加入合伙人隊伍的,他和北京、廣州、福建等多地的26 名程序員志愿者創建了“鄰里飯桌”小程序,作為鄰里社區的“共建者”,保障“鄰里飯桌”的日常運營。
天南海北的人,有的做測試、有的做設計、有的做宣傳、有的做技術,讓“鄰里飯桌”擴散到了更多的城市。借助這個平臺,小區的廚師和食客都被整合了起來,客源充足且范圍限定在小區內,也就避免了遠距離配送散單的難題,并且相比于美團、餓了么高達10%~30%的抽成,偏向于公益項目的“鄰里飯桌”一單僅抽取1%的服務費。
李娜限定廚師只能和同一小區的鄰里形成交易,限定了客源的同時,也自然而然規避了部分商業化飯桌“走量”的部分風險。她一直希望弱化“鄰里飯桌”的商業性,突出公益性,以吃飯為紐帶加強鄰里鏈接,消除鄰里之間天然的陌生感,這樣以后不僅是吃飯,鄰里之間有可能誕生出更多互助的場景。
已經通過小程序接了一個月單的全職主婦樂樂媽,從這份兼職中獲得了久違的價值感,“不上班以后,經常會覺得自己沒用,日復一日為家人做飯,即便做得再好,他們也習以為常了。但當我費力做出的小龍蝦一份能賣出69 元時,做飯的價值就被發現了。”樂樂媽有時候碰到對學做飯感興趣的鄰居,會親自送餐上門,順便交流交流,借此認識了幾個很合脾性的閨蜜。做飯給鄰居吃,樂樂媽認為最直接的變化就是交到了一群很好的“飯友”,他們通過吃樂樂媽做的飯而逐漸熟悉。其中一個飯友甚至就住在樂樂媽家斜對面,但近6 年的居住,樂樂媽卻感覺壓根沒和對方見過面。因為喜歡樂樂媽的好手藝,斜對面的鄰居連續定了一個月的飯。
“鄰里飯桌”有很多“廚師”,但在鄰里大廚的身份之外,他們也有各自的角色,是媽媽,是律師,是程序員,是HR,是文案,是設計,是財務,是工程監理……李娜曾帶著好奇去探尋,這些人為什么喜歡給鄰居做飯?畢竟對很多人而言,做飯是一件既累人又麻煩的事情。他們的回答五花八門,比如戰哥的豪言壯語:“我做飯好吃!不給別人嘗,可惜了!”還有丁媽媽略顯羞澀的叮囑:“哎呀,你不要說我做飯好吃,我只會做家常菜,等牛吹大了,別人都要說我的。”關于他們做飯的理由,“增加收入”往往排在最后,最常聽到的反而是“情懷”。
秉持要做一個“溫暖”產品的理想,李娜和團隊開啟了一個新計劃——吃100 位鄰居廚師做的飯,聽100 個鄰居大廚的心意。她想讓更多鄰居可以了解這些做飯的大廚是帶著什么樣的心情做出一道道菜品的。
因為一位鄰居在抖音的友好傳播,接近300 多萬的播放量讓“鄰里飯桌”收獲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度,正如一位網友的評論:“‘戳中’了不想吃外賣人的‘心巴’。”
“鄰里飯桌”小程序2023 年4月中旬上線,截至6 月,總用戶數已突破3.5 萬,有1000 多位廚師注冊,每日訂單量在三位數,活躍人數在四位數。而且,由于新用戶不斷增加,小程序運營壓力很大,李娜和運營團隊不得不暫停了廚師和新用戶注冊。
“鄰里飯桌”的初衷是鄰里互助,順便幫助一些群體獲得收入。有用戶開設小飯桌后,賺的錢能夠覆蓋到全家人的生活成本。但目前這個新生事物也面臨很多難題,比如資質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等。他們最擔心的就是食品安全問題會導致平臺被封,目前“鄰里飯桌”限制廚師在同一個小區內接單,如果有商戶和外賣商家介入,后臺將關停其賬號,同時鼓勵廚師去辦健康證。此次暫停廚師注冊也是希望將食品安全放在首位,同時向飯桌廚師進一步深化理念——非營利,重互助。李娜說:“廚師在注冊時,同意我們平臺彈出的一份協議,在食品安全問題方面做書面保證。接下來,我們正在規劃讓廚師上傳健康證或者體檢報告,或鄰居能夠認可的相關證明。此外,未來廚師可能還要在小程序上上傳自家的廚房環境照片,并接受鄰居上門查看。”
在暫停新用戶注冊的這段時間,“鄰里飯桌”開始聚焦產品迭代,如不再需要聯系客服人工提現,實名認證綁定銀行卡提現到賬,減少大廚的擔心;訂單狀態優化,不再需要耗費廚師精力手動聯系確認,讓廚師回歸到“多做一點飯,分享給鄰居”的初心,減少“做商家”的負擔。團隊一直強調:通過不斷迭代產品,可以自然淘汰一部分想要通過“鄰里飯桌”賺大錢的人。我們相信會留下真正愿意分享美食的人,讓互助精神大于賺錢渴望。同時,適當的感謝費也是對愿意分享美食鄰居的鼓勵,至少要覆蓋掉成本,這樣鄰居才可以堅持做下去。
直到2023 年8 月,團隊才又更新了小程序,將小程序的服務范圍從成都擴大到了全國,目前全國已經有1800 人入駐成為家廚。她相信,通過分享美食,鄰居之間可以重新產生鏈接,也許我們記不住鄰居的面容,但伴隨舌尖產生的美食味道,會是另一種溝通的語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