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曉輝 劉 進 朱庚平 胡仙華 龍 川*
(1江西井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江西井岡山 343600;2江西井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茨坪林場,江西井岡山 343600)
不同植物的物候期在同樣的環境條件下各異,這是由其自身的生物學特性決定的。另外,植物的物候期還受到很多環境因子的影響,如海拔、經緯度以及氣候的變化都會影響植物的物候期,升溫導致物候期提前,降溫導致物候期推遲;水分、光照、養分也對各物種物候期有一定的影響[1]。
井岡山杜鵑(Rhododendron jinggangshanicumTam)屬杜鵑花科(Ericaceae)杜鵑屬(Rhododendron)植物,為該地區(羅霄山脈中部的井岡山、遂川、炎陵)特有種,常綠小喬木。生長于海拔900~1 800 m 的山地針闊混交林內,在平水山至五指峰一帶有優勢群落分布,在仔竹壩和水口成小居群分布,其他地方呈零星分布。井岡山杜鵑枝葉繁茂,樹形優美,花色艷麗,具有較高的觀賞和園林應用價值[2]。由于井岡山杜鵑對生境條件的要求比較苛刻,常生長在濕潤、蔭蔽冷涼、水肥條件充足的上坡溝谷環境中,導致其分布地域狹窄,種群數量稀少,現已被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目前對井岡山杜鵑的生物學特性認識還不清楚,野生種的馴化栽培等方面的成功率低。為此,筆者于2020—2022 年在有小居群分布的水口進行了物候觀測,其目的是了解井岡山杜鵑的生物學特征,掌握其物候規律,為該野生資源的利用提供技術支持,也為更好地保護這一珍稀瀕危植物提供指導。
觀測地海拔925 m,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雨熱充沛,據當地氣象資料,年平均氣溫13.1 ℃。
1月份為一年中最冷月,平均氣溫約2.6 ℃,7月份為最熱月,平均氣溫23.0 ℃;年平均降水量1 833.6 mm,年平均日照時數1 476 h。
觀測地植被類型屬于常綠闊葉林,林內喬木層郁閉度0.85,主要的建群樹種有鹿角錐、甜櫧、薄葉潤楠,伴生樹種有深山含笑、黃丹木姜子等,下木層有井岡山杜鵑、尖連蕊茶、猴頭杜鵑、青岡等樹種,草本層有鱗毛蕨、肥肉草、赤車、錦香草等耐陰濕的種類。
在觀測區選取生長健壯、無病蟲害、長勢較一致的5株作為其物候觀測的標準株,按照《中國物候觀測方法》重點觀測記錄萌芽期、展葉期、花期、果期、蒴果脫落期等指標,同時對其生態適宜性進行觀察記錄[3]。
井岡山杜鵑為常綠小喬木,樹高2.0~4.0 m;枝條褐色,粗壯,有半圓形的葉痕。葉長倒披針形至長圓形,革質,長18.0~33.0 cm,中部以上寬6.0~8.0 cm,先端短尖,具角質小尖頭,向基漸狹,邊緣微波狀,幼時密被白色叢卷毛,后近無毛,上面有光澤,中脈在上面深凹入,下面凸出;葉柄長1.5~2.0 cm,初時被叢卷毛,老時無毛。總狀傘形花序,有花7~8朵;總軸粗糙而短,長約1.5 cm,近于無毛;花冠粉紅色至紫色,斜鐘形,一面膨脹,長6.0~7.0 cm,紫色,花冠筒上部寬1.2~3.0 cm,花瓣5 裂,裂片不整齊,常呈闊橢圓形,長2.0~3.0 m;雄蕊16,不等長,長2.8~3.6 cm,基部有微柔毛,花柱粗壯,花柱長4.5 cm,被微柔毛。朔果長圓柱形,長2.5 cm,通常于中部稍彎曲。
水口分布的井岡山杜鵑2020—2022年連續2年的物候觀測結果見表1。

表1 井岡山杜鵑物候觀測期單位:(月-日)
3.2.1營養生長期葉芽在7 月上旬初現,葉芽完全形成時,近圓球形,直徑0.4~0.6 cm。到翌年的3 月中旬氣溫回升后葉芽萌動進入生長期,隨著葉芽膨大,芽鱗分離,經過10~20 d 葉芽伸長至0.5~2.0 cm 時,芽張開,吐露葉尖,經過15~20 d后,幼枝嫩葉展開,每梢有新葉4~6 片,被白色絨毛;5月中旬至5月下旬,葉完全展開,全年增長幅度為15.0~20.0 cm。
新梢從4 月中旬開始生長,至5 月中旬生長最快,7 月上旬頂芽形成,新梢停止生長,新梢全年增長5.0~8.0 cm,從新梢生長到停止生長為期80~90 d。井岡山杜鵑6月下旬進入換葉期,葉片由綠色變黃,落葉數約為整株葉數的10%,至8月上旬停止換葉。
3.2.2開花期7 月上旬,花芽膨大,苞片黃綠色,長2.0 cm,寬1.5 cm。花芽于翌年3月下旬形成。到3 月底進入開花期,苞片裂開,花序半開時,先端露出花蕾,有7~8朵,花序長8.0~9.0 cm,寬14.0~18.0 cm。單花從露蕾至凋謝30 d左右。4月初旬進入盛花期,歷時10~15 d,至5 月初結束,整個花期30 d左右。
3.2.3結果期花調謝后進入結果期,幼果在5 月上旬至6 月上旬生長迅速,生長2.5 cm,至8 月上旬停止生長。果實停止生長至10月中旬,果皮由綠色變為黃色,形成縱紋,至11月中旬,朔果開始成熟開裂,從落花后幼果膨大到果實成熟歷時約150 d。朔果褐色,呈條形稍彎曲,長3.0 cm,寬1.0 cm,種子褐色粉末狀。
通過2020—2022 年連續2 年的物候觀測,獲得了井岡山水口井岡山杜鵑的物候數據。葉芽于3月中旬開始萌動,進入生長期,新葉從4月中旬開始至5月中旬生長最快,全年增長幅度為15.0~20.0 cm;7 月上旬頂芽形成,新梢停止生長。翌年3 月底始花,3月29日至4月13日開始進入開花盛期,隨后進入果實生長期;8 月上旬為果實成熟初期,8 月下旬至10月下旬為果實成熟期;11月中旬以后果實開始脫落[4]。
井岡山杜鵑枝葉健壯舒展,樹形優美,傘形花序,花冠大而整齊,色澤明麗,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井岡山杜鵑原生分布非常局限,種群數量少,是我國一種極為珍稀的野生花卉種質資源。對井岡山杜鵑的利用,應先馴化后引種推廣。多年來,當地園林部門和井岡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對井岡山杜鵑開展了遷地移栽,在井岡山800 m 的山地適宜環境下能正常生長,在海拔600 m 以下的地區很難自然成活。因此,對野生井岡山杜鵑的馴化栽培應該逐步進行,等馴化栽培成功后再開始引種繁育和園林應用。
引種栽培井岡山杜鵑時,不同的引種方式要注意根據物候選擇適宜的時期。在采用樹苗移裁的方式時應避開營養生長期和花、果期,以植株進入休眠期為最佳時期。對井岡山杜鵑的物候觀測發現,從其種子成熟末期至葉芽萌動期之間這個時間段(11 月中旬至翌年3 月中旬)為最佳移栽時期;在采用種子繁殖方式時,由于井岡山杜鵑種子的成熟期長,要特別注意種子采摘時期的選擇。井岡山杜鵑種子成熟的特征為果皮由綠色變為黃色,10月中旬朔果開始成熟開裂,種子為褐色粉末狀,此時期為種子采收的最佳時期,蒴果完全開裂后,種子隨風飄落,此時就無法采集到種子。
植物種質資源是國家林業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資源,其中珍稀瀕危野生植物資源是需要優先和亟待保護的資源。井岡山杜鵑既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又是本地區特有的珍稀物種,主要分布地就是井岡山,其模式標本產地就在井岡山水口[5-6]。以保護生物學理論為指導,通過完善以保護管理體系、科研監測體系、宣傳教育體系為核心的保護能力建設,健全保護管理模式,完善管護設施,提高管理效率,使珍稀瀕危野生植物和其適生的森林生態系統得到全面、有效的保護,實現區域內資源、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7-8]。結合當地資源保護現狀,對井岡山杜鵑的保護,建議采取以下保護措施。
井岡山杜鵑分布的區域狹窄,主要分布在海拔900~1 800 m 的溝谷,大多是人跡罕至的地勢險要的地方,一直以來,對井岡山杜鵑的資源狀況不清楚,因此建議開展井岡山杜鵑的專項調查,進一步摸清區內本底資源狀況,掌握井岡山杜鵑的種群數量、分布及生長情況,記錄分布地點的群落類型及其組成和環境因子,為資源保護和利用提供基礎資料。
把物候觀測與生態旅游宣教相結合,在對井岡山杜鵑物候開展觀測的同時開展科普教育活動,設立“物候觀測站”,懸掛物候記錄卡,讓大眾共同參與填寫物候觀測記錄卡。通過井岡山杜鵑物候實況觀測,結合光照、晝夜溫差、旬平均氣溫、觀測站氣溫等觀測資料的綜合分析和科學預測,預報井岡山杜鵑各生長發育期,及時發布觀賞信息,豐富旅游內容,在開展科普宣教的同時提高民眾對珍稀植物的保護意識。
井岡山杜鵑作為珍稀瀕危植物,其致瀕機制有其內部的個體發育和遺傳的因素,也有環境變化的因素。隨著井岡山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旅游人數劇增,帶來的環境壓力愈來愈大。人流、車流的增加,帶來景區環境的污染,增加森林火災的安全隱患,特別是個別生態旅游、探險及采摘野生植物對森林生態系統造成的干擾和破壞。交通和旅游景區、景點設施的修建,對森林造成破壞,不但影響樹木生長,個別地方可造成林地生態退化,也影響森林景觀。要掌握評價井岡山杜鵑的種群變化及其生態系統的環境質量變化和動態演替規律,需要在全面資源調查的基礎上,選擇有代表性的居群進行定位監測,通過生長發育、群落結構以及環境因子的變化監測了解生態系統的變化過程和發展規律。此外,開展專題性研究,如群落組成、種群生產力、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等,為探索和揭示物種致瀕原因及資源的保護等提供依據。
保護區內存在著多個利益群體,社區共管就是由這些不同的利益群體組合而成的管理方式,通過協商達成協議,對自然保護區實行綜合管理。目前,井岡山杜鵑面臨驢友戶外活動和生態旅游(多數是由居民自發組織的)帶來的威脅之一,他們私自進入井岡山杜鵑林內開辟旅游路線,有些甚至盜挖幼苗,盜采樹種,對井岡山杜鵑的生長和種群自然更新造成干擾和破壞。可以由保護區管理局聯合有關社區在自然保護區的外圍或保護區的實驗區共同設計合理的線路開展生態旅游活動,在保障社區居民利益的同時,保護珍稀物種資源。
種質資源保存對今后的科研和特色資源利用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保護植物種質資源的方式主要有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2 種。就地保護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建立自然保護區,遷地保護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建立種質資源庫[9]。江西井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早在1993 年就建立了200 hm2資源庫,2023 年提升改造為井岡山植物園,可以在植物園內建立杜鵑花種質資源遷地保存區,保存其物種基因及遺傳多樣性;積極開展野生資源的馴化栽培和繁育技術研究,為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