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戰龍
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大學生就業面臨著諸多的挑戰。在目前就業形勢如此緊張的狀態下,一些大學生在畢業的時候,卻選擇了慢慢地規劃職業生涯,對于就業的考慮不夠充分,就業心態遲緩,就會導致學生們出現“慢就業”這種社會現象。最近幾年,“慢就業”現象逐漸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這對于我國社會的發展以及國民的經濟增長造成消極影響。在此種經濟狀態下,對“慢就業”這種現象產生的誘因展開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進而能夠更好地改善大學生存在的就業觀念,提高學生們的就業質量,推動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于高校的就業情況具有促進作用,并且對于學生就業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
和傳統教學方式有所差異的是,當前高校畢業生逐漸忽視了畢業既是工作的觀念,現在高校畢業生持有的就業觀念是逐漸延緩自身參加工作的時間。學生在心態上的變化主要受到三種因素的影響。第一,學生受到傳統穩定就業觀念的影響,畢業的學生或者他們的家長更想要學生參加體制內的工作,這種體制內的工作需要學生進行多次或者長時間的考試,并且學習時間較長,需要耗費的時間和精力較多,根據考試的成績進行擇優錄取。所以,學生們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更加傾向于尋求穩定的工作,從而造成了“慢就業”現象。第二,伴隨著就業單位對于人才的重視程度增加,就業單位對學歷的要求在不斷提高,每年研究生都在進行擴招,畢業生在此種社會背景下,為了能夠提高自身的“含金量”而選擇考研,這種從眾的心理就會導致學生成為“慢就業”群體當中的一員。第三,在逐漸開放的社會環境下,受到從眾心理的影響,畢業的學生更加追求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對于就業更有自己的想法和傾向,并且不急于就業,而是通過參加一些志愿者活動增強自身的閱歷和見識。因此,“慢就業”現象存在一定的從眾性。
目前,許多高校學生選擇了“慢就業”。對于一些選擇“慢就業”的學生來說,這些學生不急著去找工作,基本上都是因為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受到心理的影響。
感性的“慢就業”畢業生因為在成長過程當中存在一定的依賴性,不僅表現出不急求就業的心理,而且也呈現出學生們逃避就業的心理。通過分析學生的心理后得知,這些學生過于依賴自己的父母,缺少獨立的能力,并且缺乏探索的精神,導致自身缺少求職的意向,在學校的時候就缺少對職業生涯的規劃,缺乏對個人職業發展清晰的認識。學生產生依賴性的心理是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他們通常成長在家長比較強勢的家庭氛圍中,學生們缺少獨立思考的能力,并且心理不夠成熟。大多數學生在畢業后都會選擇回到家里,依靠著父母提供的經濟來源,并且根據父母的意愿選擇考研或者考公,一部分學生還會借助家長的幫助尋找工作。過分依賴家庭的資源和關系,學生長時間受到家庭的過度保護,從而形成了過度依賴性的心理。
伴隨著我國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經濟以及數字經濟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進而衍生出了許多新的職業崗位,出現了較多的就業形式。與傳統的就業方式有所不同,新事態帶來的新就業方式更加多樣化,并且工作內容充斥著新鮮感,工作的時間以及地點也不再受到諸多的約束。例如,一些短視頻、直播等新的工作形式,符合當下年輕人的發展心理,受到許多“慢就業”畢業生的青睞和喜歡。
伴隨社會的高速發展,社會對于“慢就業”人群不再持有消極的態度,而是以更開放和包容的心態接受這部分人群,因為越來越多的高校學生摒棄了傳統的畢業就是就業觀念,成為“慢就業”群體當中的一部分。
目前,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影響著學生們的就業問題,導致許多學生更向往“慢就業”方式。大學生在畢業以后,會花費許多的時間去尋找工作,對于一些與自己期望相背離的職業,通常不會有所涉及,久而久之,這些學生很難找到自己喜歡或理想的工作,信心以及耐心逐漸消失,從而走向了“慢就業”的道路。并且,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就業單位對于人才的需求和要求逐漸增加,許多大學生認為自身不符合公司崗位所提出的要求,進而走向了“慢就業”的道路。
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大學生也是如此。在大學生畢業后步入社會,他們不僅是高素質的人才,而且也是企業崗位中的初學者,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會產生焦慮、不自信等自我認知不足的問題。特別是在職場人際交往過程中,經常會在崗位中感到一種無力感,尤其是在工作遇到問題時,通常都會選擇離職的方式去逃避問題。而這種逃避問題的方式,對于大學生以及身邊其他同學來說造成了消極的影響,甚至會影響身邊同學對崗位產生恐懼心理,進而選擇“慢就業”的方式。總的來說,大學生對于自身的定位不夠準確,極易在崗位就業過程中出現問題,從而降低自身的就業意向。
伴隨著家庭收入的不斷提高,許多大學生不用承擔家庭的責任和壓力,過著輕松愉快的生活。許多用人單位也曾表示,如今大多數求職學生缺乏責任感,并且就業意識較弱,大部分畢業生所期待的薪資待遇較高,如果薪資待遇并未達成自己的預期就會選擇在家待業。此種現象充分說明,學生們存在錯誤的價值觀念。針對這種現象,高校就業指導部門應該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求職觀念,將個人與國家進行有機結合,提高學生們的思想認識。例如,學校應該鼓勵學生積極投身到西部計劃以及基層工作當中,舉辦優秀校友講座,讓畢業的學生為即將就業的學生答疑解惑,改善學生們對就業存在的恐懼心理。高校就業指導部門還需要在進行招聘工作之前,以及考研成績公布以后,這幾個比較重要的時間節點,引導學生改善自身的就業目標。
對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群體進行細化,其中主要包括目標明確、信心充足的“主動就業畢業生”以及目標模糊、信心不足的“被動就業畢業生”。若是想要促進這兩種畢業生就業,使其更好地融入社會。可以從以下方面開展工作:第一,加強畢業生的自我評價。第二,促進畢業生的職業實踐。畢業生要對就業的整個流程作出評價。在就業前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并且積極參與頂崗實習,對未來的職業和專業進行充分了解,并且對自身的價值進行合理評估。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若是遇到阻礙,要充分的冷靜并且合理分析自身的優勢,從而更好地在求職過程中,彰顯自己的長處。畢業生在擇業后期會面臨多樣化的選擇,此時,高校的教師需要充分地幫助學生,使學生對未來的就業公司進行合理的對比。各大高校一方面要豐富學生就業咨詢的方式,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學生的就業指導,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習選擇,使學生們能夠將所學的知識,更好地運用到實習崗位,通過實踐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例如:高校要加強與企業之間的交流,共同建設實習基地,使學生能夠有更多的機會了解就業崗位,為學生提供更加明確的就業目標。
對于“慢就業”的學生群體來說,他們被動地參與就業主要是由于執行能力較低。因此,高校就業指導教師有針對性地為學生們提供建議,同時設置相應的指導小組。一部分擇業存在困難的學生,可以向老師進行咨詢,在教師的幫助下,能夠有效地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同時就業指導教師需要定時地進行回訪,了解學生的就業情況,及時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高校在面對被動就業的學生時,要及時地對其就業進行干預。比如:學校可以在就業教育的課堂上使學生明確未來職業的發展目標,并結合實習的方法,使學生能通過執行、評價、調整來進一步做好就業規劃。對此,高校需要加強對就業指導的重視,組建高素質的就業指導團隊,同時,對這些能力較低的學生設置就業檔案,定期對學生就業情況進行電話回訪,對學生就業出現的問題,學校要安排經驗豐富的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同時,高校還需要重視對學生思想、學業等方面的協助,充分關注學生從實習到就業的整個流程。
現階段,各行各業的就業環境都存在一定的困難。例如:前景較好的公司經過幾年發展,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影響面臨倒閉的危險,這時就業崗位就會相對減少,但目前一部分冷門的行業也許會在幾年后發展為新興產業。因此,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需要具備發展的眼光,從而能夠更好地應對市場的變化。尤其是對于高校“慢就業”群體來說,需要在適當的時間抓住就業機會,再穩扎穩打地參與就業過程中,還要對未來的職業發展更加明確。高校在此期間需要培養學生能夠適應社會的能力以及對行業發展評估的宏觀思想,而其中,適應社會的能力是指能夠協助學生在就業或生活中得到鍛煉的能力,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將自身能力與崗位需求進行融合。高校可以為就業困難的學生提供更加完善的職業生涯教育,使學生能夠在行業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具備自信的態度,為自身今后的職業發展充分考量。
社會各界都需要重視起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的問題,同時深究其問題產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使其更好地融入社會、融入崗位,真正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第一,教育部門以及人力資源部門需要重視起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深入調查大學生“慢就業”的現狀,同時找出問題存在的原因,將組織的力量充分發揮出來,做好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比如:媒體行業可以加強對大學生“慢就業”情況的報道,并對這一現象的弊端進行深入分析,同時,依托于多元化的平臺,將這類信息準確地傳達給民眾,提升他們對“慢就業”的認識,同時,能夠針對性的做出調整。第二,社區等各部門需要針對性地做出應對,依托于社區平臺,對大學生群體進行組織和教育。比如:社區需要對“慢就業”的大學生群體做出統計,并挖掘其中的問題,與家庭聯手,解決大學生的就業難題。此外,社區有關會議還可以將“慢就業”作為話題進行討論,并邀請大學生們參加,使他們能夠認識到“慢就業”的弊端,從而使大學生的就業意識得到增強。
相關部門需要對大學生“慢就業”問題進行重視,并且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觀念,使大學生們能夠從所學的知識入手,對自身未來的職業進行合理規劃,從而使大學生更好地參與社會建設。社會方面需要正確教育大學生的擇業觀念,因此,有關教育部門要加強對就業指導老師的培訓,使教師們能夠依托于現代網絡平臺,對大學生的就業進行合理指導,讓學生們認識到就業的重要性,高校在開展學生教育過程中,需要增加就業指導的課程比例,使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擇業觀。此外,家庭教育方面,家長要自身具備正確的擇業觀,才能夠更好地影響孩子,并且為孩子提供合理的就業指導。
現階段,大學生們的“慢就業”現象,主要是由于學生們對就業信息的掌握程度不足。多數學生在獲取就業信息時途徑較少,很難根據自身的專業能力,選擇合理的就業崗位,對此問題來說,有關部門可以依托于網絡平臺進行解決,從而使學生們能夠充分了解到企業的崗位信息、行業發展信息等情況,從而形成正確的就業觀念,提升就業率。在此期間,社會、學校、企業和家庭需要充分聯合,共同在網絡上構建就業指導平臺,使學生們掌握一手的就業信息,并且加強信息的共享,真正解決大學生就業信息滯后的問題。
社會的不斷發展使得就業環境也在不斷變化,大學生“慢就業”問題逐漸凸顯,其中包括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等原因。因此,要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社會各界的聯合,為高校畢業生提供明確、合理的就業指導,從而使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明確就業的重要性,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擺脫“慢就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