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廣 張玉坤 馬 慶 王 勖 晁漫寧
(宿州市農業科學院,安徽宿州 234000)
小麥是世界范圍內最大的糧食作物之一,其種植面積和總產量位居谷類作物前列,是全球35%以上人口的主要食物來源[1]。中國是小麥最大的消費國,且80%用于糧食消費[2]。小麥穩產增產對于保障我國口糧安全具有重要意義。黃淮南片麥區是我國小麥的核心生產區域,小麥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占全國40%以上[3]。近些年來,我國小麥總產保持穩定增長,但小麥生產面積有所下降,產量增長主要來源于單產的不斷提高[4]。
小麥赤霉病是小麥生產上的一種主要病害,由鐮刀菌引起,近些年有從長江中下游地區向北發展的趨勢,安徽省在2012、2019年都有赤霉病發生,造成小麥生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記錄[5-6]。抗赤霉病小麥品種的選育與推廣是減輕小麥赤霉病危害最經濟、環保的途徑[7],但目前小麥赤霉病抗源多為長江中下游麥區偏春性種質,這些種質種植在黃淮地區往往表現出不耐凍、高稈、晚熟等特征,育成適合在當地推廣種植的品種較為困難。
宿6165 是安徽省宿州市農業科學院以宿7078和存麥7 號為親本,經系譜法選育而成,具有產量高、適應性好、中抗赤霉病等優點。本文現將宿6165的選育及栽培技術介紹如下,以供參考。
宿6165 是宿州市農業科學院以該院育成的中間材料宿7078為母本,以河南省天存小麥改良技術研究所育成的存麥7 號為父本,經系譜法選育而成的小麥新品種,組合號為12064。其母本宿7078 來源于淮麥18 和皖麥46,具有豐產性好、稈硬抗倒、較抗白粉病和銹病、適應性廣的優點。父本存麥7號來源于周麥22 和周麥24,具有豐產性突出、矮稈抗倒、穗大穗勻、結實性好、綜合抗病性較好等優點。
宿6165 選育是從2012 年開始,以高產、優質、多抗為育種目標,結合各品系田間農藝性狀表現,經多年選育而成的高產多抗品種,其選育過程如表1所示。

表1 宿6165用系譜法選育程序
屬半冬性品種,全生育期223.5 d,較對照濟麥22早熟2.1 d。幼苗半匍匐,葉片淺綠色、大小適中,分蘗成穗率中等。株高89.2 cm,株型半緊湊,旗葉中等、上舉,穗層整齊度較好,莖稈蠟粉重,熟相好。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籽粒角質,白粒,飽滿度較好。2年區域試驗產量三要素分別為有效穗數592.5萬、610.5 萬/hm2,穗粒數35.6、34.5 粒,千粒重45.1、42.9 g。
宿6165在2017—2018年、2018—2019年連續2年度的安徽省小麥品種比較試驗中,產量分別為7 084.2、9 648.0 kg/hm2,較對照濟麥22 增產8.82%、6.95%,居當年參試品種第25、43 位。在2019—2020 年、2020—2021 年2 年度的安徽省小麥品種區域試驗中,平均折合產量為8 371.5、8 337.3 kg/hm2,較對照濟麥22增產4.81%、5.66%,均增產顯著,產量達標點率分別為100.00%、88.90%。在2021—2022 年度生產試驗中,平均折合產量為9 967.0 kg/hm2,較對照濟麥22增產4.80%,產量達標點率100.00%(表2)。

表2 宿6165在安徽省小麥品種區域試驗、生產試驗中的產量情況
經農業農村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檢測,2年區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42、808 g/L,粗蛋白(干基)15.55%、15.00%,濕面筋(以14%水分計)35.6%、32.7%,吸水量53.9、52.0 mL/100 g,穩定時間6.8、7.0 min。最大拉伸阻力382 EU,拉伸面積78 cm2,屬中筋品種。
經安徽省主要農作物品種抗病性研究與鑒定中心(安徽農業大學)鑒定,2年區試中,宿6165表現為中抗、中抗赤霉病2.8 MR、2.4 MR;中感、中抗白粉病5 MS、3 MR;感、感紋枯病54 S、52 S;高感穗發芽5 HS(表3)。2年對赤霉病抗性均達到中抗,屬抗赤霉病品種(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試行))。

表3 宿61652年區試抗病性鑒定結果
適宜在10 月上中旬播種,播種量為150~225 kg/hm2。
12月20日到翌年2月底前灌足越冬水,可保障安全越冬、預防春霜凍和中后期干旱。需施純氮210~240 kg/hm2,其中70%底施、30%拔節期追施;施P2O590~120 kg/hm2,KCl或K2SO4120~150 kg/hm2,均作底肥一次性施入。
2月中下旬用除草劑除草1次。4月中下旬防治蚜蟲等蟲害,在孕穗及抽穗期間防治葉銹病、赤霉病。
安徽省是我國小麥生產的重要省區,2020 年,全省小麥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占比較大,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但近些年的育種工作在小麥產量和赤霉病抗性方面達到瓶頸期,難以有較大突破。2011—2021年間安徽省審定的150個半冬性小麥品種的平均產量為8 205.62 kg/hm2,最高為9 005.55kg/hm2[8];2017年在安徽省推廣種植的128個小麥品種中,赤霉病抗性達到中抗的品種僅有17個,占13.3%,達到高抗及以上的為0[9]。宿6165 在生產試驗中產量達到9 967.0 kg/hm2,在安徽省區試和生試3年26個點次中僅有1個點次產量未能達到審定標準,2 年區試赤霉病抗性鑒定均達中抗。說明該品種具有產量潛力高、適應性好、抗病性好等優勢,非常適合在淮北及沿淮地區推廣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