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濤,陸昕昕
(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清遠 511510)
隨著高職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特別是高職院校大力實施“雙高計劃”的時代背景下,只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構建更加科學和完善的專業成長體系,提升教師專業發展動力,培育教師教育情懷,才能為高職教育改革、創新、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從當前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整體情況來看,盡管絕大多數高職院校比較重視教師隊伍建設,也不斷優化和完善教師隊伍培養體系,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與過去相比有了較大進步和提升,但在教師中仍然存在專業發展動力不足的現象,尤其是缺乏職業責任感,教師的教育情懷較薄弱,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職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對此,高職院校應當將提升教師專業發展動力、培育教師教育情懷上升到戰略層面,從推動“教育強國”戰略深入實施的角度入手,加強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動力基本情況的調查研究,找出制約教師專業發展動力的影響因素,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努力在培養和提升教師專業發展動力方面實現更大突破,并在此基礎上實現教師教育情懷的培育。
專業思想是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動力的重要基礎。從當前高職院校教師專業思想的整體情況來看,絕大多數教師具備較強的專業思想,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以學生為中心教育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能夠積極參與高職院校專業建設與課程改革,特別是在構建創新性課程體系方面發揮了較好的作用。但同時要看到,高職院校教師仍然存在專業思想比較薄弱的現象,尤其是對高職教育的新理念、新理論和新思路缺乏深入研究,傳統的教學模式仍然占據主導地位,“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比較薄弱[1]。
高職院校教師只有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才能在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進而推動高職教育改革和創新,推動高職院校人才建設向縱深發展。高職院校普遍重視教師專業知識建設,在選聘教師時把專業知識作為重要指標,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知識基礎相對較好,普遍能夠勝任教育、教學、管理等崗位工作。但是,按照“雙高計劃”的標準和要求看,教師仍然存在沒有正確處理“知識輸入”與“知識輸出”關系的問題,教師還沒有成為合作者、研究者、學習者,專業知識的拓展性不強,自我實現“雙師型”的需求不強。
對高職院校教師來說,專業能力如何將直接關系到自身的專業發展動力。教師專業發展具有持續性、自主性、多樣性等特點,教師只有持續加強專業能力建設,才能更加有效地開展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同時也能夠得到內部與外部的認可,這對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具有很強的支撐作用。當前,高職院校普遍重視教師專業能力建設,在激勵教師自主學習、自我提升方面不斷加大力度,如引導教師參與各類學習、培訓、交流、座談等活動,以此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持續提升。但也要看到,高職院校教師專業能力建設方面仍然存在缺乏針對性和特色化的現象,特別是在調動和發揮教師潛質、促進教師個性化發展方面存在諸多不到位的問題,導致教師對提升自我專業能力缺乏動力。
良好的專業態度,對強化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動力具有很強的支撐作用。隨著高職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對教師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絕大多數教師學歷水平較高,也以此為基礎不斷拓展知識領域,重視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例如很多教師積極參與到高職院校教學改革中,“專家型教師”隊伍建設與過去相比有了較大進步。然而,高職院校教師也存在專業態度偏差的問題,如有教師沒有將專業發展貫穿于整個職業生涯,職業責任感不強,只是將工作當成謀生的手段,還沒有從“人才強國”的角度持續強化自身專業發展能力[2]。
深入分析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動力的影響因素,首先就是教師專業發展意識還比較薄弱,盡管絕大多數教師認為自己應當成為高職教育領域的“專業人員”,但在專業發展能力建設方面缺乏自主性,知識更新意識不強,缺乏“能力恐慌”和“本領恐慌”的危機意識,很多新手型教師不注重加強學習與研究,教師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交流與互動,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比較薄弱,專家型教師、研究型教師、創新型教師相對較少。有的教師缺乏終身學習意識,還沒有把終身學習作為專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如在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仍然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現代教育理論還沒有很好地融入教學工作中,無法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和水平。有的教師缺乏深厚的教育情懷,還沒有將教育教學工作當成自身的終身事業追求和價值體現。
從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動力的影響因素來看,除了教師專業發展意識薄弱之外,也包括一些高職院校不注重構建科學、完善、系統的教師培訓體系,特別是在開展教師培訓工作的過程中普遍都是按照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要求組織落實,只注重培養教師的專業能力,不注重強化教師專業發展動力,缺乏職業責任感、職業道德和教育情懷培育的有效方法,使得教師群體中出現“躺平”等不良現象,直接影響學校整體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有的高職院校不注重培養教師職業道德,教師的職業認同感不強,甚至在工作的過程中缺乏激情[3]。
通過對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動力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一些高職院校不注重構建科學、完善、系統、有效的教師專業成長機制,特別是對教師成長、成才、成功的關注度不高,人力資源理念還沒有融入教師隊伍建設中,如缺乏對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和引導,一些教師對未來缺少憧憬,甚至存在“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想法。有的高職院校不注重將強化教師專業發展動力與教育、教學、管理創新進行有效結合,在引導教師開展教學創新、教學反思方面不夠到位。高職院校教師專業成長機制落后,同樣會制約教師專業發展動力。
教師專業成長和發展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只有構建科學和完善的動力機制,才能使教師專業成長實現更大突破,而更為重要的則是高職院校需要大力推動教師專業人才建設。但一些高職院校在這方面缺乏深入研究,教師專業人才建設不足,專業引領體系相對薄弱,這必然會導致教師專業發展動力不足。高職院校在教師專業人才發展戰略以及相關的發展規劃方面存在定位、方向問題,在培養專家型教師、科研型教師、創新型教師方面還沒有形成比較完善的體制機制,教師職業發展前景不明朗。高職院校在教師專業人才建設方面缺乏科學化、前瞻性和戰略性,直接導致教師職業發展受限,進而出現職業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
教師只有在高職院校不斷提升,專業發展動力才會更強。當前,高職院校盡管重視教師隊伍建設,為教師專業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和良好的環境,但教師專業提升載體較少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沒有載體、沒有方向,同樣會導致教師專業發展動力不足。有的高職院校不注重加強和改進“專業共同體建設”,特別是很多教師還沒有將專業共同體作為提升自我、發展自我的重要平臺,教師之互助、溝通、對話仍然相對較少,“獨學而無友”的現象仍然較多。有的高職院校不注重推動“品牌專業群”建設,“產學研相結合”不夠到位,教師在打造創新課程、精準課程、核心課程方面的需求相對較少。有的高職院校課題研究體系不夠完善,教師整體參與度不高,課題研究還沒有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載體,很多教師“雙創”意識薄弱[4]。
高職院校要想持續提升教師專業發展動力,首先要在培養教師專業發展意識方面狠下功夫。對此,高職院校應當著眼于提升教師職業責任感,積極引導教師培育教育情懷,把“教書育人”作為一項事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為高職教育改革、創新、發展獻計出力。提升教師專業發展動力,首先要強調教師是潛力無窮、持續發展的個體,教師的專業發展要求教師成為學習者、研究者和合作者。高職院校需要將培養教師專業發展意識納入整體發展戰略,特別是要著眼于挖掘和發揮教師個體潛質,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教師專業發展激勵機制,積極引導廣大教師從“專業人員”向專業型教師、創新型教師、復合型教師轉變,對在教育、教學、管理改革創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和顯著成效的教師給予重獎,以此在高職院校形成良好的專業發展環境,使更多的教師參與高職院校改革創新發展。
健全和完善高職院校教師專業培訓體系,對強化教師專業發展動力、提升教師專業發展能力具有很強的保障性。對此,高職院校應當進一步優化和完善教師專業培訓體系,使廣大教師在高職院校持續得到提升,強化教師對高職院校的信任度和依賴感。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除了通過教育培訓不斷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管理能力之外,也要大力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和教育情懷培育,加強對先進教師的宣傳,通過專題座談、講座、媒體宣傳、教師節表彰等形式力求在全校范圍內推廣教師師德師風教育,樹立師德典型,并通過校報、校園網絡對每學年教師的獲獎予以宣傳,帶動鼓舞全校教師參與師德建設,通過加強師德建設,不斷強化教師的職業道德情操,提升教師職業責任感和幸福感,為強化教師職業發展動力提供強大的思想道德基礎[5]。
對強化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動力來說,只有構建更加完善的教師專業成長機制,才能使廣大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實現自身價值,進而不斷提升職業發展動力,全身心投入至教育、教學、管理各項工作當中,以自身的實際行動推動高職院校專業建設與課程改革。對此,高職院校需要把完善教師專業成長機制上升到戰略層面,納入高職院校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當中,不斷優化和完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為廣大教師制訂具有針對性的“訂制化”職業生涯規劃,根據教師的專業特長、個性特點以及職業發展方向,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和鍛煉,持續提升教師專業發展能力,使他們能夠在職業發展道路上堅定信心、增強信心。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教師考核機制,從促進教師成長成才的角度出發,做好教育引導,加強情懷培育,為教師工作提供良好環境。
高職院校要把強化教師專業發展動力納入人才建設體系,制定有針對性的人才發展戰略和人才發展規劃,打造專業能力強、研究能力強、創新能力強的教師人才隊伍。對此,高職院校要明確教師專業人才標準,即教師是專業人員、教師是發展中的人、教師是學習者以及教師是研究者。高職院校在加強教師專業人才建設的過程中,還要重視培養教師專業發展取向,主要包括生態取向、實踐—反思取向、理智取向,教師除了具備自身學科專業能力之外,在面對其他學科時,也需要加強學習和研究,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文化常識,能夠將學科教育與整體職業教育進行有機融合,如引導專業教師大力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并將其作為教師專業人才的重要標準之一。
教師要想具備較強的專業發展動力,至關重要的就是他們能夠在高職院校持續提升,能夠在崗位上實現自身的價值。對此,高職院校應當為教師專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積極引導廣大教師參與“雙高計劃”、專業建設、課程改革以及內部管理工作,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如引導廣大教師參與高職院校內部管理,對教師提出的意見建議給予重視,并融入內部管理制度、規范、流程[6]。大力推動“品牌專業群”和“教師專業共同體”建設,積極引導教師之間加強交流互動,推動學科融合與創新,促進教師綜合素質的提升。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課題研究體系,引導廣大教師參與課題研究,同時也可以針對高職院校面臨的突出問題組建專業團隊,教師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現自身價值,有助于增強專業發展動力。
高職院校要想大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入實施“雙高計劃”,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特別是要大力推動教師專業發展體系建設,優化和完善教師專業發展動力機制,使廣大教師形成具有中國現代化特色的教育情懷。
對此,高職院校要把培養和提升教師專業發展動力上升到戰略層面,著眼加快建設高質量職業教育體系,堅持問題導向和系統思維,從解決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動力的制約因素入手,采取更具有創新性的舉措,以培養教師職業責任感和教育情懷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重點在培養教師專業發展意識、完善教師專業培訓體系、完善教師專業成長機制、加強教師專業人才建設、打造教師專業提升載體方面加大力度,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師專業發展動力,為教師教育情懷培育打下堅實基礎,為高職院校改革、創新、發展提供強大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