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景利 閆 群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學院大學經管學院,北京,100190)(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hLife》編輯部,北京,100101)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科技期刊的發展,高水平科技期刊的建設成為中國科技界當前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蛾P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的出臺,我國科技期刊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國家層面提出要以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為目標,優化期刊結構布局,提高國際競爭力,推動規?;⒓s化建設[1]。2019年9月19日,中國科協等7部委聯合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 以下簡稱“卓越計劃”),強力推動我國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和期刊集群化發展。2022年6月25日,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中指出:開展學術期刊集群化發展試點,以優質學術期刊為龍頭重組整合資源,建設一批導向正確、品質一流、資源集約、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學術期刊集群。鼓勵符合條件的學術期刊出版單位轉企改制、做強做大。支持規模性出版企業探索協作辦刊等模式,跨地域、跨部門、跨學科整合期刊出版資源,打通產業鏈,重構價值鏈,形成創新鏈,打造若干具備較強傳播力影響力的學術期刊出版集團[2]。
什么是一流的科技期刊?一流的科技期刊是指能發表最具原始創新意義的研究成果,并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認可、學科影響力指標位居世界綜合或學科領域定量統計排名前5%的期刊[3]。一流的科技期刊不僅需要原始創新的學術成果(一流的學術成果),還需要借助一流的期刊平臺進行學術成果傳播。平臺即影響力。學術成果是一流的,如果沒有一流的平臺支撐,其影響也是有限的。隨著數字出版的發展與普及,人們閱讀和獲取信息方式的變化,一流的平臺不僅是科技期刊的發布媒介,更是支撐科技創新、為用戶提供知識解決方案的媒介。而這很難依靠單刊來實現,需要借助集約化,才能實現期刊的規?;l展和集團化運營,追求更大的傳播效益和更廣泛的影響力[4]。當前,中國科技期刊發展最核心的問題是集約化,瓶頸也是集約化。
期刊集群化是指兩個及以上的期刊以某種形式整合在一起,整體呈現多種期刊的作用與影響力。集群化是科技期刊發展的基礎??萍计诳呦蚣s化首先要實現集群化,擴大期刊規模,實現內容的標準化、集聚和集中展示,借助資源集聚優勢,在歷史積累的基礎上深度挖掘,進而開發和打造新的服務產品[5]。
期刊集約化是指利用多種手段,對期刊相關資源加以整合,提高期刊集群的編輯出版效率與效益。集約化是科技期刊集群化、集團化的手段。在經濟領域,“產業集群”是市場競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也是提高主體競爭力的有效途徑,這在期刊界同樣適用[6]。美國、荷蘭等發達國家科技期刊的集約化運營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典范。通過集約化的編校、生產,優化資源配置和出版流程,提高出版效率,增強期刊與平臺的凝聚力,實現出版模式集約化和經營管理的集團化。期刊集約化是中國科技期刊改革的根本,是期刊發展的重中之重。
期刊集團化是指充分利用體制和機制優勢,通過市場運營,增強期刊集群的運營能力與市場地位。集團化便于集聚期刊資源,形成規模效益,激發市場活力,是科技期刊集群化、集約化發展的目標走向。期刊的集團化運營也反過來促進期刊的集群化和集約化發展。
集約化管理是現代企業集團提高效率與效益的基本取向[7]。科技期刊的集約化出版使前端的內容組織與中后端的生產出版與內容發布工作得以分離,各司其職,發揮各方優勢,提高效率。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數字出版的到來,科技期刊集約化出版的優勢愈發突顯,不僅提高了各個環節的工作效率,而且通過集約化出版而產生的數據庫、專家庫、查重系統等大大優化了期刊出版流程,也提高了前端內容組織的效率和內容質量,推動科學的發展。國際很多科技期刊推出“文章轉投(Transfer)”的出版模式,即期刊拒稿的文章若符合姊妹刊或平臺上其他期刊的要求,征得作者同意后將文章連同評審意見轉至相關期刊,大大節省了重新評審的時間,這種出版模式也是基于科技期刊集約化出版產生的。
科技期刊通過集約化出版,集聚優質資源,與單刊相比對用戶有更明顯的黏性。科技期刊之間相互關聯,增加內容曝光度,產生良性循環,提升單刊和刊群的影響力。20世紀90年代,為順應科技期刊數字化出版需求,日本政府針對學會期刊規模小、獨自經營的出版模式,在國家層面搭建了可為期刊提供自投審稿到內容發布的生產發布平臺J-STAGE[8],推進日本科技期刊集約化發展,期刊與平臺相得益彰,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較好的影響力。
隨著數字出版、OA出版、語義出版、數據出版、視頻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的發展,信息的爆炸以及人們獲取信息方式的變化,人們越來越傾向直接獲得知識和解決方案。科技期刊發展的制高點一定是知識服務,進而實現智慧化,為科學發展和科技創新提供支撐。如何堅實地邁出知識服務的第一步,我國科技期刊必須在生產模式和流程上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造[9],實現期刊內容的集聚化和精品化、標準的規范化和統一化,這就需要集約化的辦刊模式,靠單刊是很難實現的。國際知名的科技期刊出版商都進行集約化的期刊出版,有規范的數據標準,以期刊內容為基礎,依靠多樣化的知識服務實現業務多元化發展。
近年來,我國科技期刊在集群化發展的道路上進行了有益探索和實踐。以出版社為代表有科學出版社期刊群,以學會為代表有中華醫學會期刊群,以學科為代表有中國光學期刊群。這些期刊群在集約化出版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但尚不能同國際知名的商業出版商、學(協)會出版商抗衡。歸根到底,主要是受到國內辦刊體制機制束縛、頂層規劃與建設動力不足、刊群平臺影響力不足、可持續運營模式欠缺等因素的制約。
美、荷、德等科技期刊強國具有較寬松的辦刊環境,普遍采用期刊登記制,無論出版機構是否以營利為目的,能否生存和發展都要接受市場的考驗[10]。而我國科技期刊創辦采用審批制,長期實行主管、主辦和出版多方管理以及屬地管理,在思想觀念、資源配置、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等方面留有計劃經濟的烙印,市場競爭能力不強[11]。我國科技期刊主管、主辦、出版單位分散,整體出版“小、散、弱”[12]。2020年,我國公開發行科技期刊4963種,涉及1311個主管單位、3140家第一主辦單位和4261家出版單位,每家主管單位平均擁有3.79種期刊、主辦單位1.58種期刊、出版單位1.16種期刊[13]。這種期刊管理模式嚴重影響了期刊的集約化發展。近年來,政府主管部門出臺了《關于深化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體制改革的意見》《關于報刊編輯部體制改革的實施辦法》等推動科技期刊體制機制改革的文件,很多機構也進行了嘗試,但由于科技期刊界對改革的認識、執行力度并不統一,目前尚未形成一條成熟的市場化運作、有益于我國科技期刊集約化發展的路子。
當前我國科技期刊的主管、主辦、出版單位多元化,不同主體對于期刊集群化、集約化的定位認知不同,缺乏統一的頂層規劃[14]。行政主導的期刊集約化實際上是對責、權、利關系的重新分配,對于喪失權力的一方,積極性受到挫傷,推進動力不足[15]。我國科技期刊的集約化發展呈現出“集而不團”的現象[16],在不同的辦刊體制下,各刊從自身利益出發,有各自的規劃和做法,致使我國科技期刊集約化的發展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科技期刊集約化發展過程中,平臺是關鍵,也是難點。平臺即影響力,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期刊平臺,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必然受制于人。近年來,國內一些機構在國際化出版與傳播平臺的建設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但總體而言,我國科技期刊平臺缺乏國際先進的技術規范和標準,功能不夠強大,品牌優勢未凸顯,國際影響力不足[17],國內好的期刊主要是借助國際平臺進行集約化出版和傳播。卓越計劃共資助領軍期刊22種,領軍期刊都是我國各學科的頂級期刊,其中16種期刊依托國際出版機構[18]。
科技期刊集約化建設的核心動力是從期刊整體發展出發,以市場為導向制定運營戰略、進行配置資源。我國科技期刊現階段集約化試點大都依賴國家的項目資助,市場意識和競爭意識較弱,導致缺乏良性的、可持續的自我運行模式,缺乏“自身造血”能力。很多項目由于資源集聚的問題、技術標準未得到妥善解決、后期資金投入跟不上、平臺未做及時更新迭代等停滯不前。國外科技期刊的集約化發展是經過市場的考驗發展壯大起來的。通過激烈的市場競爭,敏銳捕捉到市場需求的變化,進行自我完善和優化,才能保證科技期刊的可持續發展和品牌的塑造。要實現我國科技期刊的集約化發展前期需要國家及相關部門強有力的支持,但不能一直依靠國家的支持,需盡快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型,通過市場機制實現可持續運營。
政策是我國科技期刊集約化發展的導向。我國獨特的期刊出版體制和“小、散、弱”的期刊格局,甚至同一主辦單位的期刊都采用不同的出版流程,各自為政的現狀,要求我國要推進科技期刊集約化發展需從政策層面引導,實現期刊的集群化發展。繼續深化期刊體制改革,鼓勵資源跨地區、跨單位、跨學科整合,實現集群化發展,進而推進集約化進程,提升我國科技期刊的整體水平和競爭力。
機構規劃是我國科技期刊集約化發展的關鍵?!蛾P于出版單位的主辦單位和主管單位職責的暫行規定》指出“出版單位在主管單位和主辦單位的領導和管理下負責開展各項業務活動”。鑒于行政關系,通過主管、主辦單位指導推動科技期刊的集群化、集約化發展是最可行的方式之一。針對目前我國科技期刊的現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教育部、中國科學院分別對期刊集約化發展進行了積極探索[19]。以中國科學院為例,《中國科學院“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科技期刊體制改革實現重大突破,通過編輯部整合和多模式集中辦刊,初步建成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科技期刊集群,建立并完善一體化管理與運行機制,成功探索出科技期刊創新性出版模式與國際化傳播體系”。2021年中科院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大力度支持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加快推進建設數字出版和論文關聯數據存儲平臺”。主管單位的導向和要求為科技期刊的集群化、集約化發展指明了道路,循著集約化辦刊的思路,推動在主辦單位、出版單位(圖書館)和學科集群層面的集約化辦刊進程。
技術平臺是我國科技期刊集約化發展的保障。平臺的作用是筑巢引鳳。先進的出版理念、完善的出版功能、有國際影響力的期刊平臺是科技期刊集約化發展對平臺的要求,只有具備這些要素的平臺才能吸引科技期刊的加盟,而這些要素必須通過技術的手段實現。
首先,采用國際標準數據規范,實現數據庫底層數據結構化、標準化、統一化。底層數據的結構化、標準化、統一化是平臺實現一站式檢索、強化出版、語義關聯、知識關聯和提供知識服務的基礎,也是實現平臺間數據交換的基礎,進而豐富平臺資源、完善平臺功能、提升平臺的影響力。
其次,采用敏捷式平臺開發,保障需求有效實現。技術因素是影響科技期刊集群化、集約化未來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20]。沒有技術,再好的想法也只停留在設想的層面,沒有意義。只有通過技術的應用,將需求、想法轉化為平臺的功能,才能切實滿足期刊發展的需要,提升期刊的服務能力,吸引更多期刊加盟,推動期刊更好地服務科技創新。
內容整合是我國科技期刊集約化發展的基礎。科技出版要提升規?;?、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需要刊群提供內容支撐??萍计诳l展的制高點一定是知識服務,內容的聚集和整合是實現知識服務的基礎。在一定量的資源整合基礎上,對內容有效地組織、揭示、關聯、發現,最終實現知識服務,實現從內容提供向解決方案提供的轉型,實現期刊內容再次和深度開發利用。
編輯部是我國科技期刊集約化發展的核心。我國特有的辦刊體制造成我國科技期刊具有單刊或小規模運營的特點。我國科技期刊能否實現集約化發展,要得到“自上而下”的認同和支持,“上”即政府層面,下即單刊編輯部層面?!吧蠈印钡囊龑Q定著科技期刊發展的整體走向,至關重要;“下層”是最了解科技期刊的運營和現存問題的實操者,其對期刊集約化發展的認同、配合和推動同樣至關重要。
不糾纏體制,但要激活機制;不抱怨頂層,試點先行。將科技期刊集約化作為科技期刊改革的突破口,形成有影響、有特色的刊群迫在眉睫。中國科學院在“十三五”期間,開展科技期刊集群發展試點工作,典型先試、以點帶面,以期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效果顯著、可持續發展能力良好的科技期刊集群,提升中國科學院科技期刊整體規模效應、運營能力和發展動力,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21]。
科技期刊具有公益性與商品性雙重屬性,強調科技期刊的公益性并不是不需要考慮市場機制,而是在堅持社會效益的前提下,尊重市場規律、進行市場運營,實現雙贏[22]。目前,我國學術評價體系導致我國科技期刊注重期刊計量指標,注重作者的發文市場,忽視了讀者的閱讀市場,市場驅動力較差,運營乏力[23]。當前,政府對國內科技期刊投入很大,而國外的學術期刊主要靠市場發展壯大。要實現我國科技期刊的集約化一定要靠市場機制,通過市場運營實現優勝劣汰,資源集聚,做大、做強我國的科技期刊事業。
刊群與平臺之間是“雞與蛋”的關系。科技期刊刊群與有影響力的平臺之間互為因果、相互影響、互動發展。鑒于中國特有的辦刊體制,要實現科技期刊的集約化發展,首先要有平臺支撐。目前,我國多家單位對全流程的期刊出版平臺進行了探索,但還沒有哪個平臺可以與國家知名出版商的平臺抗衡。平臺在起步和發展初期,需要有一定規模的刊群和有影響力的科技期刊的支持[24]。
精品單刊和刊群在我國科技期刊集約化發展中長期共存。但從長遠看,單刊的運營模式不利于期刊的長遠發展。對于精品單刊,鼓勵其創辦子刊,形成集群效應,相關學科更多的期刊集結成群,這是國際期刊發展的重要經驗。如《細胞》(Cell)1984年創刊時僅一種期刊,隨著科學的發展和學科的細分,細胞出版社(Cell Press)現出版50余種期刊,形成了體系完整、階梯發展、集群出版的生命科學期刊集群,并開始以Joule、Chem等新刊為代表向化學等領域進軍。
從“借船出?!弊呦颉霸齑龊!?,這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的國家戰略和國家行為[25]。在226種中國SCI期刊中,有194種通過各種方式與國外出版平臺合作[26]。早些年我國英文科技期刊發展處于起步階段,借助國際出版商的影響力和傳播力,摸索融入國際學術生態圈的路子,但這也實屬權宜之舉[27]。為維護我國學術成果的自主權和信息安全,我國亟待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化出版與傳播平臺,以點帶面,實現我國科技期刊的集約化經營和發展,提升我國科技期刊出版的國際競爭力[28]。
推進我國科技期刊的集約化進程已經提出好多年,但我國科技期刊的集約化實踐發展仍然處于起步階段。隨著數字出版的快速推進,面對國際出版商對我國學術資源的掠奪,實現我國科技期刊的規?;l展,做大做強我國科技期刊迫在眉睫??萍计诳募s化是實現期刊規?;l展的必要手段。近年來,國家和各部委一系列政策和文件的出臺,體現了國家對科技期刊前所未有的重視。我國的科技期刊界和出版界應順應國家和時代發展的需要,攻堅克難,從多個維度出發,推動我國科技期刊的集約化發展,不負國家和人民重托,實現我國科技期刊支撐國家科技創新的使命。難在改變、贏在改變。
注 釋
[1]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EB/OL].[2022-06-08]. https://www.cast.org.cn/art/2019/8/16/art_79_100359.html
[2]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 科技部印發《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的通知[EB/OL].[2022-06-08].https://www.nppa.gov.cn/nppa/contents/279/76206.shtml
[3]上了中央深改委會議,科技期刊的春天到來啦[EB/OL]. [2022-06-08]. https://mp.weixin.qq.com/s/QHPR0gA5IkctC4fjWpoUNQ
[4][11][14][20] 初景利. 應對科技期刊集群化發展的策略[J]. 數字圖書館論壇, 2015(3): 1
[5] 趙艷. 國外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設的動力機制調查與研究[J]. 數字圖書館論壇, 2015(3): 16-21
[6] 陳玉國, 錢向東, 彭桃英, 等. 科技期刊創新驅動動力機制研究 [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17, 28(4):377-382
[7][16][28]秦鈉. 集約化助推科技期刊管理創新與發展:以上海大學期刊社為例[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 25(6): 744-747
[8] 張妍, 張欣, 孫晶晶. 日本開放存取平臺J-STAGE發展現狀與功能介紹[J]. 圖書館學研究, 2014(22): 54-56
[9] 劉紅霞, 沈錫賓. 重塑生產流程 提升中國科技期刊知識服務的能力[J]. 科技與出版, 2017(6): 17-21
[10] 涂曉華. 中外期刊出版管理比較[J]. 編輯學報, 2010, 22(4): 374-376
[12] 鄔書林. 提高我國科技期刊出版水平是一件大事[J]. 科學通報, 2018, 63: 3163-3166
[13]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1)[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21
[15][24][27] 王秀玲, 劉普. 我國學術期刊集約化的發展脈絡與對策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16, 27(12): 1253-1258
[17][19] 初景利, 閆群. 我國科技期刊國際化戰略與策略[J].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8,33(12): 1358-1365
[18]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 由卓越行動計劃期刊看我國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策略[EB/OL]. [2022-06-0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2205905988022633&wfr=spider&for=pc
[21] 鄔書林. 兩會 | 鄔書林提案: 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 服務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建議[EB/OL]. [2017-03-04]. http://www.sohu.com/a/127901353_267807
[22][23] 初景利, 閆群. 學術期刊的市場與運營[J]. 科技與出版, 2019(2): 55-60
[25] 初景利. 從“借船出海”到“造船出?!盵N]. 科學新聞,2015(22): 33-35
[26] 顏永松, 王維朗, 郭偉, 等. 中國SCI期刊發展現狀及與出版平臺合作建議[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22,33(1): 9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