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旭,黎長富
(中車成都機車車輛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511)
當前設備管理工作出現了一些新特點,這勢必對設備管理工作帶來某種程度的影響,理清這些影響,針對性制訂應對措施,對于提升設備管理工作相當必要。
(1)設備管理處于從屬地位。在制造型企業中,最大的使命就是生產,按照企業的要求生產出合格的產品,這是永恒的使命。因此,設備管理在企業一般都處于從屬地位,屬于輔助單位。這一情況就決定了設備管理工作基本屬性:一方面要按照自身管理規律來推進各項工作,更重要的方面是,要服從生產的整體安排,為生產提供可靠的設備性能,保障生產的正常進行。而在實際工作中,生產與設備管理又常發生沖突及矛盾。如連續趕工生產時,設備日常的維護工作經常被迫讓位,設備修理時間被大量擠占,導致設備狀態保持受到極大影響,也給設備經濟運行管理帶來極大困難。因此,在設備管理工作中,企業要正視這一客觀現實,從實際情況出發,充分考慮生產的影響因素。
(2)高精尖、專用設備的大量應用。中國經過多年來工業化進程,各制造企業在設備配置上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更新換代,淘汰了大量老舊設備,引進了數量不少的高精尖以及專用設備。這些高精尖及專用設備具有復雜程度高、新技術專有技術應用多、購置價值高、維護技術高等特點,對于它們的維護管理,僅依靠企業內部人員是不能完全滿足其維護管理要求的,必須得到設備廠商的技術支撐才能確保其工作性能。
(3)生產對設備故障有一定的容忍裕度。在大多數制造企業中,一般設備配置是按工序進行的,因而設備設置屬于離散型布置,少量的流水線也僅限于個別工序。在這種布置情況下,一個工序的個別設備出現故障,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會給企業整個生產線帶來停產風險。當然,一些單一關鍵工序設備發生故障,會造成生產線發生堵塞、停頓,但其余工序只要還有相應的產品在流動,仍可以進行相應的產品制造。因此,大多數設備離散型布置的企業對設備故障都有一定的容忍裕度。容忍裕度的大小與企業的節拍化生產實現程度相關。在設備管理工作中,正確識別各工序的設備故障冗余度,充分利用好故障冗余度,進而制定經濟合理的設備管理方式,對于優化設備管理資源投入有著重要意義。
(4)已基本實現了設備信息化管理。在日常設備管理工作中,各企業已逐步引入了信息化管理手段。從設備臺賬管理、設備日常點檢管理、定保小修管理以及大修管理等相關工作,均已實現了信息管理。有的企業甚至已實現了無紙化設備管理,有的已實現了設備狀態與設備關鍵參數的實時監控,有的實現了設備維護成本費用的實時核算,但有的僅用于臺賬的記錄管理。設備信息化管理在各企業應用深度不盡相同,應用效果也大不相同。
在中國目前企業發展階段,企業管理已從原有的粗放式管理走上了精細化管理階段,各企業為了生存發展,必須有效地降低管理成本,實現多品種、小規模制造能力,管理升級壓力不斷加大,管理升級勢必對設備管理工作帶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設備管理從業人員處于從屬地位,在企業內部并不得到重視,在資源分配尤其是人員分配上面,不會優先配置最好最強的資源。同企業一類從業人員相比,企業設備管理人員的個人能力、專業能力都不會占優。個人素質能力的差異,決定了設備管理工作質量差距,導致管理工作的結果不盡如人意。其次,當前社會分工細分程度加大,設備專業化、專用性趨勢愈加明顯。在面對生產現場專業化設備數量日益增加時,囿于專業化設備制造商的專用技術、知識產權的保護,專業化設備維修難度日益增加。最后,隨著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設備,設備技術同信息技術聯系的愈加緊密,設備維修必然地要涉及機械、電子及信息等多門類技術,不掌握多種學科知識是無法駕馭目前設備維修工作的,這對從事設備維修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事設備管理人員素質能力的不足,同設備維護管理需要的高標準之間的矛盾,已成為企業設備管理中較為突出的問題。
為了在市場中生存下來,企業要適應在低成本下運營,會將壓力傳遞到設備維護費用上,要求設備管理運行費用不斷降低。在實際工作中,設備維護維修面臨著人工成本、材料配件不斷上漲的壓力。2016—2020 年,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從67 569 元/年增長至97 379 元/年,平均年增長了8.8%,H 型鋼從2728 元/t 增長至3808 元/t,年平均增長率為7.9%,其他金屬材料以及化工材料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材料和人工的上漲直接帶動了設備維護費用支出上漲。另一方面,設備積木式、模塊化的設計方式,導致了設備維修方法發生根本性變化,由原來元器件維修逐漸轉變為總成部件整體更換方式,這導致設備更換更加昂貴的總成部件,使得維修費用顯著增加。這與企業維修費用預算不斷下降,形成了較為突出的矛盾。
按照企業設備管理的理想狀態是采取4S 服務模式,企業只管生產,其余設備維護等工作交由外部專業機構管理。這樣,企業不需要投入太多設備維護管理資源,可以兼顧成本費用與設備性能維持兩方面的工作。但目前在中國大部分地區,能夠全面承擔起專業化維護工作的企業數量還是太少,專業化程度也不高,要完全采用社會化資源配置的條件還不充分,不完善,企業全面依靠社會資源開展專業管理還不成熟。事實上,為企業提供日常維護保養的設備維修廠家大量的還是屬于本地小微企業,它們的優點是響應速度快、服務及時性較好,但是專業性、有效性存在一定問題,一般只能解決“小而廣”設備問題,對于技術含量高的設備、維修難題束手無策。專業設備維護企業往往因為布點少、距離遠,有時也無法及時較好地滿足企業需求。在此情況下,企業還不能完全依賴于社會資源,必須保留一定的內部設備維護資源,以滿足日常管理及生產的需要。
相比于質量管理體系等其他專業工作,設備標準管理體系還未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因此,設備管理工作不能像其他工作一樣,以標準的體系管理方法和要求來規范管理行為,提升管理水平。各企業的設備管理工作基本依據原有的設備管理工作方法執行,以預防性管理方法來推進設備管理工作,如定期進行設備定保、小修、大修等一系列管理工作,開展TPM 活動。但從體系角度來看,設備管理方法的多種多樣,并未形成一個全面的、標準的管理體系,導致在設備管理工作中,管理方法不盡統一,管理標準不盡統一,各個企業的管理成效很難做有效的橫向比較。
鑒于設備管理現狀以及存在的各類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設備運行維護管理的成效,給企業帶來了額外的設備運行維護費用,縮短了設備使用的有效年限。為了解決設備管理存在的問題,改善企業設備管理工作,最大程度地確保維護費用降低,企業可以從以下6 個方面著手,夯實設備管理基礎,提升設備管理水平。
設備管理的工作方法種類繁多,每一種管理的方法及工具都有其獨到之處,也都有其缺點。要確保設備得到有效管理,首要工作就是要認真分析各種設備管理方法、管理理論,詳細分析其利弊。其適用范圍是哪一類制造型企業,重點解決現場什么樣的管理問題。只有在充分理解了各種管理方法、熟練運用各種方法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系統總結各種管理辦法,根據所管理的設備管理需求,生產保障時間要求以及主要設備復雜智能程度等因素,選取適合自己企業的管理體系及管理模式。如何找到一個適合自身設備管理的管理體系,就是要從實現以最低成本確保生產出最高價值的產品,設備投入產出比最大這一設備管理的根本目的出發,以系統性思想來策劃相關管理工作,用系統性管理方式規范各種管理行為。要在摸清楚設備管理需求的基礎上,制定真正實用的管理目標指標,由目標指標來展開進一步的工作分解、策劃,包括設立相應的設備管理模式、設置規模合適的組織機構,規定相關職能職責,擬定重點管理計劃,策劃預算相關費用,推進各項計劃實施,定期檢查檢測現場情況符合性等。其中涉及設備產出效率等指標要重點關注,及時統計分析,定期評價,以衡量策劃的管理體系的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風險管理的思想現在越來越多地應用于企業經營管理各個方面,在設備管理資源配置中,也可用來分析各類風險情況,在辨識清楚風險的基礎上,針對性地配置合適資源。
3.2.1 最大限度用好設備維護費用
在面對資源配置有限甚至比較缺乏的情況下,需要精準分析各類設備運行風險以及相應的運行保障費用,從而選擇一個各方面都合理兼顧的最優解決方案。從企業設備構成來講,一般可以分成3 個類別:第一類是復雜系數低,數量眾多的設備;第二類是復雜系數高,承擔較為重要生產工序,但具有替代設備或替代加工工序的設備;第三類是復雜系數高,承擔著非常重要、關鍵的生產工序,在企業內不可替代,如單一關鍵設備。按此分類后,可采用相應的風險分析方法對各類設備進行風險分析,辨識出對企業生產經營風險等級。對生產經營影響輕微的、技術復雜程度不高的設備,可采用狀態修的方式來保障,此類設備大多數為第一類設備;第二類設備,在滿足生產經營的前提下,仍可以采取預防性維護修理的方式來保障設備正常運行,按照小修定保及日常點檢等管理要求,確保設備狀態可控;第三類設備,在企業中處于關鍵重要地位,它們狀態是否良好,很可能關系到企業停產或是對生產經營造成重大影響,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必須采用預防性維修方式來進行狀態保障。通過3 種分類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企業的有限資源,從而保障好各類設備的狀態。
3.2.2 構建適宜的設備管理模式。
企業管理模式的選擇是一個設備管理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關系著一個企業對設備管理的投入產出是否合理,也關系到運行成本有效控制的問題。企業規模大小、行業特點、生產模式、產品質量要求等因素,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企業管理模式的選擇。流水線式的生產模式對設備的故障容忍度低,故障時間以及響應時間都必須很短,為了保障響應速度,在設備管理上就要投入較多資源,其管理模式選擇必然是建立強大的內部保障力量,依靠自身力量就能迅速解決現場故障。為確保流水線正常運行,還必須做實做細相關設備維護工作,有效減少設備故障率。離散式的生產組織模式,對設備故障容忍度相對較高,單個非關鍵設備的故障,不會對整個生產系統造成重大影響,即使有一定的影響,也能通過生產追趕計劃來補救。在此種模式下,企業不太可能配置一個強大的內部設備保障力量,投入大量設備保障資源,有限提升設備運行時間,這從投入產出比來看,是不太經濟的做法。對于一些小型企業,其生產并不飽滿,也可能根據外面資源支撐程度,不專門設置設備保障隊伍,而是全面依托于外部社會資源來保障設備運行。通常情況下,企業都會根據自身生產要求,構建適當設備管理模式,平衡內外部資源配置。其目的是達到投入產出比最大化,設備性能還可以得到有效保障。當然,構建怎樣的設備管理模式,依然是在風險分析的基礎上,綜合考慮的結果。
企業的設備管理工作的好壞,設備現場維護情況良好與否,與技術標準質量高低有著較大關系。因此,制定維護好一套行之有效、適應本企業現場管控要求的技術標準是非常重要的,為此需要充分考慮以下5 個因素。
(1)企業生產組織模式:本企業生產組織模式屬于流水線式還是離散型生產,無論何種生產形式還應考慮生產節拍情況。
(2)管理模式配置情況:管理模式配置全部采用內部隊伍來保障設備各項維護,還是依托于外部專業隊伍來進行維護,抑或是內外部同時承擔設備維護工作。
(3)設備維護時間:確保設備維護有效時間足夠,很多企業在實際工作中雖然安排了設備維護計劃,但在執行過程中并沒有合理安排設備維護時間,更多的情況是根據生產間隙時間,臨時進行安排,導致設備維護有效時間不足。
(4)設備管理維護隊伍能力狀況:企業維護隊伍的技術水平對有效執行設備技術標準有著直接影響。過高的技術標準有時受到執行能力的制約,反而無法達到其原有目的,在無法執行其標準時大多數現場維護人員會放棄按原標準執行,造成標準空置。
(5)維護費用充足與否也是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維護維修費用預算在大多數企業里屬于被動壓降的重點費用項目,無論企業經營情況如何,總是不停對其進行優化壓縮。因此,在制定設備技術標準時,要適當考慮技術維護難度,維護頻次需要,維護所需時長等因素,避免過度維護管理。在充分考慮前述原因的情況下,制定適合本企業的設備技術標準,更好地指導設備管理工作有效進行。
有效開展設備維護工作,涉及到多種因素制約,而其維護質量的優劣也決定了設備性能能否得到保持。要做實維護工作,就必須嚴格做到維護計劃細致可靠,在全面考慮設備本身技術狀態情況下,細化每一個部件維護要求,明確檢測技術要求,尤其是對日常運行過程中,已經出現運行缺陷及磨損較嚴重的部分,更是要制訂詳盡的維護計劃,確保能夠消除缺陷。維護計劃中,還應制訂設備維護后的驗證計劃,對設備關鍵參數、關鍵功能及安全部件要全部驗證,保證維護計劃執行有效性。在維護工作中,過程控制是保證維護質量重要措施之一。在維護過程中,要根據設備本身特點、精密復雜程度、制訂相應的質量控制措施,以保證維護維修關鍵環節、關鍵參數的可靠性。值得注意的是,在設備維護中,裝配尺寸要求是比較容易被忽視的,裝配精度超差或其精度參數選擇不合理,都容易將相關隱患遺留到后面的運行階段,加速設備部件磨耗,降低產品加工精度保證能力。只有有效地執行維護工作,保證維護質量可靠,才能真正確保設備良好的運行狀態,從源頭上確保其故障率明顯下降。
設備故障缺陷的統計分析,由于需要長期統計設備相關數據,給基層管理人員帶來大量繁瑣工作。由于這些統計分析工作的價值不能立即體現,設備維護管理人員多有抵觸。但設備缺陷分析確實是一種有效、必要的管理手段,通過設備缺陷分析工作,能夠使我們真正把握每一個設備特性,識別設備本身短板弱項,從而把控好相關設備的運行規律。然后根據每一個設備的特點,量身打造出其預防機制,使得設備狀態能得到更有效、更經濟的保證。設備缺陷統計分析最關鍵地是要全面統計設備日常故障情況,對每個故障組織相關專家進行深入分析,從技術及管理兩方面對故障機理進行分析,力求找出故障在技術及管理方面存在的根本原因。結合生產需求情況,制訂出預防措施,如易耗件的更換周期、關鍵部件最大磨耗量、定保小修檢查檢驗要求等。其中,某些典型故障分析結果形成的設備管理措施可以進行固化,也可以根據預防措施實施最終結果,修訂完善設備維護管理技術標準。設備缺陷統計分析工作是一項長期性的任務,應在相關設備管理制度中予以明確,長期堅持。各級管理人員要經常性檢查其開展情況,驗證成效如何,根據現場管理需要制定相應激勵機制,以確保其真正發揮有效作用。
設備管理是一項相當繁瑣的工作,它的難點之一就在于日常需要進行大量簡單重復的工作。這些工作光靠人力進行監督,是無法完全做到位的,必須借助于信息化方式來確保相關工作有效執行。雖然設備管理信息化在很多企業都已經建立起來,但較多企業僅把它作為臺賬管理來運用,其他許多更有價值的信息化運用還未能有效開展起來。這中間有設備信息管理系統本身不完善的地方,更多的原因還在于基層不愿意認真執行。其主要原因在于,在信息系統運行后,許多原本掩蓋在基層的問題會暴露出來,如設備點檢維護敷衍了事、設備績效指標與上級下達差距甚遠等問題。雖然在基層推行難度大,但還是必須有力深化其應用,因為從企業層面上來說,設備信息管理系統提供了檢視、評價設備管理工作的一面真實鏡子,從中不僅可以提取到有用管理信息,也可以實現對基層管理有效監督,為企業良好運行夯實基礎,實實在在地降低在設備管理成本。因此,首先要統一各個單位、各級人員的認識,堅持不懈地推進設備信息系統的有效運用。其次,在管理過程中要發現問題,提出有效的改進措施,不斷優化信息系統管理工作。隨著設備信息管理工作的深入應用,各種設備管理信息數據收集整理不斷增加,企業也可以更加便利地從中提取有效的管理信息,通過針對性制訂糾正預防措施,進一步提升設備管理工作,最終實現設備精細化管理目標。
設備管理工作涉及面廣,涉及到的技術管理問題多,日常維護管理量也很大,需要做大量的繁瑣的工作,但只要我們抓住關鍵問題、關鍵環節、關鍵矛盾,把合理資源配置到位,管理要求真正落實到位,工作標準真正執行到位,就能夠達到保證設備性能良好、設備維護管理成本合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