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燕 鄒夏慧
(南昌市第三醫院 1感染性疾病科,江西 南昌 330025;2消化科)
感染性腹瀉主要包括細菌性腹瀉與病毒性腹瀉,細菌性腹瀉應用抗生素可以有效控制,病毒性感染腹瀉逐漸成為感染性腹瀉治療難題〔1〕。病毒性感染腹瀉為多種病毒感染所致腸道傳染性疾病,病毒經由消化道播散,患者多出現腹瀉、惡心、嘔吐及稀便或者排水樣便等相關癥狀,情況嚴重時會導致患者多種器官功能異常〔2,3〕。研究顯示,病毒感染性腹瀉患者多種器官均可檢出病毒,導致器官功能異常,其發生機制可能與淋巴途徑、病毒血癥、非結構蛋白促進干擾素調節因子3降解等途徑所致宿主天然免疫反應破壞,最終誘使病毒在腸道外播散并導致多器官功能損傷有關〔4〕。因此,評估病毒感染性腹瀉器官功能損傷,對于病毒感染性腹瀉治療及預防意義重大。病毒感染性腹瀉患者雖然病程相對較短,且死亡率相對較低,但是由于每年全世界存在腹瀉患者超過20億,患病群體相對較大,不僅影響患者生命健康,還會增加社會負擔〔5〕。輪狀病毒由糞口方式傳播,接觸污染源物品、手及物體表面可傳播,傳播途徑相對較廣〔6〕,分析其感染率及臨床特征對于了解其感染途徑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探究老年病毒感染性腹瀉患者病原學特點及血清胱抑素(Cys)C、白細胞介素(IL)-6、心肌酶譜變化,為病毒感染性腹瀉預防及治療提供參考意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期間南昌市第三醫院收治63例老年病毒感染性腹瀉患者及同期醫院收治56例健康體檢者分別作為研究組與對照組;研究組中輕型、中型及重型分別為32、19與12例。納入標準:①研究對象病情參照相關診斷標準〔7〕診斷;②年齡≥60歲;③精神意識正常,同意參與可以配合研究中各項檢查,對研究中所有操作知情;④操作均遵循《赫爾辛基宣言》中倫理學要求。排除標準:①入組前已經接受抗感染治療;②重要臟器存在嚴重功能異常;③營養不良或者其他原因所致腹瀉;④存在消化道腫瘤或者營養不良;⑤伴其他類型感染;⑥免疫功能異常或者近期應用免疫抑制劑。研究組年齡60~78歲,對照組年齡60~80歲。兩組各項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資料比較〔n(%)〕
1.2患者資料收集 ①基本情況:年齡、性別、居住地、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等;②其他資料:發病前3 d外出就餐、發病前3 d接觸嘔吐或腹瀉者、飲水水源為市政水、喜食海鮮、喜食生食、飼養寵物、飯前洗手等。
1.3血清指標測定 兩組入組后收集晨起空腹外周靜脈血,離心處理后留存上清液測定患者血清CysC、IL-6、心肌酶譜:心肌酶譜乳酸脫氫酶(LDH)、肌酸激酶(CK)、CK同工酶(CKMB),CysC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試劑盒購自法國Orion公司,具體測定步驟參照試劑盒說明書操作。IL-6、LDH、CK、CKMB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進行測定,試劑盒均購自泉州市睿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具體測定步驟參照試劑盒說明書在西門子8090型號生化儀上測定。
1.4病毒性感染腹瀉患者輪狀病毒感染率及臨床特征 收集研究組糞便后添加磷酸緩沖液(pH7.2),混勻后應用渦旋震蕩儀震蕩,離心后獲得糞便懸液采用膠體金法測定輪狀病毒感染率,具體測定步驟參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試劑盒購自北京新興使寰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同時收集發病季節、腹瀉癥狀、便常規、器官受累等相關資料以分析臨床特征。
1.5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血清CysC、IL-6及心肌酶譜水平,分析上述指標對重型病毒性感染腹瀉評估價值;分析患者病毒感染性腹瀉影響因素;分析研究組感染病毒類型。研究組病情嚴重程度〔7〕分組:輕型為持續時間短解稀便,頻率為2~3次/d;重型為出現大量水樣腹瀉,頻率達至30次/d,同時存在里急后重、發熱及腹部不適等癥狀;中型介于輕型與重型腹瀉之間。
1.6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兩組差異比較進行t檢驗,多組差異比較進行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SNK檢驗,血清CysC、IL-6及心肌酶譜對重型病毒性感染腹瀉評估價值應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進行分析,患者病毒感染性腹瀉影響因素采用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
2.1病毒性感染腹瀉影響因素單因素分析 研究組與對照組年齡、性別、居住地、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飲水水源及是否為市政水等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與對照組發病前3 d外出就餐、發病前3 d接觸嘔吐或腹瀉、喜食海鮮、喜食生食、飼養寵物、飯前洗手等資料比較差異均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血清CysC、IL-6及心肌酶譜水平比較 研究組血清CysC、IL-6、LDH、CK、CKMB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01),見表2。

表2 兩組及不同病情分組血清CysC、IL-6及心肌酶譜水平比較
2.3不同病情分組血清CysC、IL-6及心肌酶譜水平比較 隨著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增加,血清CysC、IL-6、LDH、CK、CKMB水平逐漸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血清CysC、IL-6、心肌酶譜對重型病毒性感染腹瀉患者評估價值 血清CysC、IL-6、心肌酶譜評估重型病毒性感染腹瀉的ROC曲線下面積(AUC)均>0.6,其中CK診斷效能最高,見表3、圖1。

圖1 血清CysC、IL-6及心肌酶譜水平對重型病毒性感染腹瀉患者評估價值ROC曲線

表3 血清Cys C、IL-6及心肌酶譜水平對重型病毒性感染腹瀉患者評估價值
2.5病毒性感染腹瀉影響因素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 發病前3 d外出就餐、發病前3 d接觸嘔吐或腹瀉者、喜食海鮮是病毒性感染腹瀉危險因素(OR>1,P<0.05),飯前洗手是病毒性感染腹瀉保護因素(OR<1,P<0.05),喜食生食與飼養寵物不是病毒性感染腹瀉影響因素(P>0.05),見表4。

表4 病毒性感染腹瀉影響因素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
2.6病毒性感染腹瀉患者輪狀病毒感染率及臨床特征分析 發病季節主要存在于秋冬季,便常規結果顯示形狀主要為軟狀,其中存在紅細胞與白細胞。輪狀抗原檢測結果顯示陽性9例(14.29%),糞便輪狀抗原陽性與陰性患者年齡、性別、癥狀(發熱、腹痛、惡心、嘔吐)、便常規(脂肪球、隱血試驗)、累計器官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糞便輪狀抗原陽性與陰性患者發病季節、每日腹瀉10次以上、便常規(糞便性狀、紅細胞、白細胞)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病毒性感染腹瀉患者輪狀病毒感染率級臨床特征〔n(%)〕
病毒感染性腹瀉患者脫水造成機體循環障礙,進而誘發組織血氧缺乏、機體自由基聚集,過多氧自由基造成脂質氧化反應進一步增強,進而導致機體血供豐富的臟器如腎臟、心臟等多器官功能障礙〔8,9〕。CysC為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由有核細胞形成后釋放進入血液,其在血液中水平恒定,由腎小球濾過后可以被腎小管上皮吸收分解,CysC被分解后不能被腎小管分泌,不再進入血液循環,因此CysC是反映機體腎功能損傷靈敏性指標〔10〕。本研究結果認為,腹瀉導致患者出現全身中毒、脫水及電解質紊亂等導致機體出現血氧缺乏,造成內皮細胞功能損傷,誘使腎功能損傷,誘發機體CysC排泄出現障礙,使血液中CysC水平上升〔11〕。另有研究認為病毒性腹瀉患者較易出現心肌損傷,其發生機制主要為病毒感染后導致機體炎癥反應激活,釋放IL-6等炎癥因子,進而造成心肌細胞損傷〔12〕。本研究顯示,病毒感染性腹瀉患者體內炎癥反應激烈,存在心肌損傷,且患者腹瀉病情越嚴重,心肌損傷越嚴重。關于輪狀病毒腹瀉引起的心肌損傷途徑及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目前認為可能是輪狀病毒感染腸道導致電解質紊亂、脫水及酸中毒等引起患者循環血量不足,心肌細胞能量代謝異常,進而誘發心肌組織血氧缺乏,誘使心肌損傷〔13〕。本研究顯示,各指標與患者腹瀉嚴重程度關系密切。
病毒感染性腹瀉導致患者多器官功能損傷,因此明確病毒感染性腹瀉危險因素有助于針對性科學制定預防措施,減少病毒感染性腹瀉發生〔14〕。外出就餐可能會接觸污染食,導致患者病毒感染性腹瀉發生風險增加,這與本研究中病毒感染性腹瀉危險因素一致。段勝鋼等〔15〕研究顯示流動攤點或者非正規餐飲店就餐是急性胃腸炎發生危險因素,該研究認為流動攤點或者非正規餐飲店食品衛生情況不佳,食品加工不規范等問題導致病毒不能被有效去除、殺滅,增加急性胃腸炎發生風險。另有研究發現攤販排檔等衛生條件不佳位置就餐病毒感染性腹瀉發生風險比在家中就餐高5倍,外出就餐會增加患者感染性腹瀉發生風險〔16〕。病毒可以經由嘔吐或者腹瀉患者排泄物或者嘔吐物形成氣溶膠進行傳播,由于感染劑量較低,通常10個病毒感染即可導致感染發生〔17〕,因此發病前3 d接觸嘔吐或者腹瀉患者為病毒感染性腹瀉發生危險因素。海鮮中較易存在各種細菌或者病毒,若是食用未煮熟的海鮮或者生鮮,患者發生病毒感染性腹瀉風險增加〔18〕,這與本研究中相關結論一致。本研究結果顯示飯前洗手會降低病毒感染腹瀉發生風險,提示養成勤洗手習慣有助于切斷病毒感染性腹瀉傳播,是降低病毒感染性腹瀉重要手段之一。
輪狀病毒屬于呼腸孤病毒,含有無包膜三層衣殼結構,病毒感染為多步驟及受體參與過程〔19,20〕。本研究中輪狀抗原陽性率與相關研究中成年人輪狀病毒陽性率相近〔21〕。李繼珊等〔22〕研究顯示輪狀病毒陽性與陰性患者腹瀉次數超過10次、腹痛等癥狀、便常規中存在紅細胞及白細胞有統計學意義,也顯示臨床癥狀可能與患者輪狀病毒感染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