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洪哲 宋小康 趙宇翔
(1.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北京 100872;2.徐州醫科大學管理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4;3.南京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4)
2022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1],將普及健康知識、參與健康行動、提供健康服務等方面作為未來重點任務以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健康信息作為重要的衛生資源,在提升公民健康素養和促進大眾健康水平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盡管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人們可以更容易地獲取在線健康信息,但是一些健康素養水平較低、互聯網經驗不足、缺乏相關搜索技能的群體很難利用互聯網獲得有效的在線健康信息,他們一般會通過家人或朋友進行替代搜尋來獲得關于健康信息的支持[2],這一行為被稱為“替代搜尋或代理搜索”(Surrogate Seeking or Proxy Searching)[3]。一項美國調查結果顯示,約2/3的在線健康信息搜尋者會代替他人進行相關健康信息搜尋,成為替代搜尋者(Surrogate Seekers)[4]。對于被替代者而言,在線健康信息替代搜尋(Surrogate Health Information Seeking,SHIS)行為可以幫助他們滿足各種各樣復雜的健康信息需求,改變或影響相關健康行為決策[5]。健康信息替代搜尋有望減少數字鴻溝帶給不同個體之間的健康信息獲取差異,促進健康公平和數字包容[2],助力“健康中國2030”戰略。
相較于自我健康信息搜尋行為,替代搜尋行為的信息需求來源于他人,強調社會紐帶關系和人際協同效應,該行為包括健康信息需求傳遞、信息獲取、信息加工和分享等復雜過程,尤其在信息需求的理解和感知方面存在一定偏差,搜尋過程存在很多不確定性[6],行為特征也有顯著差異[4]。目前,已有文獻研究主要集中在替代搜尋行為的特征和模式[17,44]、社會人口學特征等影響行為的因素[2-4]以及行為的結果[3,40]。盡管相關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但目前的研究缺乏體系性和系統性,視角比較分散,缺乏對行為的系統理解。為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描述在線健康信息替代搜尋行為的各個方面和要素,從而構建更加精確、完整、有效的理論模型,促進理論的發展和演化,現階段亟待以一種宏觀視角對行為進行系統研究。作為個體行為深入分析的方法和視角,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能夠系統地解釋和理解個體行為的內在機制和外在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在這一框架下,個體的行為被視為一種目的驅動的活動,這個活動需要通過工具來實現,同時又受到環境和社會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響。這種綜合性的理論視角可以深入了解個體行為的內在機制和外在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更全面地理解和解釋個體行為。具體來說,活動理論從多個維度對行為進行解析,包括主體、客體、工具、規則、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等多個層面,可以對替代搜尋行為進行全面、深入的解構,有助于提供系統性和體系性的理解。活動理論作為理解復雜人類活動的分析范式,已在信息行為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7-10]。同時,該理論具有較高的可拓展性[11],通過應用活動理論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個體行為的多個方面,從而提高對行為的理論認識。基于此,本文基于活動理論闡釋替代搜尋行為的主體結構和動態變化過程,深化對替代搜尋行為本身的認知。
從目前研究來看,學界主要從信息需求者和信息搜尋者兩個視角對替代搜尋行為進行闡述和研究。從信息需求者視角,McKenzie P J[12]在對懷孕婦女日常生活信息尋求研究中發現,替代搜尋是她們日常信息實踐的4種類型之一,被定義為信息需求者通過他人或代理中間人進行信息交流和互動。Massey P M[13]研究發現,老年人和教育程度較低的群體更傾向于讓他人代替自己尋找健康信息。從信息搜尋者視角,Abrahamson J A等[5]通過探索非專業信息中介行為(Lay Information Mediary Behavior,LIMB)提出,健康信息替代搜尋是信息搜尋者作為一種信息中介(Information Mediaries)為他人或因為他們而尋找健康信息。信息需求者和信息搜尋者這兩個視角描述了單一靜態的信息實踐活動,而替代搜尋的交互模式和動態過程需要進一步深入解讀。在此基礎上,宋小康等[14]提出包括替代搜尋者、健康信息需求者和在線健康信息資源3個主體的替代搜尋模型,認為替代搜尋者需要及時與信息需求者溝通需求,并利用在線健康信息資源對所需信息進行處理和整合,最后傳遞分享給需求者,以促進健康公平和社會融入。
在替代搜尋過程中,替代搜尋者會出于關心或接受信息需求者的請求,利用網絡查找并提供信息支持[12],他們一般針對特定的健康狀況或問題使用在線健康信息資源進行替代搜尋[5]。為了將在線健康信息轉化為可用的內容以積極地改變需求者的健康行為,替代搜尋者需要深入了解需求者的目標、態度、狀況和情感[15]。相關研究發現,健康信息替代搜尋者會更頻繁地參與健康信息的搜尋、生成和分享活動[16],且在搜尋過程中持有更謹慎、更執著的態度,直到獲得較為滿意的信息[5]。因此,在線健康信息替代搜尋是指替代搜尋者為滿足被替代者特定的健康需求,借助搜索引擎、在線健康社區、健康問答平臺等在線互聯網工具,在遵循系統平臺規則的基礎上,通過交互協作,對健康信息進行搜尋和價值判斷,最終將健康信息傳遞給被替代者的信息行為。
隨著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為人們尋求信息改善和促進健康提供了信息資源平臺,同時也放大了數字時代的信息不平等問題[17]。當數字貧困者的健康需求無法滿足時,便會產生替代搜尋的渴望[18],他們可能求助于他人來間接獲得健康信息,進行替代搜尋的家人或朋友成為他們了解自身健康狀況和疾病治療的重要信息來源渠道[5]。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搜尋能夠彌補特殊人群在信息獲取方面的不足,滿足他們的健康信息需求,提升他們的健康信息素養及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促進他們健康行為的改善。因此,在線健康信息替代搜尋行為能夠消解數字鴻溝的負面效果,減少在線健康信息不平等[13],同時在數字融合和提升國民健康水平方面具有重要意義[18]。
活動理論最早來源于心理學,其作為一種人類意識,用來解釋人類行為的本質。該理論認為,人類行為是由一個一個的活動組成,活動是行為主體和客觀世界客體之間有目的的、社會的、中介的、多層次的、發展中的互動。因此,活動被認為是動態和變化的,而不是靜態的[19]。后來,Engestr?m Y等[20]擴展了活動的概念,在“主體—客體”交互中增加共同體部分,并提出通過工具、規則和分工來調解主體、客體和共同體的三向互動方式,以提供對共同體活動和組織實踐的解釋。由此,活動理論模型形成了由主體、客體、工具、規則、共同體和分工6個部分組成的活動系統模型,所有人類活動都處于一個相互依賴的活動系統中,每個部分具有不同的功能,并協同工作以實現與其他部分互動。
隨著理論的發展,活動理論超越學科的界限逐漸成為一個跨學科的理論框架,不僅應用于心理學,而且還應用于教育學[21]、信息系統[22]、人機交互[11]、圖書情報[23-24]等學科領域,并成為研究人類社會活動變化和發展的基礎理論。在信息行為領域,Wilson T D[10]首次將活動理論擴展到信息行為研究中;Allen D等[25]證明了活動理論在研究信息行為方面的相關性與可行性,并通過“活動—行動—操作”的概念框架和層次結構解決了信息行為研究中的許多不確定性問題。Xu Y[26]通過活動理論解釋了用戶在使用信息檢索系統時,認知狀態與其表現行為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孫曉寧等[8]借助活動理論框架深入解析社會化搜索行為,確立了該行為研究范疇和概念體系。薛翔等[27]引入活動理論對信息偶遇進行解構,構建了行為生態系統模型。周曉英等[9]以健康信息搜尋行為為例,采用活動理論描述了搜尋行為的規律。Zhao Y C等[28]創新性地將示能性理論和活動理論結合,提出了信息實踐研究的概念框架。
對上述文獻進行梳理后發現,活動理論既可作為概念分析的理論框架,也可作為實證分析與系統設計的概念工具。活動理論提供了一種系統的方法來理解人類行為,它從主體、客體、工具、規則等方面,對行為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描述和解釋,通過其可以更加細致地分析和解釋行為中的各個維度和要素,促進對行為的系統理解和研究。因此,運用活動理論解構在線健康信息替代搜尋行為以展現其內部結構特征,深入闡釋行為的產生、發展以及要素間的交互,是可行的也是有必要的。
根據活動理論的六要素,并結合Engestr?m Y[29]對活動理論的研究,本文將從替代搜尋行為的主體、客體、工具、規則、共同體和分工6個部分對行為結構進行全方位解析,如圖1所示。

圖1 健康信息替代搜尋行為要素結構
2.1.1 活動主體
主體是執行活動的行動者,也是活動目標的實際行動者。先前研究指出,替代搜尋是一種主體間信息支持的活動[14],它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基礎上,替代者利用ICT工具幫助被替代者進行信息搜尋的一種模式。因此,在線健康信息替代搜尋中,主要的行為主體是替代搜尋者,其目標是為了滿足被替代者的健康信息需求。尤其當被替代者無法通過自身滿足健康信息需求時,替代搜尋行為就可能發生。相關研究發現,人口統計特征、搜尋經驗以及家庭結構等因素會影響替代搜尋者的特征,自我感知健康狀態良好、已婚、健康素養和健康意識較強以及家人患有慢性病的參與者更容易成為替代搜尋者[17],即當人們面臨健康問題和需求時,周圍的家人、親戚、朋友、同事等往往會出于關心或接受患者的求助,成為健康信息替代搜尋者。
2.1.2 活動客體
客體是指主體活動的對象,它通常是人們正在聚焦的問題或關注點,是主體注意力、動機、努力的焦點。在健康信息替代搜尋中,客體為各種各樣的在線健康信息,包括疾病癥狀、病因、就醫等。替代搜尋者通過在線健康社區、互聯網搜索引擎等渠道獲得相關信息,這些信息包括疾病、保健、治療、診斷、藥物、心理和醫療保險等[3,17],由于在線健康信息具有多源異構、類型多樣、沖突不一致、真假難辨等特點,需要篩選摘取最有價值的信息傳遞給被替代者以滿足其健康問題需求[4]。
2.1.3 活動共同體
活動共同體是多主體聯合實現任務的組織或團隊,由于主體活動受到所處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等復雜情景因素的影響,共同體往往處在不斷變化中。健康信息替代搜尋作為一種“團隊活動”[3],狹義的活動共同體是指基于被替代者形成的健康知識共享的人脈圈層團體,如被替代者的社會關系網絡、親人、朋友、相似健康信息需求的其他患者等。而廣義的活動共同體還包括了醫生、擁有疾病健康經驗的網絡博主、其他信息提供者和支持者等。在替代搜尋過程中,替代搜尋者為了實現活動的目標和健康信息的獲取,需要與共同體其他成員進行協作、交流和交互。
2.1.4 活動工具
活動工具是指主體參與活動的手段,也是主體、客體與共同體之間互動的媒介。主體、共同體與活動的客體或目的之間的關系是通過工具的使用來實現的。在線健康信息替代搜尋中,主體、客體與共同體之間交互是指替代者如何利用相關工具獲取被替代者所需的相關信息的過程,這一過程強調的是主體和共同體之間通過工具進行交流以及替代者對工具的使用。根據研究調查發現,主體和客體的交互即健康信息獲取過程中,替代者獲取信息的工具主要有搜索引擎、在線健康社區、在線問答社區、社交媒體、手機健康App、醫療機構或政府網站、專業數據庫等[17]。除此之外,圖書館等信息服務機構也會發起一些項目來支持健康信息的獲取[30]。在主體與共同體之間交互中,替代者通常利用微信、電話等社交媒介將健康信息轉發和分享給被替代者。
2.1.5 活動規則
為了保證活動的順利開展,規則和條例以一定的方式指導和約束活動主體的行為,主體按照相應規則來調整活動的范圍和方向。這些規則可以是明確的,也可以是隱含的。第一,在法律法規層面,健康信息搜尋還涉及隱私安全、信息質量、虛假信息等問題,這些可能對替代搜尋活動產生阻礙作用[31],因此,替代搜尋中的健康信息獲取和分享需要遵循隱私和安全的相關規則和法律規定。第二,在平臺規則方面,替代者搜尋涉及信息檢索、甄別、評價、整合和加工等過程,這些都需要在一定社會道德規范、平臺運營規則下將信息處理后傳遞給被替代者,包括檢索規則、篩選整合規則、信息傳遞保真度等[14]。第三,在人際規則方面,對于涉及健康等嚴肅議題,被替代者會根據人際紐帶關系謹慎挑選“替代人”,同時,替代者在心理認知上也存在考量,比如責任心、搜索技能等[14]。此外,主體需要通過社會經驗和個人能力素養來區分虛假信息和真實信息,以獲取具有價值的健康信息。同時,在特定問題的搜索需求中,社會規則對于篩選搜索系統、工具和信息的作用至關重要,能夠為搜尋者提供必要的引導。
2.1.6 活動分工
分工指的是共同體成員開展活動時的責任分配和工作角色的變化,不僅包括執行時間,還包括角色發揮的功能[32]等。在共同體中,不同的角色如何順利協作和組織,就需要成員進行“任務分割”。在一個完整的健康信息替代搜尋行為活動中,角色包括替代搜尋者、被替代者、醫生、相似疾病健康信息需求的其他患者、網絡博主、其他信息提供者和支持者等,除此之外還包括為健康信息評分、點贊、評論等的“追隨者”[33],不同角色共同協作,最終推動替代搜尋活動的完成。
將在線健康信息替代搜尋行為視為一個系統,系統模型中鄰近的3個要素構成4個子系統:主體、客體和工具組成的信息獲取子系統;主體、規則和共同體組成的信息交流子系統;主體、客體和共同體組成的信息分享子系統;客體、共同體和分工組成的任務協作子系統。基于此,本文借助4個子系統揭示替代搜尋行為要素之間的關系以及活動系統的變化,如圖2所示。

圖2 健康信息替代搜尋行為系統結構

圖3 健康信息替代搜尋行為層級結構
2.2.1 信息獲取系統
在替代搜尋行為中,活動的產出和目標實現都是基于這一系統,因此其是整個活動中最核心也是最基礎的結構。根據被替代者的健康信息需求,替代者借助各種工具(搜索引擎、在線健康社區、在線問答社區、社交媒體、手機健康App、醫療機構或政府網站、專業數據庫、圖書館等)對健康信息進行檢索、瀏覽和交互,并對多源異構、質量參差不齊、真假難辨的在線健康信息進行篩選、整合和處理,最終獲取和形成被替代者所需的健康信息以實現活動目標。
2.2.2 信息交流系統
在遵循社會道德、互聯網相關協議、相關法律法規等規則下,替代者、被替代者以及共同體其他用戶之間,圍繞被替代者所面對的健康問題和主題進行協作、交流和溝通。首先,在健康信息替代搜尋過程中,替代者和被替代者之間存在直接的信息交流,這種交流不僅包括初始階段的信息需求的交流,還包括替代搜尋過程中需求調整的交流和情感交流,如提供情感支持和關懷等;其次,在平臺中,替代者與平臺用戶存在直接的交流,比如通過平臺與其他患者、醫生等進行交流溝通。在此過程中,虛假信息、安全隱私、倫理道德等問題會引發不同參與主體間的沖突和矛盾,系統需要有周密完備的規則制定機制,避免破壞群體的關系和影響活動任務完成。
2.2.3 信息分享系統
分享是實現多方信息傳遞的最主要方式之一,也是替代搜尋行為中實現搜尋目標任務的最核心的手段。由于數字鴻溝的存在,教育程度較低或老年人等群體在使用互聯網過程中存在著障礙,他們通常尋求家人或朋友等代替完成信息搜索[13]。根據社會網絡理論的強弱關系,通常強關系的他人更有可能成為替代搜尋者[34],這是因為健康信息搜尋往往需要信息披露以獲得特定問題的解決,這個過程需要被替代者不斷反饋自己的信息和需求。在搜索中,替代搜尋者面臨病情表述等障礙和挑戰[5],他們需要其他共同體的用戶進行協作以提升搜索效能和信念。同時,通過與其他網絡用戶的交流、分享、探討、互動等,替代搜尋者可以獲取更加豐富、全面的治療經驗、疾病保健等信息,以更精準有效地實現替代搜尋的目標任務。從中可以看出,圍繞替代搜尋者、共同體成員和健康信息,無論是被替代者與替代搜尋者關于健康信息需求和搜尋結果的溝通和反饋,還是替代搜索者與其他共同體成員的信息分享和交流,都是分享系統最直觀的表現。
2.2.4 任務協作系統
在健康信息替代搜尋行為中,針對被替代者的健康信息需求,共同體中的各個成員彼此協作,根據不同角色分工共同發揮作用,這也體現了Web3.0協同生態互助的核心精神。首先,由于身體、心理和知識技能的局限,老年人等特殊群體可能在使用互聯網及相關設備方面存在障礙,通常尋求他人使用互聯網來代替完成信息搜索[35],通過他人“中介”[18]的角色來實現技術層面的協作;其次,在線健康社區等社交媒體提供了患者之間以及醫患之間互動交流協作的平臺,使成員可以分享疾病、治療、藥物等方面的經驗[36]。在這個過程中,替代搜尋者、被替代者以及其他社區用戶都可能成為受益者,從而實現組織內容的協作。圍繞共同體、分工和客體,技術協作和內容組織協作共同組成健康信息替代搜尋行為的協作系統。
為了多角度揭示替代搜尋行為的層級結構,筆者借鑒Leont’ev A N等[37]提出的“活動—行動—操作”三層級結構的描述活動方法,對健康信息替代搜尋行為層級結構進行解析,分別對應活動的動機(Why)、活動的目標(What)和活動的條件(How &Where)。
在縱向結構上,動機、目標和條件組成了行為3個層級。在健康信息替代搜尋行為中,活動主體最終目標是獲得有價值、高相關的健康信息。被替代者的信息需求決定了目標方向,而替代搜尋者行為動機為目標實現提供了原動力。這些行為動機包括替代搜尋者擁有豐富的搜索經驗所產生的自我效能感、通過幫助他人獲得自我價值感、具有利他主義傾向以及對他人健康狀況的關注等[17,31]。在替代搜尋過程中,活動目標也會受到搜索資源、搜索規范、隱私安全、網絡便利性、篩選信息困難程度等網絡環境條件的限制和影響,替代搜尋者需要不斷變化和調整搜尋目標方向,整個活動具有動態復雜性。因此,動機決定了目標,條件影響了目標。
在橫向結構上,動機激發了替代搜尋活動,獲取高價值健康信息的基本目標引發了信息搜尋的行動,資源、情景等外部條件因素決定了操作是否能夠順利進行。整個搜尋活動由各類搜尋行動組成,如搜什么、在哪搜、怎么搜、搜尋結果的判斷處理與提煉等各類行動。行動又由各種具體操作組成,如明確搜索疾病主題,選擇合適的搜索引擎,在搜索框中鍵入癥狀、疾病名稱等關鍵詞,根據搜索結果判斷信息的匹配度、權威性以及完整性等。因此,活動、行動和操作三者形成了從屬關系,即整個活動可以拆解為搜索引擎的選擇、信息處理、分享采納等多個行動,行動又可以分解為確定具體的搜索主題、鍵入檢索表達式等操作。
可以看出,在健康信息替代搜尋行為中,“主體、客體、工具、規則、共同體和分工”6個要素、“信息獲取、信息交流、信息共享和任務協作”四大系統、“活動—行動—操作”三層級結構彼此緊密聯系,直觀呈現了替代搜尋的本質和機制,也為學界進一步相關研究提供了多個視角。
對現有研究總結發現,替代搜尋行為可以劃分為感知觸發、搜尋獲取、采納使用3個階段。本節在對替代搜尋行為的要素、層級和系統分析基礎上,構建健康信息替代搜尋行為系統模型,如圖4所示。

圖4 基于活動理論的在線健康信息替代搜尋行為的系統模型
根據行為層級結構,動機是觸發活動的根本原因,也是目標的決定因素,因此,替代搜尋行為活動始于被替代者的需求和替代搜尋者的動機,并由此產生活動的任務目標。Abrahamson J A等[5]提出的LIMB模型(Lay Information Mediary Behavior)認為,社會支持是替代搜尋行為的核心驅動力,主要有患者需求、替代者認知動機、替代者心理動機3個方面,包括自我效能較高、自我肯定、同理心、利他主義、關懷、幫助他人的滿足感、病情擔憂等[5,16,31,38-39]。出于他人的求助或對他人的關心,替代搜尋者在感知他人健康問題并理解體會后,轉化為自身的情感和需求,通過替代搜尋行為為他人提供社會支持。由于替代搜尋行為是一種基于社會紐帶的信息實踐[40],替代搜尋者通常會選擇為強關系的他人“替代搜尋”以提供信息支持[34]。除了為他人提供信息支持之外,健康信息可以為疾病作出相關解釋和建議,這也間接為患者提供了心理情感支持[5]。
根據保護動機理論(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41],人們在受到威脅情況下,個人傾向于尋求更多的信息。當個人受到健康威脅時,患者通常利用互聯網來查找癥狀、診斷健康問題或確定治療方案等信息,以實現健康問題自我管理[42]。替代搜尋者在搜尋過程中會根據被替代者的保護動機需求確定目標任務類型,主要包括以下兩類:一類是有明確的確診疾病名稱,搜尋的對象和目標也較為清晰;第二類是沒有明確的疾病名稱,這種未知情況需要通過健康信息進行識別判斷并作為決策,因此,這一任務較為復雜,目標具有模糊性和不確定性,通常被認為是探索型任務。
首先,基于健康信息替代搜尋行為要素結構,根據任務目標,替代搜尋者會通過習慣經驗或資源條件選擇合適的工具來進行信息搜尋,主要有搜索引擎、專業健康網站、學術網站、社交媒體、視頻網站、在線健康社區等信息源。由于不同信息源的信息質量有很大差異[43],替代搜尋者對于信息源的選擇也存在一定偏向性,如探索型任務更多依靠在線健康社區,面對較為清晰的任務目標通常使用健康網站來獲取信息;其次,信息源工具確定后,搜尋者通過主題、關鍵詞等檢索表達,選擇瀏覽不同類型的健康信息。這些信息的類型主要包括疾病癥狀、病因、診治信息、就醫相關信息、日常保健、疾病發展預測、治療藥物、注意事項等[44]。根據任務類型的不同,搜尋的目標信息主題也存在一定差異,目標清晰的任務更多關注治療藥物信息,而探索型任務對就醫信息關注較多[44];第三,替代搜尋者在搜索中可能會面臨障礙,包括信息質量參差不齊、預期不滿足等,需要共同體其他成員協同分工進行,如與被替代者多次進行溝通以調整搜索目標方向、向在線健康社區貼主回帖咨詢追問、求助于在線醫生專家等。此外,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受到相關法律法規、社會道德、平臺運營規則、人際紐帶關系等規則限制,因此,搜尋行為需要建立在這些規則前提之下進行。
該部分是替代搜尋活動對被替代者產生作用效果的階段。首先,替代搜尋者通過面對面、視頻、電話或文字等方式將搜尋的信息和內容分享給被替代者。然后,通過替代搜尋者提供的健康信息和內容,被替代者選擇采納與其需求匹配、可信、準確、全面且有用的健康信息,從而能夠對其健康行為和健康水平等產生積極影響[45]。同時,這些健康信息也會改變患者的態度、認知和能力,提升被替代者的健康素養和健康管理水平,有效幫助被替代者更好地處理不確定性的健康問題,促進自我健康管理和疾病預防。與此同時,根據健康信息采納和使用的效果,被替代者將新的問題反饋給替代搜尋者,進而產生新的信息需求,激發更多的在線健康信息替代搜尋行為。
縱觀整個模型,在線健康信息替代搜尋是一個多主體參與的復雜動態的行為過程。首先,替代者的心理動機、認知動機和被替代者的需求觸發了行為;其次,在明確目標任務之后,主體、客體、共同體、規則、工具、分工六大核心要素交互協調,開展替代搜尋行為并將整理后的健康信息分享給被替代者;最后,被替代者完成信息的采納和使用后,無論是進行反饋還是產生新的信息需求,都將可能重新進入感知觸發階段,導致下一輪替代搜尋歷程,由此形成整個閉環。因此,系統模型從整體視角揭示了健康信息替代搜尋行為活動的要素構成、系統結構及要素間交互協調機制。這一模型將為在線健康信息替代搜尋行為提供新的理論視角,為探索不同要素間的交互影響機制、各方的參與動機和路徑等方面提供理論借鑒和行動指南。
作為研究復雜工作和動態活動的當代社會理論,活動理論有助于概念化復雜的現實世界情景,深化對人、中介工具和文化—歷史背景之間相互關系的認知。在線健康信息替代搜尋行為作為一種人際關系協作的信息實踐[6],其過程是動態交互復雜的。本文引入活動理論以深入系統解析行為的產生、發展和結果變化。在分析行為的要素構成、系統和層級結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一種理解在線健康信息替代搜尋行為的系統模型,拓寬了對替代搜尋行為特征的理解,有助于進一步認識行為與環境、社會、文化等因素之間的復雜關系,進一步推動相關理論的發展,也為健康信息替代搜尋實踐提供理論支撐。未來可以考慮利用混合研究方法,對行為的各個要素和動態交互過程進行深入考察,探索替代搜尋行為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