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紅山文化資源助力鄉村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已成為趨勢,但仍面臨著文化資源內涵挖掘不夠深入、動力不足、傳播形式缺乏創新、文創產業研發緩慢等問題。通過多機構、多學科合作深入挖掘紅山文化的內涵、多行業聯動發掘紅山文化資源的產業價值、完善景區基礎設施建設、采用新科技拓寬紅山文化資源宣傳渠道、加快文創產業發展步伐等形式讓公眾更直觀感受、了解紅山文化,同時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從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
關鍵詞:鄉村振興;紅山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實踐路徑
文章編號:1674-7437(2023)08-0159-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G127? ? ? ?文章標識碼:A
紅山文化是我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較為著名的考古學文化之一,發源于東北地區西南部,主要分布在西遼河流域,距今約有5 000-6 500年左右的歷史,遺址最早發現于1921年,因集中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東郊紅山北麓而得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今,在政府的支持下,考古工作人員經過不斷努力,發掘出大量的石器、陶器、玉器、祭壇、積石冢以及女神廟等,向世人展示了埋藏千年的絢爛文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1]。紅山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為赤峰市及周邊鄉村地區加快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1? ?紅山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價值意義
1.1? ?紅山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是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的助推器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2]。紅山文化資源是極具特色的傳統文化,其自身含有歷史、經濟以及教育等多種價值取向,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紅山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發展平臺,促進紅山遺址地區鄉村人才引進、招商引資、物流及信息流等匯集,從而帶動鄉村地區餐飲、住宿、交通、文旅、服裝等產業的融合發展,增加就業機會,提升村民收入。紅山文化資源在得到充分開發利用后,將改善當地經濟發展環境,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改變鄉村發展面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1.2? ?紅山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是樹立鄉村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
紅山地區居民在漫長的農耕生產、畜牧、漁獵等活動中積累了相當高的雕琢工藝水平,出土的玉器和陶器便是最好的佐證。紅山地區出土的300余件以玉龍、玉龜、玉魚為代表的現實生活中的動物及作為神靈的動物玉器,造型簡單、神似,但不失精美。紅山遺址的陶器種類豐富多樣,紋飾以壓印之字紋為典型,其陶器造型和紋飾之獨特明顯區別于同時代的其它地區,具有極大的傳承意義,為文化自信的樹立提供了物質載體。玉器和陶器上的部分圖案在文創產品、服裝設計等領域的運用日益發展,充分展示了紅山文化資源的絢麗,在豐富民眾的物質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堅定文化自信。
1.3? ?紅山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是縮小城鄉差距、推動鄉村發展的重要舉措
在當地政府的科學引導和政策扶持下,紅山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勢必會促進周邊鄉村地區農業、工業、文化產業、服務業等產業融合發展,改變鄉村地區勞作方式單一的狀況,推動鄉村地區產業變革,拓寬就業渠道,吸引在外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就業,實現鄉村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與此同時,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完善,村民的收入增加,居住環境質量日益提高,村容村貌顯著提升,鄉風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村民幸福感、獲得感、成就感大大提升,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少。
2?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紅山文化資源開發利用面臨的困境
2.1? ?紅山文化資源內涵挖掘不夠深入
對文化內涵的深度發掘、文化價值的精準提取都依賴于對文化本體的研究,研究的淺嘗輒止會對二者形成阻滯,進而導致文化傳播的失敗[3]。紅山文化資源所蘊含的物質內涵和精神內涵都十分豐富,但在發掘和傳播過程中仍存在部分問題:一是曾有不少機構、單位承辦過紅山文化的相關活動,但有個別承辦單位對紅山文化的研究未到位,并未深入發掘紅山文化的內涵,甚至對紅山文化內涵認知匱乏,導致活動無法真正展現出紅山文化的魅力及內涵;二是隨著各界對紅山文化各個方向的研究增加,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但對整體的研究成果的梳理和總結尚有欠缺,因而仍需加強對紅山文化內涵的梳理凝練。
2.2? ?紅山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動力不足
紅山文化資源具有豐富的經濟、文化、學術研究等價值,研究和傳播紅山文化資源的群體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專門從事紅山文化研究的工作人員或學生,二是熱愛紅山文化,并主動向外界弘揚和傳播紅山文化的群體或個人。參與研究的群體或個人不足、資金投入不足,紅山文化資源所能產生的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也將相應減少,人們對紅山文化的關注度也會逐漸降低,紅山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及鄉村振興進程更加緩慢。
2.3? ?產業開發存在不足
一是在對現有資源進行改造開發時,相關保護工作沒有同步到位,導致當地生態環境受到影響;二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旅游意愿相應增強,對旅游業的服務內容及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紅山地區的部分景區缺乏較為新穎的旅游項目、產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業的發展;三是文創設計產品品牌意識較為薄弱,近些年來我國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眾多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創產業品牌脫穎而出,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北京故宮”“黃鶴樓”等設計品牌,這不僅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也讓越來越多的國人及外國友人更加關注我國的優秀文化,實現文化自信。相較于“北京故宮”“黃鶴樓”等知名文創產品,紅山文創產品在吸引力及影響力等方面尚有欠缺。
2.4? ?紅山文化資源傳播方式缺乏創新
為響應國家文化強國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的號召,紅山文化所在區域的工作人員身體力行,在赤峰市組織大型社會性教育活動、創作歌舞劇“一眼萬年”、舉辦“紅山文化藝術節”等相關活動,這些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對傳播紅山文化及赤峰旅游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形式較為單一,受眾群體較小,傳播影響力有限。加之專門從事傳播紅山文化的主流媒體較少,個別傳播媒體在傳播過程中依然因循守舊,形式缺乏創新,難以引起公眾閱讀、觀看興趣,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紅山文化傳播氛圍的營造。
3?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紅山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實踐路徑
3.1? ?深入挖掘紅山文化資源內涵
紅山文化資源助力鄉村振興,離不開對紅山文化資源的發掘,當地政府應加大對紅山文化資源挖掘的財政投入,在政策上給予支持,加快人才引進步伐,推動發掘進度。赤峰市博物館、赤峰市圖書館、赤峰學院紅山文化研究院、各地紅山文化研究會、各大高校等機構之間應加強合作,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通過舉辦學術會議、學術論壇等形式交流學術成果,組建專家團隊對新近研究成果加以梳理總結,深入發掘紅山文化資源內涵,并及時通過各種媒介向公眾傳播。同時,各個學科應對紅山文化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研究,促進歷史學、文物學、考古學、博物館學、圖書管理學、傳媒學、表演、藝術、服裝設計等學科交叉合作,將其研究成果加以整合,凝練紅山文化的多元價值。
3.2? ?多行業聯動發掘紅山文化資源的產業價值
紅山文化資源,只有在不斷充實其內核的同時,進行多行業聯動發展,方能展現出其蓬勃的生命力和強勁的輻射力,進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文化發展帶動、行業引領,農民主導、多方投入,政策指導、市場運作,科學謀劃、特色發揮,根據文化創意設計、表演、樂器、繪畫、傳統手工藝、數字文化建設、節慶會展活動、文旅融入等重要領域,從培養市場主體、聚集人力資源、項目建設資金等方面出臺系列優惠政策措施,帶動地方社會文化組織與工作者深入鄉村對接扶貧和投資興業[4]。例如,將紅山出土的玉石圖案融入服裝設計中,紅山文化中看似簡單的玉石,因特征顯著、形式多樣,在今天受到很多領域的青睞,特別是服裝設計領域,不僅在設計上擁有很高的利用價值和研究價值,更是擁有很高的文化、創作價值和收藏價值。融入服裝的設計中后圖案富于變化,使整體搭配更加和諧統一,也因與時代傾向相匹配而形成了獨樹一幟的中國古典藝術風格[5]。紅山文化資源的傳播也需要當地民眾在政府的領導下進行多產業共建,齊心協力,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3.3? ?完善景區基礎設施建設
紅山景區應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推動景區數字化、網絡化建設。例如,旅游旺季來臨時,因游客眾多,景區或出現工作人員的數量及服務質量無法滿足游客需求的狀況,可采取啟用數字導游等措施,一方面可以減輕解說員的壓力,另一方面可給予游客更多的自主性,增強體驗感。與此同時,景區要推進供水系統、供電系統、排污系統、供氣系統、標識系統、交通系統、醫療系統、通信網絡、售票處及管理處、游客休息區等基礎設施建設,合理規劃區域,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舒適的服務,給游客帶來更好的體驗感,從而助力鄉村振興。
3.4? ?加快產業發展步伐
各地政府應加大對紅山地區文創產業開發的資金投入及政策支持,加快人才引進步伐,因地制宜,構建多層次的鄉村旅游產品體系,將紅山文化內涵充分注入旅游產業中,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旅游品牌,讓游客們在旅途中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亦能感受到人文情懷。一是可以通過舉辦那達慕大會等形式,將摔跤、射箭、騎馬、套馬、下蒙古棋、蒙古舞、馬頭琴表演等民俗活動與旅游業深入融合,打造品牌特色,提升品牌影響力;二是將烤全羊、牛肉干、馬奶酒、各式奶制品等地方特色美食與景區餐飲業深度結合,提升服務質量,以支持文創產業的發展;三是以紅山文化資源為原型,以當地民族特色為依托,融入時代思想以及現代藝術審美,設計服飾、擺件、動漫等創意產品,提升紅山地區旅游業的競爭力及影響力;四是在推動文創產業的發展的同時,要注意保護生態環境,營造良好發展氛圍,推動鄉村振興。
3.5? ?拓寬紅山文化資源宣傳渠道
一是紅山文化資源的傳播離不開科學的指導,當地政府應加大對紅山文化的宣傳力度,與時俱進,創新宣傳方式,例如:找到當下流行與紅山文化的契合之處,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和角度切入,拍攝、剪輯宣傳片,在官方網站、電視臺、公眾號、微博等平臺發布推廣,并安排工作人員在評論區積極與網友互動;建立線上平臺,在宣傳紅山文化的同時,銷售紅山文化相關的文創產品、村民銷售農副產品等,增加村民收入及地方財政收入。二是以“大學生特種兵游紅山”為主題,以寓教于樂為目標,主打低價享受高質量的服務,為紅山文化周邊地區高校學生量身定做一條旅游攻略,并聯系周邊高校,通過舉辦學術講座、學術論壇、校內廣播、張貼海報等形式,在學生中進行信息擴散,吸引學生前來景區打卡,領悟紅山文化內涵,以獎勵等形式鼓勵學生在社交平臺宣傳紅山文化。同時,大力宣傳當地的人才引進政策,鼓勵大學生投身于紅山文化資源開發事業。三是邀請知名度較高的藝術家、明星、網絡人士、電視欄目、劇組等前來旅游或取景,領略紅山文化,并請其在抖音、快手、微博、微信視頻號、知乎、電視臺等網絡平臺,通過發布紅山文化中極具特色的景點、服飾、美食、文創產品等視頻、文案及開啟直播等形式,為紅山文化進行宣傳,吸引游客,推動鄉村振興的實現。四是利用虛擬現實技術,三維、四維的數據采集技術等新型科學技術豐富紅山文化的傳播方式,打破以往以“聽”和“看”為主的傳統傳播形式,讓文化“活起來”,使游客能夠身臨其境的感受紅山文化的魅力,領略紅山文化的內涵,從而促進文化遺產的復興。
4? ?結束語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紅山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在地方政府的領導下,各個學科、各個行業、各個群體和個人聯動,深入挖掘凝練紅山文化的內涵及其產業價值,打造別具一格的文化產業新品牌,通過多種渠道傳播,擴大紅山文化的輻射力和影響力。紅山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產生了豐厚的經濟及社會效益,對促進鄉村經濟穩定增長、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生態環境宜居,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鄉村發展也迎來了新面貌,鄉村振興戰略穩步推進。
基金項目:2019年湖南省教育廳科研項目“新中國初期黨領導鄉風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與基本經驗研究”(19C0753)。
作者簡介:鄧金榮(1997-),女,漢族,湖南婁底人,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19(2).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姝雯.紅山文化傳播路徑與對策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10):10-14.
[4]胡妲珂,甘紫娟,丁佳麗,等.基于鄉村振興視域下文化資源活化路徑研究——陜西省陵墓類文化資源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2,33(10):108-110.
[5]范甜甜.紅山文化中的玉器圖案在服裝中的應用[J].明日風尚,2023(05):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