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振嘉

近日,一則題為《身邊真的有人在重啟人生》的帖子火了。有這樣一群人,上了大學后發現對自己讀的專業不滿意,他們有的渾渾噩噩地度過了四年,也有人選擇從大學退學,為自己的夢想重新高考。
與其說他們對專業不滿意,不如說他們對自己的現狀不滿意,“重新高考”,成為了他們做出改變的重要途徑。對于這種做法,有人說只是在逃避困難,也有人欽佩他們跳出舒適圈,重啟人生的勇氣。
我們與正處于迷惘或曾經處于迷惘的三位年輕人聊了聊,以下是他們的口述。
贊德,22歲,大一男生
對專業無感,為夢想再戰一年
2023年,我22歲,又進入高校讀大一了,讀的是我想讀的建筑學。
我上一次讀大一是2019年,當時高考分數出來后,填報志愿時,我發現有一所985大學改制,降分錄取,我就“最大化地利用分數”,進了一所本來難以進入的學校。當時那所學校只招收數學、物理、生物等自然科學學科,我就選了自認為還算喜歡的生物科學專業。
但真的進了大學后,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了解,我發現我只能算是愿意接受這個專業,并沒有強烈的興趣,更談不上熱愛。那種狀態,跟高中時沒什么差別。
而不同的是,高中的學習只對考上大學有影響,大學的學習卻會影響到一輩子的工作。運氣好的話,單憑進取心和自制力,也許也能有所建樹,甚至以此為事業。但如果在此之前,你遇到了無法掙脫的困境,卻沒有支撐性的力量托住,那就會像我一樣陷入焦慮。
2020年初,因為新冠疫情,我們的整個大一下學期,都是居家學習。從那時起,我的心理問題變得嚴重,加上與學校老師溝通不順暢,我漸漸對周圍環境失去信心,也失去了在大學里的歸屬感,各種因素疊加下,我無法處理自己的情緒,幾次在學校焦慮發作。
2021年9月,我申請退學。幸運的是,我的家人因為了解我兩年來的心路歷程,盡管家庭經濟條件并不寬裕,但仍然十分支持我的選擇。但哪怕我退學的動機如此強烈,真正作出選擇時,還是極其痛苦。我記得,在辦完學校手續的那天,我懷著沉重的心情走了三萬多步,到處簽字,結束之后只覺得很累。
之所以選擇退學而非留級轉專業,是覺得那一年學校開設的專業都不是特別適合我,同時也想跟舊環境一刀兩斷。我也考慮過轉學,但大學轉學步驟和手續都十分麻煩,充滿不確定性。我也沒有直接就業或創業,因為不想放棄學歷,重走學術道路看起來更穩妥。這樣一來,就只剩下重新高考一條路了。
從大學退學后,我回到老家一所公立學校復讀。上了兩年的大學后,我變得松散了許多,很難再適應高中階段的學習強度,而且我又有些遺留的心理問題,確實不如應屆生努力,我不想做那么多卷子,上課也不會偷偷摸摸地做難題、壓軸題一類了,感覺就是少了那種“全力以赴”的勁。
不過總的而言,兩年的大學生活,讓我認清了自己的目標,因此我有很強的自驅力,準備盡力一搏。也有朋友問我,和小幾歲的同學能否處得來,有沒有感受到所謂的“Peer Pressure”。雖然我的經歷和復讀班的同學有不小的區別,但是我們的興趣愛好、日常生活還是有很多相似之處,甚至還交到了天天上廁所也要一起的朋友,其中有些,到現在還經常約在周末一起打游戲。
現在再看我當時的退學選擇,我會覺得非常明智。雖然第二次高考沒有發揮好,總分比上次低了二十分,省排名幾乎是上次的兩倍了,只是壓線上了現在的大學,但是誤打誤撞地被調劑到了我相當喜愛的建筑學。
事實上,要不是這次考差了,我是絕對不會選建筑學這個專業的,因為當時我并不知道自己會這么喜歡建筑學。我沒有什么專業偏好,甚至對于未來也沒有明確的打算,只是一心想從之前那個環境中脫離出來,走上另一條道路。
在我看來,找到自己喜歡的專業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上網搜一下課程表,看看專業相關書籍并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因為你很難知道這個專業具體要學些什么。兩次填報志愿時,我也觀察過身邊的同學,大多數人都只對某個專業有著淺顯的了解,然后結合到學校的好壞和網絡上的風評口碑來填報志愿。結果后來入學后,很多人大呼上當。像是建筑學,我身邊有很多同學以為要學物理學相關的知識,結果進來之后發現,天天都在畫畫、畫工圖。
專業選擇這種事,本身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有人看重興趣,有人看重就業。但是我還是覺得興趣更重要,積極主動地在學習中探索和用意志力強撐著走一步算一步,真的是天壤之別。
之前學生物科學時,感覺所有的課程作業都是負擔,每一次上課都是需要忍受的苦役,那些知識也要絞盡腦汁地去記憶才能夠掌握,以至于讓我產生了一種錯覺——這才是學習的常態。但是我現在學自己喜歡的學科,對待每一次作業,我都是把它看成傾注了個人感情的“作品”,這些課程是我靈感和表達方式的來源,上課看書做作業等攝取知識的過程也變成了像是刷視頻、打游戲一樣有趣的事。可能有些時候也會焦慮,但是我能夠找到合適的應對之道,而不是用自毀的方式去抗拒它。
現在,我又過上了普通大學生的生活,學著自己熱愛的學科,這讓我相信,我和別人并無區別,之前只是恰巧沒有遇到容身之所。
姚,29歲,央美準畢業生
畫畫是我的夢想,既然熱愛,為何不試
我父親是美術行業的從業者,我也從小就愛畫畫,夢想長大后當畫家,覺得這份職業簡單而純粹。上大學以前,學習之余只要有點空,我就會去畫點自己喜歡的東西。
我沒有接觸過系統的培訓,經常是課上課下在草稿紙、卷子、練習本甚至是桌子上畫兩筆,涂涂鴉,每天都畫,幾乎沒有間斷過。
高中時我其實想過去參加藝考,但父親否決了這個想法,他認為我在這一行未來發展不會太好。我花了很多時間和父親討論,但畢竟少不經事,最后還是聽從了父親的安排,讀了一個普通的文科專業。
2015年,我大學畢業,進入一家事業單位工作,拿到了大家口中的“鐵飯碗”。剛工作時,我還懵懵懂懂,覺得未來大有可為。但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我漸漸覺得人生一眼就能望到頭了。當時單位領導知道我美術方面的才能后,也會布置一些相關的任務給我,比如做做海報、修修圖,屬于入門的設計工作。做雖做了,但我還是感覺才華難以施展。也就是那時候,我開始重新思考,是不是應該趁年輕去做自己所熱愛的事——畫畫。
又渾渾噩噩過了兩年,我終于下定決心辭職。2018年,我聯系了北京順義的一家畫室,準備去先系統學一下。去之前,我感到挺迷茫和膽怯的,因為其他去上課的人都比自己小很多。當時畫室里有一個高二的女生,帶著她妹妹一起過來學畫。她妹只有初二,比我小了快一輪,就叫我“姚叔”,結果這個稱呼后來還傳開了,到我重新考上大學,又回到畫室代課,大家還是這么叫我。
漸漸地,我習慣了這個稱呼。在畫室里,大家更多還是看畫技,那些畫技不太好的學生,更容易自卑,作為“姚叔”,我還經常鼓勵大家一起加油奮進,不要自暴自棄。2018年夏末,集訓了一個多月后,有一天班上一個同學在樓梯上叫住我,說:“你是我們的精神領袖?!碑敃r我聽到這句話特別感動,覺得受不起,畢竟我自己可能也無法取得一個很好的成績。
在畫室的日子很普通,每天就是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遇到弄不明白的,就一點點地去學習。入秋后,很多學生都跟著老師出去寫生了,但是我沒有去,一是當時我的圖像和素描都不是太好,跟著去寫生對我提升不大,二是開銷也不小。因此,我就留在畫室繼續練習。那時候我也有一股執念,就是相信自己能夠畫得比別人好。
除了專業課,我還要考文化課。但直到高考前最后三個月,我數學成績還稀爛,有一次考試只拿了36分。為了盡快提高,我在老家找了一家培訓基地,進步還挺快,但為了進一步提高,我又去北京找了一家機構培訓,結果只培訓了一個月,這家機構就暴雷了,我又趕緊回到老家補習。讓我感動的是,回老家后,大家還留著我原來那個位置。而且校長和老師也知道我的情況特殊,免費給我提供了一對一輔導。
幸運的是,經過一年的努力,我考上了央美。重讀大學,我比同學們都年長,總覺得自己責任更重,應該讓大家盡快熟絡起來。我也的確比第一次讀大學更加自信,成了班里的班長和同學們的“老大哥”。不過私下里,我其實孤獨感很強烈,更喜歡自己待著。
有時候回顧往昔,我覺得自己還挺敢愛敢恨的,敢于從不喜歡的環境里跳出來?,F在,我又一次快大學畢業了,也找到了一個美術工作室,可以繼續探索自己喜歡的美學風格。在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時,也會時不時碰到一些難題,但我不會因此感到頹唐沮喪,而是愿意通過努力摸索解決?,F在身邊還有很多新朋友,互相之間能交流幫助,這讓我更加堅定地相信,我的選擇是正確的。
Jyun,24歲,上海某企業員工
再次站在十字路口,我要選擇什么
我在大二大三的時候就想過退學,一是因為我選歷史專業就是為了上985高校,保險起見填的,雖然高中時歷史成績不錯,但入學后發現,歷史這種學科,如果不走學術道路,未來似乎一片灰暗。二是我在學校的狀態每天就是上課下課,感覺和高中沒什么區別,讓我覺得無趣。
那時我就跟家里人說,我想退學。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們說,你想退學的話,自己研究一下步驟和手續就行。我也的確到學校官網上搜索了相關的手續,但總下不定決心,就這么熬著拖著就畢業了。
但焦慮并沒有因為離開校園消失,相反,我變得更迷茫了。我能找到的工作,都和歷史專業毫不相關。
我大三時偶然拿到了一個數據標注崗的實習offer。畢業后也向一些企業投了簡歷,投遞的崗位包括內容審核、數據標注或者行政,最后還是選擇了數據標注。如今已經做了差不多一年了。我漸漸感覺,我工作后的生活,與高中和大學時相比,同樣沒什么區別,只是從一種內耗跳到了另一種內耗當中。
工作之后,我有了更多的時間去發掘自己的興趣,慢慢發現我對哲學、新傳或是理工科都有些心動。感覺和眼下的工作比起來,讀書更有意思。所以去年年底,我又想要回到學校再讀書。
實現這個目標有三條路可以走:一是出國,但當時疫情還很嚴重,我有點恐懼,怕自己不能適應,加上開銷方面的考慮,出國始終不是我的首選;二是考研,但現在考研給人帶來的精神壓力也不小,我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承受;“另辟蹊徑”的第三條路,就是重新高考,我想,即使是一個差一點的學校也沒關系,只要能擺脫之前專業給我帶來的限制就好。
現在回想, 2018年我大一那陣,其實還是會很認真地聽每一節課,有空時也去其他專業蹭點有意思的課,感覺對未來充滿了期待。但疫情后,學校封閉了起來,很多有意思的活動取消了,大學生活就變成了高中生活,每天除了上課下課,沒有別的事情可干。高中時,我起碼還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而那時候,我只感到一種頹唐。
我不想甩鍋給環境,但疫情的確打亂了我的節奏,封控在家那兩個月,我的作息基本上是紊亂的,每天醒來都不知道是幾點鐘,負面情緒又不知道跟誰說,一直攢著,累積到回學校后,我開始產生退學的念頭。那個時候我想過,大不了不讀了,甚至不活了。于是,我就到處走走看看,去其他城市旅游,心情確實有所好轉。
畢業前,我還去過一家媒體單位實習,但和那些早我一兩年入職的人一起工作,我感覺他們是只想保住這份飯碗,然后混到退休,死氣沉沉的。這讓我覺得,如果我當初選擇了理科,會不會好一點,但事實卻又是,跳進了文科這個坑,要想跳出來,好像難如登天。
回到現在,僅憑我的薪水,我很難在上海立足的,如果回到廣州,又只能和父母同居。不能獨立生活是我的收入造成的,但如果我真找到一份收入高的工作,可能又會犧牲掉很多的東西。我身邊在“大廠”工作的朋友,剛畢業工資就很高了,但一入職就是“997”的狀態,有時可能凌晨三四點鐘才能休息,他們也時常和我抱怨。而我很享受現在這種“每天下班后的時間都是我的”的感覺。
其實,我現在急需尋求一些新東西,來擺脫目前的困境。首先,我想培養對世界的好奇心。讀大學時,我每天想的是,“這門課怎么拿到一個還算過得去的分數”或者“我這周要解決多少個DDL”,已經被焦慮感和緊張感扼殺掉了好奇心。畢業之后,我的工作任務不算繁重,才有機會去探索一些我真正感興趣的領域。和工作相比,讀書也沒有那么苦了,說不定哪天我就能發現自己真正的愛好,并重返校園。
所以,我現在一邊在看大陸以外的學校的招生信息,一邊了解考研的信息。同時,重新參加高考對我的吸引力也一直都在,畢竟如果有機會重新感受一次完整的本科校園生活,會很令人激動吧?;蛟S我會試試讀工科,或者讀新聞傳播。我并不想做學術,想多花點時間在實踐上面,而理工科對我的吸引力在于“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有一種確定性在,我喜歡這種確定感,因為我生活中的不確定感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