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是學好語文的基礎。教師在教學中要以“教—學—評”一體化的理念為指導,遵循情境認知理論,精心設計好字詞積累、閱讀摘抄、語段背默等作業,改變語文積累作業死記硬背、機械抄寫、缺乏趣味的現狀,做到積累目標與學生學年學習目標相統一,積累作業與單元教學一體設計,積累過程與學生方法學習、習慣培養、思維訓練的過程相一致,讓積累作業不僅僅是語言材料和技能經驗的積累,更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積淀。
關鍵詞:積累作業;作者設計;生字抄寫;妙語摘抄;語段背默
中圖分類號:G420?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22-0073-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在基礎型學習任務群中對積累語言材料和語言經驗提出了明確要求,指出要通過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夯實語文基礎[1]。情境認知理論反對把知識作為單純的概念或原理講授,主張在教學中要把知識本身與使用知識的具體情境聯系起來。在教學中,教師要用心設計字詞積累、閱讀摘抄、語段背默等不同類型的語文積累作業,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積累語言材料,形成語言經驗,培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一是改變生字新詞的機械抄寫作業,融入自主學習、歸類整理、運用分享等環節,將抄寫化為學生探究漢字奧秘、分享詞語故事、主動合作的學習過程;二是改變好詞佳句的單純摘抄,以目標促內需,以交流激興趣,以評價引發展,將摘抄化為學生喜歡閱讀、樂于分享、勇于表達的學習過程;三是改變語段積累的死記硬背,設計長短不同的作業,輔助方法指導,適時評價激勵,將語段背默化為學生堅持每日一誦、養成背誦習慣、主動積累優美詩文的學習過程。讓積累過程成為學生有趣味、學方法、練表達、訓思維、培品質、養習慣的積極學習過程。
一、把“生字抄寫”變為探索漢字、學習積累的過程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常布置讓學生抄寫生字詞表的作業:一個生詞抄兩遍,隔天聽寫。學生機械抄寫,識記積累效果不好,聽寫時錯別字多,觀察能力與思維能力得不到發展。《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語言文字積累的方法: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整理,發現漢字的構字組詞特點,掌握語言文字運用規范,感受漢字的文化內涵。基于此,教師可將詞語抄寫設計成學生合作探索漢字奧秘、分享詞語故事、歸類整理思維訓練的學習過程。
(一)創新形式“抄”,將抄寫化為合作學習的旅程
新課開始前,教師提出預習生字生詞的要求:認真讀一讀生字表上本課的生字、生詞,仔細觀察字形,圈出自己認為易錯難寫的字詞,猜一猜含義,通過查詢字源網或“漢典”網站了解它們的前生今世,探究漢字音、形、義之間的聯系,嘗試編一編識記方法,再把所有字詞認真工整抄寫一遍。在課堂上,學習難懂易錯生字詞時,學生交流方法,互相啟發。課后,同桌互換抄詞本互查,互指優缺點,分享識記法,再分別訂正錯別字,正確、工整地全抄一遍,出錯的字詞抄兩遍。教師批改,重點關注合作學習效果,定期評選優秀的同桌小組。教師將單純的生字詞抄寫轉變為“觀察—圈畫—猜想—探究—抄寫—交流—自我更正”的漢字學習過程,能使學生自主識字,合作學習,積累詞語,并從中掌握漢字間架結構的規律,領略古人造字的智慧,愛上漢字,寫好漢字。
(二)創設情境“用”,將詞語化為故事分享的源泉
詞語積累要創設積極的語言實踐情境,引導學生運用生字新詞。教師結合生字詞教學內容,可設計基礎型、拓展型、發展型作業。基礎型作業:教師設計小語段,讓學生運用課堂所學生詞準確填寫;引導有能力的學生,從本課生詞中自主選擇一個或幾個寫一句(段)話、編小故事等,加深對詞語的理解,鍛煉想象力和習作能力。拓展型作業:根據單元主題,設計拓展型作業。例如,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寓言故事涉及許多成語,教師可借機引導學生開展成語積累,課后閱讀積累成語故事,摘抄成語,借助課前成語故事分享,階段性開展成語接龍、成語運用比賽等,展示成語積累作業成果。發展型作業:學生根據所找的生字字源資料,選擇感興趣的漢字,畫漢字,并根據所畫漢字的字形特點和演變過程,展開想象,編一編這個漢字的故事。
(三)改變命題“練”,將練習化為歸類學習的助手
“看拼音寫詞語”是檢查學生掌握生字詞積累的常用方法,但單純的“看拼音寫詞語”對學生學習方法引導效果并不好。教師可在日常校本作業及考試中改變命題形式,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歸類。例如,設計歸類整理題:同一偏旁的生字歸類并組詞,描寫同一類型事物的生字詞歸類、近義詞歸類、反義詞歸類等;設計圖文題:看甲骨文等與生字詞有關的圖片寫生字詞,設計思維導圖歸類詞語等;設計在語段中看拼音填寫詞語,讓學生在具體語境中拼寫生字詞等。教師通過改變命題,引導學生發現漢字構字組詞的特點,能使學生感受漢字魅力,規范運用語言文字。
二、把“妙語摘抄”變為主動閱讀、賞析分享的過程
妙語摘抄是積累語言材料、形成良好語感的途徑之一。但是,簡單的妙語摘抄無法引起學生興趣,甚至會成為學生的負擔。教師一方面要通過名人故事、學生榜樣、平臺展示等方式激發學生摘抄的興趣,一方面要統一閱讀中標記好詞佳句的符號,指導學生掌握摘抄的方法,做到以目標促內需,以交流激興趣,以評價引發展,讓摘抄成為學生喜歡閱讀、樂于分享、勇于表達的積極語言積累過程。
(一)與單元教學一體設計摘抄作業
日常閱讀摘抄目標要與單元主題、課文學習、作文練習相關聯,將摘抄與單元讀寫訓練統一起來,與日常課外閱讀一起,一周摘抄一兩次,不貪多,有感而摘,內容可長可短。學生帶著明確的摘抄目標去閱讀,檢索、提取、理解、賞析、評價等能力便在摘抄中得到訓練。例如,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單元主題是“動物”,其中的語文要素是“體會作家如何表達對動物的感情;寫自己喜歡的動物,試著寫出特點”。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課后習題及語文園地中的“詞句段運用”學習摘抄方法——在課外動物主題閱讀中,重點關注描寫動物的個性稱呼、新鮮語句、優美段落,反復閱讀,摘抄積累。同時,教師分層設計基礎性、發展性、挑戰性的摘抄任務。(1)基礎性任務:摘抄好詞、優美語段,能準確地朗讀,簡單說出喜歡的理由。(2)發展性任務:對摘抄的語段簡單賞析,寫摘抄理由;歸類整理摘抄內容。(3)挑戰性任務:運用思維導圖等方式創造性摘抄,并簡單賞析,寫摘抄理由;鼓勵仿寫。學生根據實際,選擇完成。
(二)以交流分享提升閱讀摘抄能力
經常有組織地開展閱讀摘抄交流,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推動學生積極地進行閱讀積累。教師要有意識地搭建交流平臺,引導學生積極交流,如舉辦摘抄交流會、開設摘抄展示角、分享每日妙語、開展摘抄本漂流等。在交流中,學生可書法呈現、可動情朗讀、可賞析評論、可仿寫創作……不同的內容、不同的感受,以不同的方式交流,學生互相影響,產生思維碰撞。
(三)以評價激勵促進摘抄習慣養成
及時評價是推動學生摘抄的持續動力[2]。教師讓學生每周互評一次,針對同桌摘抄的書寫、內容、心得等的優缺點,在摘抄下簡單寫一句評語,讓他們在互評中互學共進。教師批改時,重視學生獨特的摘抄體會,寫評語鼓勵,給予3~5星。對特別優秀或進步較大的,讓他在班上分享,大力表揚;鼓勵學生在習作與日記中運用好詞,仿寫語段,每恰當地仿寫一處,獎勵一面“小紅旗”。教師還可以設摘抄光榮墻,定期登記星數機制及小紅旗數,建立“平民—富翁—超級富翁”的摘抄晉級機制及“新手—達人—超人”的仿寫晉級機制,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摘抄習慣。
三、把“語段背默”變為養成持之以恒背默習慣的過程
小學階段,教師要讓學生背誦大量古今優秀詩文,促使學生積累語言,形成語感,增強文化自信,感受世界多樣文化。小學背誦任務可分為四大部分:古詩詞背默、小古文背默、課文典型語段背誦、語文園地里的日積月累背默。面對不同的背誦任務,教師可設計長短不同的作業,輔助方法指導,適時評價激勵,引導學生堅持每日一誦,養成背誦習慣,主動積累優美詩文。
(一)古詩詞背誦,分散布置
小學階段要求學生背誦古詩文75篇,數量多,任務重。教師可將這一大任務化為多個小任務,先結合教材或按古詩內容分類,將《課程標準》要求背誦75篇古詩任務分解到每學期、每周,然后采用“12345”的方式引導學生展開古詩文背誦。“1”即每周背誦1首詩詞。“2”即各班建立課前2分鐘誦讀常規。每周一由教師(高年級可由優秀學生)簡單賞析本周古詩詞,并示范朗誦,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讀好節奏,初步感受詩的意境,再由學習委員帶領全班在每節課課前誦讀本周背誦的古詩詞;每周周五課前2分鐘同桌互背古詩詞。“3”即周末布置3種古詩積累作業,鞏固本周背誦的古詩,學生選擇練習:一是用書法創作的方式抄寫,二是給古詩配圖,三是在父母的幫助下錄制背誦(吟唱)音頻或視頻。“4”即每學年舉辦4次(上下學期的期中、期末)古詩交流活動,可選擇開展古詩配畫手繪本展、書法展、古詩背誦比賽、古詩誦讀會、古詩飛花令、古詩里的故事會……“5”即學生每背誦一首古詩詞,加5星,每次在習作中恰當地運用古詩詞,加5面紅旗,納入摘抄評價體系。古詩詞背誦以參加古詩交流會任務為驅動,以每日誦讀為常規機制,以搭建展示平臺為激勵,貫穿全年,促使學生主動背誦積累,嘗試運用,積淀詩詞文化修養。
(二)小古文背誦,分層設計
小學三年級教材開始編排小古文,共14篇,有成語故事、寓言故事、古代人物小故事等。相較于現代文,古文表述凝練且句法結構不同,學生背誦起來難度較大。在學生解決斷句停頓、熟讀古文、理解內容的基礎上,課后背誦作業的設計還要輔于方法引導,分層要求,讓學生選擇完成:一是理解式背誦,先把古文轉寫成現代文,理清故事情節;記住小古文共有幾句,先逐句背,再依情節回憶,連著背。二是借關鍵詞提醒背,根據背誦遇到的難點,寫提示關鍵字,通過逐漸減少提示關鍵字,最終背誦全文。三是頭腦風暴式背,邊讀邊頭腦風暴式展開想象,用自己看得懂的圖形或符號標記古文的關鍵信息,借所標記的圖或符號回憶內容,背誦古文……此外,教師還可開展“時空穿越”趣味活動,精選學生熟悉的幾個寓言小古文,分組布置表演任務。學生模擬古人,表演故事。教師引導學生在表演中用心體會古今表述的不同,從多個表演中發現歸納古文常見的句法,積累古文學習經驗。
(三)典型語段背誦,分類設計
對于現代文典型語段背誦,教師可配合教學進度分段設計:在新課前,布置熟讀課文,課后練習要求背誦的內容多讀幾遍。在課中,結合教學,指導背誦方法,并讓學生當堂練習,試著背誦一部分。在課后,和小古文背誦一樣,分層設計幾種背誦方案,引導學生自選完成。此外,典型語段還包括語文園地里的日積月累,內容有古詩詞,有諸子語錄,有名人警句,有諺語名言,有名篇佳句,有四字詞語,這些多與單元“人文主題”或“語文要素”有關。教師可采用“1+X”方式設計背誦積累作業:“1”就是堅持每天作業布置涉及語文園地日積月累讀背任務,或熟讀,或拆背;“X”就是根據學生的積累,采取不同的作業形式。例如,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日積月累”板塊內容是一組描寫天氣的諺語,教師可讓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采訪家人、教師,查找資料,收集整理類似的諺語,開展跨學科學習,了解這些諺語背后蘊含的科學道理。又如,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日積月累”的內容是兩組詞語,分別描寫和平與戰爭的社會狀態,教師可讓學生按分類補充整理自己掌握的關于和平與戰爭的四字詞語,然后觀看紀錄片《百年中國》,運用“日積月累”板塊中的詞語寫觀后感。
四、結束語
總之,教師在設計積累作業時還應充分考慮學生、教材、學校、家庭等因素,在“教—學—評”一體化理念的指導下,努力在分層布置的設計、方法習得的滲透、思維能力的訓練、習慣養成的思考等方面下功夫,讓積累作業真正成為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積淀的學習過程。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溫紅.莫讓“采蜜”帶苦味 休使積累成雞肋:淺談摘抄作業不受小學生歡迎的原因及改進策略[J].科技創新導報,2011(4):163.
作者簡介:吳啟智(1978.4-),男,福建廈門人,任教于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新城小學,副校長,高級職稱,本科學歷,市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