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曦 盧曉海 向南坡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 心血管疾病已經成為位居首位的死亡原因, 尤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危重急癥[1]。而直接經皮冠脈介入術(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是AMI 的首選再灌注方法[2], 能顯著提高存活率, 但在手術過程中脫落的血栓碎片可能阻塞微血管,造成心肌血運重建不良[3]。據統計, 至多可達50%心外膜血流恢復的AMI 患者心肌細胞灌注仍然受損[4],可能是由于微血管痙攣或栓塞、細胞水腫和細胞損傷,而患者在手術期間平均可能發生25 次栓塞事件[5]。研究表明, 與靜脈溶栓相比, 冠脈注射溶栓藥時局部藥物濃度是全身給藥的10 倍, 有利于促進血栓的溶解。本院自2021 年6 月開始于PPCI 術中應用注射用重組人尿激酶原, 作者詳細統計了北京市昌平區醫院2020 年6 月~2022 年6 月行PPCI 的193 例AMI 患者的各項信息, 旨在對比研究患者的臨床預后及住院時間等指標。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20 年6 月~2022 年6 月診斷為AMI 并行PPCI 的患者193 例作為研究對象, 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試驗組(99 例)和對照組(94 例)。試驗組中, 男52 例, 女47 例;平均年齡(63.6±12.5)歲。對照組中, 男48 例, 女46 例;平均年齡(64.8±15.9)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擬行PPCI, 簽署知情同意書, 能配合隨訪評價的AMI 患者。排除標準:因存在交流、認知障礙等客觀無法配合的患者;合并重癥感染、惡性腫瘤等患者;對本研究內藥物過敏的患者;妊娠或1 年內有生育意向患者;擬定再血管化治療方案為非PPCI 的患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入組后立即給予標準化抗血小板治療(阿司匹林300 mg、替格瑞洛180 mg 嚼服), 術中予普通肝素以70~100 U/kg 抗凝。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PPCI 治療。試驗組患者在PPCI 術中冠脈注射重組人尿激酶原治療, 由經驗豐富術者依據手術進程額外經抽吸導管或刺破的球囊冠脈注射注射用重組人尿激酶原10 mg, 余依據常規PPCI 流程進行。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肌鈣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 cTnI)峰值:在術后72 h 抽取患者的靜脈血測定其cTnI 峰值;②左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 LVEF):患者術后24 h、1 個月均由本院經驗豐富的超聲科專科醫師行心臟彩超檢查并記錄LVEF;③出血事件:根據TIMI 血流分級標準[6]分為大出血、輕度出血、局部血腫和輸血;④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s):包括再發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惡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死亡等;⑤住院天數。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cTnI 峰值比較 試驗組患者cTnI 峰值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cTnI 峰值比較( ±s, ng/ml)

表1 兩組cTnI 峰值比較( ±s, ng/ml)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例數cTnI 峰值試驗組9914.91±8.11a對照組94 18.49±13.04 t-2.303 P 0.022
2.2 兩組LVEF 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24 h LVEF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術后1 個月LVEF 水平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LVEF 水平比較( x-±s, %)
2.3 兩組 MACEs 及出血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MACEs 及出血事件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 MACEs 及出血事件發生情況比較[n, n(%)]
2.4 兩組住院天數比較 試驗組住院天數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住院天數比較( ±s, d)

表4 兩組住院天數比較( ±s, d)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例數住院天數試驗組99 7.30±3.44a對照組948.72±4.46 t-2.484 P 0.014
目前, 對于AMI 患者, PPCI 是血運重建、限制梗死范圍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7]。但在臨床工作中發現, 雖然造影顯示冠脈血管已開通, 但仍有10%~50%患者心肌灌注不良或無灌注[8], 因此, 如何有效改善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灌注是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近年來研究發現, 冠脈注射小劑量注射用重組人尿激酶原具有防止心肌梗死面積擴大、改善心肌再灌注、改善預后等作用[9,10]。
本研究表明, 試驗組患者cTnI 峰值(14.91±8.11)ng/ml 低于對照組的(18.49±13.04)ng/m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血清cTnI 可以初步評估患者心肌梗死面積, 由此說明冠脈內應用重組人尿激酶原可改善微循環, 進一步降低心肌細胞梗死面積[11]。同時本研究中, 兩組患者術后24 h LVEF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術后1 個月LVEF(54.43±5.31)% 高于對照組的(52.33±6.66)%,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 MACEs及出血事件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住院天數(7.30±3.44)d 短于對照組的(8.72±4.46)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合說明注射用重組人尿激酶原可改善AMI 患者近期心功能, 不增加 MACEs 及出血事件, 減少住院時間。但因本研究隨訪時間較短, 其遠期療效及安全性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證實。同時在隨訪過程中似乎觀察到試驗組MACEs較對照組略有減少, 但無差異, 可能與樣本量或隨訪時間偏少有關, 今后還需進一步增大樣本量、延長隨訪時間以更好的評估注射用重組人尿激酶原的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 PPCI 中冠脈注射重組人尿激酶原能有效改善AMI 患者的心肌再灌注和近期心功能, 縮短住院時間, 同時具有較高的臨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