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巍
(中國農業大學,北京 100083)
2019年3月18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1],這為新時代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提出了明確要求。目前,互聯網已經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非常重要的工具,但是,互聯網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思維,它顛覆了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深深地影響著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應該運用互聯網思維進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針對性是鑄魂工程的重要手段,是引領學生成長發展的有效方法,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2]教學內容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針對性的基礎,教學方法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針對性的關鍵,教學手段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針對性的保障。
目前,互聯網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已經普遍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但是,了解互聯網思維的教師并不多,少有教師運用互聯網思維統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互聯網思維是人們立足于互聯網的特征去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思維。它是互聯網發展和應用實踐在人們思想上的反映,這種反映經過沉積內化而成為人們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認識方式或思維結構。”[3]如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把互聯網看作是一種思維,自然會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都帶進去,重新思考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設計。互聯網思維涉及的內容非常多,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針對性方面,主要體現在用戶思維、平臺思維、迭代思維、批判性思維、極致思維等方面。
用戶思維是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互聯網思維,指的是要“以用戶為中心”,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主要采用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而運用用戶思維則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平臺是互聯網時代的驅動力,平臺思維就是開放、共享、共贏的思維,搭建適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開放平臺,可以使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共享最大化,從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針對性;迭代思維的本質是要及時根據用戶需求進行動態的產品調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也需要及時把握學生需求,在持續迭代中完善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互聯網的一個特點是它的開放性,各種思潮、觀點充斥網絡,導致大學生思想認識多元化、價值判斷復雜化、發展訴求多樣化,因此,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運用批判性思維改革教學方法;極致思維是指能抓住用戶的共鳴點的創意才是好創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只有抓住大學生的共鳴點,才能真正入腦、入心,起到立德樹人的作用。
綜上所述,運用互聯網思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針對性是必要的。一方面,互聯網思維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帶來了機遇。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人們的思維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互聯網思維也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它對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產生了沖擊,高校迫切需要運用互聯網思維統籌設計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存在的問題需要運用互聯網思維來解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存在著針對性不強,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地位缺失、獲得感較弱等問題,這些問題也呼喚互聯網思維的融入。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針對性的核心是提升教學內容的針對性。
互聯網思維中的用戶思維強調的是“以用戶為中心”,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以學生為中心”。“抓好關照學生這個關鍵點,必須深入分析大學生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方式,把握學生心理發展規律、接受機制和成長成才規律,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扎實推進思政課教學。”[4]以學生為中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選擇應遵循以下兩個原則。
第一,政治性原則。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是黨的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工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大學階段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黃金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教學內容及教學案例的選擇上,要突出思想政治性,注重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使大學生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增強大學生的政治認同。
第二,知識性原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承擔著向大學生系統傳授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的責任。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為無產階級斗爭指明了方向,它的基本原理具有科學性和強大的生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突出強調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增強學理性,并且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及大學生的興趣點,引導大學生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來分析國際和國內問題、解釋社會困惑、解決現實問題,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社會解釋功能,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迭代思維需要與時俱進,積極接受新事物、新方式,在持續迭代中不斷完善、發展。運用迭代思維如何有針對性地促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的更新呢?主要是從“微”和“快”兩方面入手。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小處著眼微創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包括強軍、外交、經濟、生態文明、法治、宣傳思想工作、網絡強國、青年工作、黨的建設和組織工作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要將這些思想與教材中具體的知識點結合起來,在講授各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時,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其中。同時,要了解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需求,從大學生需求入手,貼近大學生內心,在大學生參與和反饋中逐步改進教學內容。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需要快速迭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如果脫離現實就會喪失其理論的說服力。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不能年年更新,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使教學內容緊密結合社會現狀,緊密聯系新時代中國的實際及當代資本主義變化的實際。例如,在中國共產黨召開歷屆全會及重要的會議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及時將黨的會議精神補充到教學內容中,著重闡釋和宣傳黨和國家的重大理論、方針、政策,在教學上也要緊緊圍繞具有較強的時代特征、強烈的感染力的案例以保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緊跟形勢、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和改進。
總之,在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過程中,運用互聯網思維中的用戶思維和迭代思維能夠更有針對性地將邏輯結構嚴謹、學理性強的教材內容轉變為符合大學生實際的教學實踐,通過有針對性的講清、講透、講活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使其內化為大學生的思想、信念,使大學生口服、心服,真信、真懂、真用,從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
好的教學內容需要好的教學方法來呈現。講授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最常用、最主要的教學方法,但是,這種“灌輸式”的教學不適合新時代大學生的特點,因此,要遵循大學生的成長規律,運用互聯網思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的針對性。
第一,以極致思維提升教學方法的針對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遵循極致思維,精心設計每門課、每節課。教師在“備”好教材的同時,更要“備”好學生,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精心選擇與教學內容相符合的教學方法。如采用案例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問題式教學法、研究型教學法、專題式教學法等來滿足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期待,讓大學生感到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是枯燥的,而是貼近大學生生活、貼近大學生專業實際的,從而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
第二,以用戶思維提升教學方法的針對性。運用用戶思維,就是要根據大學生的特點選擇教學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選擇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來組織教學,如課堂討論、案例教學、社會實踐、辯論賽、微視頻等,使大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在其中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給予適當的點評及總結。這樣有利于使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更加生動,使教學過程更具滲透性和感染力。
第三,以批判性思維提升教學方法的針對性。全媒體時代給大學生帶來了學習的便利,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但是,同時也帶來了多元文化沖擊、多種價值觀念混合、多種社會思潮的交織。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長期采用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使大學生養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習慣,缺乏獨立思考,沒有質疑,更沒有批判。“馬克思批判性思維不僅是作為內在理論特性,即思維層面的提升,更是其批判性深層次的內在特質。”[5]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批判性思維教學方法。
“問題導向”式教學指向明確,能夠保障高校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完成思想政治理論課立德樹人的使命[6]。批判性思維教學方法強調問題意識,可以采用“蘇格拉底教學法”針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設計一系列“問題鏈”,反復運用啟發誘導的方式,加深大學生對問題的理解。運用批判性思維教學方法不斷培養大學生的質疑精神,在面對網絡上的信息或觀點時,教育大學生不要輕信、盲從、人云亦云,應通過合理的質疑不斷提出問題,獨立思考,給出合理的理由或是反例,這樣才去接受某一觀點或是批判某一觀點,克服思維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將大學生培養成為具有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真正思考者。通過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重視批判性思維,大學生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思維與方法分辨現實問題的是與非、善與惡、美與丑,科學辨別、自覺抵制腐朽及錯誤思潮的侵蝕;同時,大學生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思維與方法堅定理想信念,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總之,運用互聯網思維中的極致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夠在充分考慮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和接受習慣的前提下,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教學手段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
第一,以平臺思維提升教學手段的針對性。“互聯網時代,對于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也需要審時度勢”“將兼具即時性和智能性的互聯網的平等、開放、互動、共享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6-7]。
運用平臺思維搭建數字馬院平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聘請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優秀教師錄制本科生階段、碩士研究生階段和博士研究生階段各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視頻;構建可視化案例庫,包括理科案例庫、工科案例庫、農林類案例庫、醫學類案例庫、文科案例庫等,供不同類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使用;選擇適合教學的經典文獻、最新時事動態、典型人物事跡、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等參考資料。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借助數字馬院平臺,延展課堂教學空間,充實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這一平臺還應該是一個網絡互動平臺,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由單向的“灌輸”轉變為雙向的互動,增進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感情,增強大學生的獲得感。平臺中還要有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注重過程性評價。數字馬院平臺可以使教師與大學生之間的共享最大化,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
第二,以迭代思維提升教學手段的針對性。迭代思維追求的是新和快,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充分利用數字馬院平臺、博客、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開展網絡輿論引導和宣傳,與大學生進行網上實時互動,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
綜上所述,互聯網思維必將深深影響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通過運用用戶思維和迭代思維可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的針對性,極致思維、用戶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可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的針對性,平臺思維和迭代思維可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手段的針對性,進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