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淑娟
創意戲劇融合了語言、藝術、社會、音樂、律動等一系列活動,通過幼兒可視化動作和口語性表演來反映生活。教師應以兒童發展為本位,把握創意戲劇教育的本質特征與內在價值,充分調動幼兒的創造性,引導幼兒探討、想象和創編,通過對劇本的臺詞創作、角色渲染、分工合作等形式來推進創意戲劇游戲的開展。“觀書第”是創意戲劇“少年朱熹”中的故事之一。本劇情講述了小朱熹學習時,因受不住小伙伴邀請游戲,沒有完成先生的學習任務,受到爹爹的教誨后,知錯能改的故事。
創意戲劇是在倡導回歸兒童本位的背景下,以主體性為主的兒童戲劇經驗建構產生的多領域、多層次的藝術綜合游戲活動。開展創意活動有利于幼兒的學習和發展,能發揮幼兒創作表演的能動性和創造性。
筆者所在的大班在開展與朱熹有關的創意戲劇主題“少年朱熹”系列活動之一的“觀書弟”時,對朱熹小時候發生的趣事自主進行了提煉、創作、改編,然后嘗試進行合作表演。幼兒在戲劇形式下切身地走進了朱熹,了解了朱熹。
【活動目標】
(1)回顧故事情節,嘗試運用表情、語言、動作,創造性地表現小朱熹、爹爹、先生、小伙伴角色特征。
(2)借助簡單的道具嘗試布置三個情境。
(3)和同伴有序合作進行戲劇表演。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幼兒已熟悉故事。
(2)物質準備:課件、服飾、場景道具等。
【活動過程】
第一部分:以朱熹《觀書有感》古詩導入,引發幼兒對少年朱熹故事的關注,激發活動興趣。
首先,理解古詩《觀書有感》的道理。“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引導幼兒不斷學習新事物,啟迪幼兒智慧。
其次,了解少年朱熹對學習的勤奮、好學。
第二部分:探討“觀書第”故事角色對話,嘗試配合運用肢體、表情進行表現。
(1)根據故事內容,嘗試創編小朱熹、爹爹、先生、小伙伴臺詞
借助課件回顧故事“觀書第”與角色,討論角色的臺詞,完成劇本制作。
“小朱熹在樟樹下,背誦的是什么古詩呢?”
“小朱熹與先生談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心情是怎樣的?”
“誰來了?爹爹會對小朱熹說什么呢?”
“古詩背誦完了,小朱熹和小伙伴們玩什么游戲?”
小結:“觀書第”有小朱熹、爹爹、先生、小伙伴這幾個角色,試著創編他們的對話臺詞吧。
(2)探索小朱熹在背誦古文,與先生、爹爹、小伙伴游戲三種不同情境下語言腔調等特點,嘗試加上肢體動作表現角色
引導幼兒交流背誦古文情境下小朱熹語音的腔調變化與肢體動作。如“小朱熹在背誦古文時,發現小伙伴們找他玩,會說些什么呢?語氣和動作是怎么表現的?小朱熹是怎么跑向小伙伴的?”
小結:小朱熹剛開始學習古詩時十分認真,后來看到小伙伴找他玩,背誦古詩速度也慢了,聲音也小了。后來走到先生面前小聲對先生說,想先去玩不學習了,就手舞足蹈地跑到小伙伴們中去了。
(3)討論小朱熹與爹爹談話中的說話語氣、動作變化
“你覺得爹爹與小朱熹這時候會說些什么呢?語氣和動作是怎樣的?”
小結:爹爹發現小朱熹學習不專心很生氣,表情是很嚴肅的。當知道小伙伴找他,他也想玩,于是變溫柔了,并告訴他學習要專心,把一件事做完才能做另一件事,要求他背誦完今天的古詩再與小伙伴開心地玩耍。
第三部分:出示表演道具及材料,引導幼兒自主進行“觀書第”故事場景布置及角色分配,嘗試合作進行表現與創作。
(1)了解各種材料,嘗試自主布置故事中背誦古文,與先生、爹爹交談,小伙伴游戲三種情境
“小朋友知道了今天的戲劇劇本,現在我們要開始表演這個劇本了,大家也為演出準備了很多道具,請大家開動腦筋想一想,一起分組合作布置這三個場景。”
幼兒分組合作探討三種場景布置需要的材料、場地的安排等,筆者適當地對幼兒的場景布置分析點評。
(2)戲劇表演,教師引導幫助
筆者將本次表演分成演員組、道具組、旁白組,請幼兒自己先選擇喜歡的一組,進行演出前各組準備開始活動。
筆者參與戲劇表演進行旁白,引導幼兒進行表演。
“小演員想一想,怎樣才能讓演出更加精彩?在舞臺上表演時,應該注意什么?”
幼兒結合排演活動的經驗,進一步明確演出的要求。
第四部分:師幼共同點評分析本次表演。
“讓我們通過視頻來看看剛才的表演吧!”
“小朱熹對自己今天的表演滿意嗎?你有什么收獲呀?”
“同一組演員中你最喜歡誰的表演?為什么?”
“今天的道具組、旁白組的成員有發現什么問題?”
筆者引導幼兒分享感受,提出建議。
第五部分:活動延伸
(1)擴充經驗
“小朱熹小時候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回家后我們繼續和爸爸媽媽一起去了解少年朱熹的故事吧!”
(2)區域活動延伸
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可以進行“觀書弟”的連環畫制作、歡樂劇場游戲、角色道具設計等。
1.以問題為導向創作臺詞
通常情況下,開展創意戲劇主題的劇本都以幼兒感興趣的、具有豐富的角色和情節故事的劇本為載體。教師在組織活動時,要以劇情的問題為導向,在幫助幼兒熟悉了解戲劇主題的主要內容和發展情節的基礎上,積極引導并鼓勵幼兒圍繞劇本內容、情節發展展開討論、分析和想象[1]。在案例“觀書第”的第二部分中,幼兒探討小朱熹在背誦古文,與先生、爹爹交談,小伙伴游戲三種不同情境下的對話和語氣時,筆者組織幼兒分組討論,大膽創編表現三人在不同情境下的對話和語氣。當幼兒遇到“小朱熹在樟樹下背誦古文,背哪首詩呢?”的問題時,筆者以問題“你們已經學會了哪些朱熹的詩呢?”為導向,引導幼兒回顧學習過的朱熹的詩文。通過教師的引導,幼兒馬上回顧了朱子文化中的朱熹古詩,如《勸學詩》《春日》《觀書有感》等,這些古詩幼兒都非常熟悉。這樣的引導使小朱熹在樟樹下背誦幼兒熟悉的古詩的情節顯得更加生動有趣。一個問題的提出可連環設問,這有助于幼兒深入思考,使創編劇本對話內容更加充實、飽滿。接著,筆者繼續向幼兒創設問題:“小朱熹向先生背誦時,他們會怎么對話呢?小伙伴們找小朱熹玩時的對話又是怎樣的?爹爹批評小朱熹學習不專心又是怎么說的呢?”有了前面的經驗,幼兒就會展開小組討論,聯系平時的教學活動情境和自身的生活經驗,有創意地編出小朱熹、爹爹、小伙伴們等角色人物的對話。
在富有朱子文化的氛圍中,本案例的戲劇主題有別于其他的傳統文化主題活動。教師從“兒童本位論”出發,在幼兒對朱子文化認識的基礎上,以情景、故事、圖片引發幼兒進行思考,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讓幼兒大膽創編劇本臺詞,突出了創意戲劇促進幼兒的學習和發展的意義。
2.以經驗拓展渲染角色
戲劇的主題應貼近幼兒的生活,有趣鮮活,能與幼兒產生情感共鳴,同時符合幼兒發展的特點,這樣才能讓幼兒在創意戲劇表演游戲中獲得新的發展能力和知識經驗,從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在創意戲劇活動中,幼兒由于缺乏對各角色情緒、語氣、表情、動作的表現經驗,因此創新比較困難。朱子文化園的博物館、朱子文化苑、開山書院、南溪書院、朱子廣場以及景觀工程等能夠讓幼兒獲得對朱熹的初淺了解,對創意戲劇主題“少年朱熹”積累一定的經驗。
在案例“觀書第”的第二部分中,幼兒探討小朱熹背誦古文,小朱熹與先生、爹爹對話,小朱熹與小伙伴游戲三個情境的語言語氣、動作表現時,呈現的表演動作單一拘謹,語氣平淡。于是教師與幼兒通過回顧已經表演過的戲劇“半畝方塘”的視頻資料,引導幼兒觀察以前表演的先生在學堂里教書學習的情景,進而感受并想象小朱熹背誦古詩時,挺直腰板站立在樟樹下,雙手后腰相扣,輕晃著腦袋有節奏地背誦“觀書有感”的神態和情景。爹爹批評小朱熹時,小朱熹會低著頭不好意思地聽著爹爹的教誨;爹爹邊用手撫摸小朱熹的頭,邊用低沉、緩慢的語速給小朱熹講道理。
其次,對戲劇創編的可視化動作和劇本的表演語言,若是教師采用機械統一模板向幼兒進行示范,讓幼兒照搬表演,會導致戲劇動作創編缺乏創新性,失去創意戲劇的教育意義。本案例創意戲劇是在尊重幼兒興趣的前提下,以幼兒經驗為基礎,通過寬松的學習氛圍和開放式的提問方式引導幼兒展開豐富想象,創編角色動作,感受并將小朱熹、爹爹、先生、小伙伴角色特征演繹出來。
3.以分工合作搭建平臺
大班幼兒對場景搭建有一定的經驗,能夠充分利用身邊的各種材料進行舞臺布置,也有了一定的表演經驗,知道不同的角色需要的道具也是不同的。小朱熹、先生、爹爹、小伙伴的服飾怎樣設計?又如何區別?這些設計要讓幼兒自己決定,讓他們根據對劇本“少年朱熹”的理解,探討決定自己要做什么道具。在戲劇的前期準備中,幼兒已經在集中活動、區域活動、親子活動中自主參與,分工合作制作了“少年朱熹”創意戲劇活動中需要的場景輔具、頭飾、服裝等道具。
在案例“觀書第”的第三部分中,有小朱熹背誦古文,小朱熹與先生、爹爹談話,小朱熹與小伙伴游戲三個不同場景,道具組幼兒協商合作分成三組,每一組各負責一個場景,各組協商合理安排表演道具及材料。例如,小朱熹在背誦古文的場景,幼兒選擇用KT 板自制一棵大樹,大樹上的葉子由幼兒在美工區中利用自制的樹葉粘貼上,一棵逼真立體的大樟樹就形成了。然后,幼兒在大樹下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在桌子上擺放一疊書。在小米熹與小伙伴游戲的場景中,幼兒在“草地”前擺放“少年朱熹”百草園種植的各種中草藥,邊上擺放一棵大樹。對于古人的頭飾,幼兒先將白手絹進行植物蠟染,形成染布后在里面放一個乒乓球,系成后當成發髻;利用貼紙、腰布條將家長的白襯衫加以改造變成長衫等。
在創意戲劇活動中,幼兒對劇本內容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并將活動經驗遷移到戲劇表演游戲中,推動創意戲劇游戲與合作的發展,充分發揮幼兒的創造力、想象力和合作能力。
1.以幼兒經驗建構主題網絡
幼兒參與活動都是以自己感興趣為出發點,戲劇活動也是如此。創意戲劇主題應基于本班幼兒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水平,選擇幼兒感興趣的、富有教育意義的,能使幼兒得以健康快樂成長的作品。創意戲劇活動在實施過程中,通過劇本情節創編、劇情場景設計、角色肢體動作、角色對話表現、戲劇活動道具等形式來逐步推進創意戲劇活動的進程。教師應以戲劇的關鍵經驗(劇情、角色、動作、道具等)建構適合本班幼兒的戲劇主題網絡,遵循創意戲劇游戲的核心經驗與元素,如戲劇的主題、劇情、對話、人物等,結合五大領域教學活動和區域活動,制訂切實可行的活動目標、指導策略等,及時將幼兒的想法、意見、問題與思考進行系統整理。在遵循創意戲劇游戲開展的進程中有序支持幼兒參與創意戲劇游戲,從而有效地發揮幼兒創意戲劇游戲中的主體性,完善幼兒的劇本創作,實現創意戲劇的核心理念,創作出幼兒喜愛的、獨創的、精彩的創意戲劇游戲。
創意戲劇主題的網絡建構,圍繞劇本關鍵經驗“感受與欣賞”“表現與創造”主題活動總目標的制訂展開,在實施過程中及時根據活動的需要和幼兒的實際能力水平分析研討主題網絡活動課程,進而逐步增加戲劇表現與創造的內容,不斷完善系列活動。主題網絡圖的建構方式能夠支持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發現和嘗試解決問題,促進兒童戲劇經驗與戲劇元素的相互融合[2]。
2.以幼兒需求創設多元活動
創意戲劇游戲活動具有表演性和游戲性,同時又具有幼兒參與戲劇活動創編的能動性、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特點。教師在指導活動時不要讓幼兒機械地重復模仿教師的固定編排模式,而忽視創意戲劇活動本身對幼兒創造力培養的獨特價值。戲劇活動是融合幼兒園五大領域活動的一種多元游戲活動。因此,幼兒園的創意戲劇應以幼兒的需求為中心,將主題戲劇活動建構網絡圖以多元融合的方式有計劃地融入區域活動、一日教學活動、環境創設、親子活動等。教師按構建的主題網絡圖有序組織開展,并根據幼兒實際的游戲情況適時地進行調整,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幼兒自身個性化成長的需要。
創意戲劇游戲活動以層次性、階段性的活動目標融入區域活動中,如美工區、閱讀區、科學區、表演區,通過分層次地有序投放階段性區域活動材料,保持幼兒對戲劇活動的積極性。對于家園共育的親子活動,教師要積極組織家長參與幼兒的創意戲劇活動,如對劇本的劇情、對話、動作的創編,創意戲劇表演中道具的制作,幼兒劇本人物角色的競選等。“會說話的環境”創設能夠更好地貼近幼兒戲劇活動的實際需要,為幼兒提供更多的創造和互動空間,讓幼兒更好地走進創意戲劇活動。
形式多樣的親子創意戲劇活動,能夠進一步讓家長對幼兒園開展的創意戲劇有所了解,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形成有效的家園教育合力,推動家長參與創意戲劇課程建設。
3.以兒童主體營造換位評價
教師應創設一個能使幼兒感受到接納、關愛和支持的良好環境。在創意戲劇活動中,幼兒的評價更多以同伴之間所描述的場景和對話進而自發思考和表達[3]。教師則需以幼兒為主體,創設一個寬松、自由的氛圍,通過班級的電子設備,回放幼兒活動時的照片、錄像等,讓幼兒通過觀察自己活動中的影像資料相互交流,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教師在組織幼兒開展評價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幼兒的活動情況與創意戲劇的主題總目標的設置是否合理,是否適合階段目標,是否符合幼兒現有的發展水平,創編的主題、劇情、對話、人物等是否具有創新性,道具制作是否方便幼兒游戲。
在案例“觀書第”戲劇表演結束后,教師請幼兒回看表演過程,讓小演員討論:“小朱熹對自己今天的表演滿意嗎?你有什么收獲呀?同一組演員中你喜歡誰的表演?為什么?今天的道具組、配音組的成員有發現什么問題?小朱熹在接受爹爹的教誨時,配音組的聲音要控制在多大?需要大家在下一次表演中如何改進?……”教師啟發幼兒從多角度發現戲劇游戲中的優秀和不足之處。與以往傳統的簡單的評價方式相比,這種評價方式能讓幼兒直接看到表演中存在的具體問題,進而在下一次表演中明確不足,加以改進。
創意戲劇游戲活動從“兒童本位論”出發,通過換位評價的教學方式促進創意戲劇主題網格建構的實施推進。教師應站在幼兒的立場不斷探索和反思,在整個創意戲劇游戲活動開展的過程中適時調整,有效保證活動的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