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到東西后,按時練習,不也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卻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評析】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本章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了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譯文】有子說:“那種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的人是從來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于基礎工作。基礎樹立了,便產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愛兄長,這就是仁道的基礎吧!”
【評析】在孔子的學說里,“仁”是其核心思想和終極追求,其核心要義是“仁者愛人”。而要想達到“仁”的境界,不僅需要內心的體驗,更需要投身現實。有子在這段話中明確指出,求“仁”應該從孝悌做起。換句話說,就是從孝悌出發,推而廣之,就能成為仁人君子。在有子看來,一個人如果在家里懂得孝敬父母,善待兄弟姐妹,當他走向社會后,就會尊重上級,優待朋友同事,能以自己的行為促進人際和諧,進而有利于社會穩定。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往來是否誠實守信了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用心復習了呢?”
【評析】春秋時期,社會發生重大變革,反映在意識領域,即人們的思想信仰開始動搖。于是,曾子提出了“反省內求”的辦法。此外,在本章曾子還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疇。忠的特點是一個“盡”字,辦事盡力,死而后已。“為人謀而不忠乎”泛指對一切人,并非專指君主,而是指對包括君主在內的所有人,都要盡力幫助。因此,“忠”在先秦時期不止用于君臣關系。“信”的涵義有兩層,一是信任,二是信用。“信”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