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勝勝 閆會超 徐鵬飛



摘要:為增強鄭州地區村莊規劃的實用性,助力鄉村振興,文章深入分析了鄭州地區實用性村莊規劃存在的問題,重點聚焦規劃管理、建設模式、土地保護與開發等方面。基于以實用性為導向的村莊規劃策略,提出了建立紅線制約的空間指數體系、構建多元規劃主體參與的共融系統、重點協調產業發展的相應規劃等具有實施性的規劃建議,以期為相關領域提供重要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實用性;村莊規劃
文章編號:1674-7437(2023)08-0123-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TU982.29? ? ? 文章標識碼:A
鄉村振興戰略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鄉村作為具有自然、社會和經濟特征的地域綜合體,擁有多重功能,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城鄉、土地利用、環境保護、文物保護、林地與耕地保護、綜合交通、水資源、文化與生態旅游資源等各個方面。因此,對鄉村振興下的鄭州實用性村莊規劃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1? ?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的鄉村建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諸多不足,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實用性不強和空間資源浪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規劃先行,有序推進,做到注重質量、從容建設。他還強調了“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即綜合考慮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居民點布局、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1]。這一規劃方法被視為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在實用性村莊規劃方面,已有一系列研究成果值得關注。季正嶸(2021)[2]提出了實用性村莊規劃要做到指標系統實用、治理策略實用和實施路徑實用。李保華(2020)[3]從村莊管理、規劃及建設多個方面對規劃困境進行了總結與分析,并在市場調研、要點編制、目標定位、產業選擇等方面探討了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的具體對策。雖然這些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但結合具體地區特點開展實用性村莊規劃的探索仍需繼續深化,特別是對于人口密度大、典型平原鄉村廣布的鄭州地區。因此,進一步優化和拓展這些理論與方法,以滿足地方需求和挑戰,將是未來研究的重要方向。文章依托課程實踐活動,對鄭州地區鄉村村莊規劃進行了深入調研,在梳理了鄭州地區推進實用性鄉村村莊規劃中所遇癥結的基礎上,提出了具有實施性的規劃方法。
2? ?鄭州實用性村莊規劃存在的問題
2.1? ?管理模式沉疴已久,村莊規劃舉步維艱
鄭州實用性村莊規劃管理中除了各部門間的多頭管理和相互制約外,還存在著諸多錯綜復雜的問題。一是資源分配不均衡。不同部門之間存在資源爭奪,導致資源配置不合理,優先級不明確。農業部門在農產品種植規劃中的主導地位常常與其它部門的規劃沖突,導致農村綜合規劃難以順利推進。二是決策流程繁瑣。各部門的意見需要經過多層審批,決策周期拉長,難以適應迅速變化的農村需求。在此情況下,鄉村規劃往往難以及時作出針對性調整,導致規劃方案的落地受到阻礙。三是信息共享不足。各部門在信息收集、整理、傳遞方面存在著壁壘,缺乏有效的溝通與協作機制。這種情況下,農業、國土、林業、水利等部門之間難以形成互補的規劃,致使綜合性規劃難以實現。
2.2? ?政府介入管理,規劃壓力沉重
我國村莊規劃先后經歷了新農村規劃、新型農村社區規劃、美麗鄉村建設、遷村并點規劃、農村三年環境整治到“廁所革命”等階段,但每次規劃都是短期運動式的,村莊調研往往只反映了近期的訴求,無法應對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這也使得村莊的規劃究竟要做什么,村民們并不熟悉,使得他們并未積極地去合作,甚至在執行計劃的過程中表現出敷衍的態度,影響了村莊規劃的實行力度。同時,在鄭州的一些地區,領導們僅被鄉村規劃當作行政和政治任務,作為年底考核的一部分,而不是被真正視為一個重要任務來對待,使得村莊規劃的功能減弱、效果不佳。
2.3? ?復制城市建設模式,背離農村發展初衷
中國農村的發展中明顯存在著城市化的傾向,尤其在建設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在廣闊的農村地區,興建了許多造型別致、風格獨特的別墅區,勾勒出一幅農村版的城市生活畫面。然而,這些高檔別墅區卻忽視了農村原有的農業生產方式,削弱了農村特有的家族式聚居模式,導致了鄰里之間的疏離感。在工業發展方面,鄭州的很多農村以旅游為導向開始追求城市化,卻未因地制宜地考慮農村實際情況,這不僅導致工業結構異質性較高,也威脅了農村特有的文化氛圍和鄉土情調。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的建設也值得反思。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應該根據農村的真實需求來合理配置,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城市化標準。遺憾的是,很多設施建設最終成為了擺設,喪失了應有的功能。因此,農村的發展需要更多考慮農村本身的特點,避免簡單地復制城市建設模式。
3? ?以實用性為導向的鄭州村莊規劃策略
為切合實際的農村區域國土空間進行規劃,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首先,基于土地空間分級,建立紅線制約的空間指數體系,以此為基礎構建多元規劃主體參與、以價值為導向的共融系統;其次,對農村地域土地利用總體格局進行全面分析,以明確其多樣性特點,并進一步認識農村地域土地利用總體格局的實用性意義。
3.1? ?建立紅線制約的空間指數體系
在農村地區的法律法規中,必須遵循上級法規,并建立完善的紅線制約體系。在新時代背景下,當務之急是制定一套有針對性的土地利用規劃體系,以更好地解決長期規劃編制、實施和管理中出現的土地利用規劃重疊、審批周期長和時效性不強等問題。按照發展與保護體系構建要求,塑造一個具有較強競爭性和可持續發展特色的國土空間格局。然而,考慮到不同類型的村莊,除了遵守自然資源部門的相關法律法規外,還必須考慮不同的空間邊界范圍和主要功能的差異,因此,在制定合法的村莊規劃時,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區別對待,并符合相應法規。同時,在將規劃措施應用于農村時,還需要以農村所處的生態空間為依據,對規劃進一步進行細化和改進,以確保在空間層面上的有效傳導和普遍使用,這就需要充分考慮農村地區的自然特點、人口分布、產業結構等因素,制定更具針對性的規劃措施,更好地推動農村地區的發展[4]。此外,還應該在制定有針對性的土地利用規劃體系時,充分考慮到不同種類村莊的差異性,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和可行性,促進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這需要政府部門、專業機構以及當地居民共同合作,形成協同推進的機制,以確保規劃的有效實施,并最終搭建一個更加和諧、繁榮的農村社區。
3.2? ?構建多元規劃主體參與的共融系統
“目之所及,心之所及”是許多村莊設計的共性。然而,在村莊設計中,由于“三農”問題的重視不足,使其更多地側重于從“政”“地”“產”等方面進行規劃。農村發展的關鍵在于根據農村的主題進行劃分,確立有價值的規劃和指引[5]。一是基于農村多元主體的價值追求,可以將規劃劃分為以下幾類:引導型規劃(包括自發型和開發型)、基于價值主張的規劃和法成型規劃(包括綜合型和專項型)、基于治理策略的規劃。通過結合多種主體的方法,產生各種類型的規劃,以充分利用各自的優勢。因此,農村發展的關鍵,在于在設計中重視“三農”問題,按照農村的主題進行劃分,并以多元主體的價值追求為基礎,確立適宜的規劃和指引。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農村的發展需求,促進農村的可持續發展。二是基于紅線管制,可以構建“研究-規劃-評估”的管理戰略性計劃;而基于發展價值,可以構建“研判-策劃共建”的價值主張性計劃。這兩種類型的農村計劃的執行方式,充分重視多元化的行為,并利用多義、多角度的方式,尋求各方對規劃的一致意見。戰略性規劃注重綜合協同,而價值性管理計劃側重于創新。這種多元化的規劃方式可以為法定規劃進行早期探索,有助于實現多種主體的價值融合,針對不同類型的國土空間管控、社會治理管控和經濟價值管控,從而構建一個共治型的規劃共融系統。通過建構互為補充的規劃體系,可以幫助農村地區在不同的地域條件、市場發展情況以及政策行政管理方面做出相應的調整。這就讓農村地區的行政具備了組織的技能,同時,也提升了他們的自身能力的可操作性。
3.3? ?重點協調產業發展的相應規劃
現有規劃中,通過調研和結合實際鄉村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實現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村莊規劃之間的協調、增減平衡,并與產業發展相應規劃進行協調。同時,實施政策設計、確定剛性邊界和適當賦權,以達到治理計劃和管控措施的目標。未來的主要工作重點將放在產業發展的相應規劃上。一是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成果,集成應用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物聯網技術、音視頻技術、3S技術、無線通信技術等,旨在實現農業智能管理,例如,可視化遠程診斷、遠程控制以及災變預警等功能。在物聯網技術的支持下,農業信息服務將變得更加精準高效,像涵蓋環境的精準檢測、水費一體化、全程可溯源、工廠化育苗、決策管理、遠程控制、家畜養殖和智慧種養等方面。應用這些智能化管理措施,可以讓農業生產更加高效、可持續發展,并且為農民提供更多便利,實現經濟收益最大化。二是冷鏈物流作為一種互聯網管理模式的運輸體系,通過構建運輸信息網絡平臺,為各行業提供快速、準確、高品質的服務,其應用范圍不僅限于水果、蔬菜、肉類等易腐食品的儲存和運輸,還廣泛涵蓋農產品加工領域,如糧食、主食、肉、蛋類制品、優質煙草制品、飲品等。在發展生態農產品加工行業方面,首要任務是深入挖掘生態農產品種植的獨特優勢。結合有機種植、綠色生產等理念,確保農產品的原材料質量以及來源的可追溯性。同時,加強農產品衍生品品牌建設,通過精心設計包裝、注重品牌故事傳遞,提升農產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通過將生態農產品的健康、環保等特點傳遞給消費者,打造更加深受信賴的品牌形象。此外,還應充分發揮生態農產品的特點,不斷擴大衍生品的品種。例如,將有機農產品制成加工食品、保健品、精油等,拓展產品線,為整個農產品產業鏈帶來更多的增值機會。借助冷鏈物流技術,確保這些衍生品在運輸過程中保持新鮮、安全,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產品的需求。三是秉持鄉村文化和田園生活為主線的理念,推動鄉村旅游主題業態的多元發展成為現代旅游業的一項重要戰略。在這一背景下,可以開展多樣化的業態,如文化客棧、精品民宿、特產商店、精品文博館、民俗舞臺、流動文化花車、非遺工坊、美食店鋪、茶吧、鄉村圖書館等。這些業態的多元性將有助于實現以“康養”為核心的鄉村旅游理念。通過構建多樣化的鄉村體驗形式,游客可以在鄉村中進行觀(鄉展)、看(鄉劇)、聽(鄉事)、品(鄉餐)、住(民俗)、學(課堂)六個方面的體驗,從而在愉悅的旅程中領略鄉村的文化內涵。同時,還可以創辦研學旅游、群眾愛國教育、黨性教育研習等精神層面的旅程,為游客提供更豐富的體驗。這種全方位的旅游體驗將使游客更加親近自然、了解鄉村文化、深刻感受到田園生活的美好。隨著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鄭州政府和當地企業應當加強規劃和管理,保護鄉村的自然環境和文化遺產,防止因過度商業化而導致的環境破壞。同時,通過培訓等提升服務質量,為游客提供優質的旅游體驗,提升鄉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4? ?結論與討論
在鄉村振興的大環境下,我們需要制定一項全面部署,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這一戰略安排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框架下堅持以國家整體發展為導向,將關乎國家和人民利益的“三農問題”視為基本導向,致力于推進我國農業和農村的發展。
為了實現實用性的鄉村規劃,我們必須確保鄉村發展的實際效果,提升農民的生活質量。為此,我們需要對鄉村土地空間用途和建設進行管制規劃,明確何時可以開展建設,何時不可進行,以確保規劃的實施成為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鄉村建設項目規劃許可的基礎。在實用性的村落規劃中,我們也應該積極為村落做出貢獻,彌補發展過程中的不足。在確保生態保護和文化延續的前提下,我們要推動村落的工業發展,改善村民的生活條件,全面促進村落在空間層面、社會層面以及產業經濟層面和諧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下的實用性鄉村規劃應以國家整體發展為導向,以解決“三農”問題為基本導向,確保農村高效發展。在規劃中要嚴格控制土地空間用途和建設,使規劃成為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鄉村建設項目規劃許可的依據。同時,要充分考慮村落的特點,彌補不足,推動工業發展,改善村民生活,實現鄉村的全面和諧發展。
作者簡介:劉勝勝(1992-),男,漢族,河南商丘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建筑與土木工程及科技創新。
閆會超(1993-),男,漢族,河南濮陽人, 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防災減災與結構加固 。
徐鵬飛(1991-),男,漢族, 河南沈丘人, 本科, 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施工管理。
參考文獻:
[1]韓城市自然資源局.“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簡明解讀[EB/OL].(2022-07-14)[2022-07-14].http://zrzyj.hancheng.gov.cn:9003/
index.php?c=show&id=3489.
[2]季正嶸,李京生.論多規合一村莊規劃的實用性與有效性[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49(03):332-338.
[3]李保華.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的困境與對策芻議[J].規劃師,2020,36(08):83-86.
[4]楊巧玲.基于鄉村振興目標的村鎮規劃研究以浙江省諸暨市為例[D].舟山:浙江海洋大學,2019.
[5]耿秀婷.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農村地區園林景觀規劃建設路徑[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22,39(03):9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