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飛,王培霞,楊洋
(漯河市中醫院,河南 漯河 462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因腰椎間盤出現退變、纖維環破裂、髓核壓迫神經根等引起的綜合征,是較為常見的脊柱退行性疾病[1]。腰椎間盤突出癥多發于中、青年群體,20~50 歲人群出現此病概率更高。從臨床數據來看,約有90%的患者發病位置在L4~L5、L5~S1區域[2]。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多表現腰部疼痛,對日常活動影響較大,部分患病嚴重人群可能完全喪失勞動力或出現殘障[3]。因此,及時采取相應措施改善癥狀十分重要。中醫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經驗豐富,能夠在不破壞椎體結構的情況下,通過藥物以及物理干預實現對患者病癥及疼痛的改善。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腰痛”的一種類型,穴位埋線主要通過循經取穴方式,利用可吸收縫線實現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效果[4]。獨活續斷湯出自《外臺秘要》卷十七引《古今錄驗》,具有散濕止痛、溫肝活血之效[5]。本研究對比分析了獨活續斷湯聯合穴位埋線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漯河市中醫院2020年2月—2022年5月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20 例,依據隨機數字表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0 例。其中,觀察組男性31 例,女性29 例;年齡(44.68 ± 5.73)歲;病程(32.25 ± 8.64)個月。對照組男性34 例,女性26 例;年齡(45.17 ± 5.11)歲;病程(31.93 ± 8.38)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內容,經漯河市中醫院倫理審核委員會審核并通過,審批號:漯中醫倫理2022014。
1.2.1 西醫診斷標準
符合《臨床診療指南:骨科分冊》[6]中診斷標準。①合并急性、慢性腰部外傷或勞損、寒濕病史;②具有慢性腰疼史;③腰部、下肢間歇性疼痛、麻木;④直腿抬高試驗陽性;⑤腰部CT 及磁共振提示腰椎間盤突出癥。
1.2.2 中醫診斷標準
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中腎虛證。主癥:腰部酸疼,且在勞累后加重,下肢伴隨麻木疼痛;次癥:面色潮紅、四肢不溫、盜汗、口咽干燥、失眠多夢、少氣懶言;舌脈:舌薄白、脈沉細。
①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②屬腎虛證型;③年齡18~65 歲;④入組前2 個月沒有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史;⑤了解研究內容,知曉利弊,患者或家屬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合并惡性腫瘤,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②凝血功能或免疫功能異常;③存在嚴重臟器功能損傷;④合并骨質疏松、腰椎管狹窄等影響腰椎功能疾病;⑤對研究所用藥物存在嚴重不良反應;⑥合并糖尿病伴神經疾病;⑦合并皮膚過敏、破損;⑧存在嚴重精神疾病,無法溝通或配合完成治療。
1.5.1 對照組
采用穴位埋線的治療方案。具體操作:患者側臥位,取夾脊、腰眼、腎俞、陽陵泉、昆侖、血海。暴露選取穴位并進行消毒,選擇一次性埋線針(河南康言醫療器械有限公司)以及可吸收外科縫合線(上海浦東金環醫療用品有限公司)。在穴位肌層用針頭刺入,微提插,有針感時推進針芯并退出針管,于穴位埋入可吸收外科縫線,用棉球按壓針孔,無出血后于埋線處使用創可貼避免感染,埋線后3 d不可洗澡,每10 d埋線1次,連續治療30 d。
1.5.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口服獨活續斷湯。組方:獨活6 g,續斷片6 g,桂枝6 g,杜仲6 g,防風6 g,牛膝6 g,當歸6 g,人參片6 g,白芍6 g,川芎9 g,茯苓9 g,秦艽9 g,生地黃9 g,甘草片9 g 及細辛2 g。飲片均來源于漯河市中醫院藥房,常規水煎煮,取汁400 mL,分早晚兩次溫服,每日1劑,連續治療30 d。
①腰椎關節活動度:于治療前后測量患者腰椎前屈及腰椎后伸度。②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量表:含疼痛、單項功能、個人綜合能力三個維度,共10 項,每項按0~5 級評分方式計分,最高不超過50 分,分數越高,功能越差。③視覺疼痛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于紙上標記疼痛等級,分別為0~10 級,數值越高,疼痛越重。④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評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量表:共3個項目,最低分為0,最高分為29,分數越低,功能損傷越嚴重。⑤血清炎性因子:于治療前后取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C 反應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⑥不良反應:記錄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的皮疹、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情況。
參照《外科學》[8]對療效進行評估。痊愈:腰部、下肢疼痛消失,平臥直腿抬高角度在70°以上;顯效:腰部減輕、下肢疼痛消失,肢體功能好轉,但高強度工作時仍有癥狀;有效:腰部、下肢疼痛有所好轉,可行走但無法進行正常工作;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 ±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5%,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81.6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治療前,兩組患者腰椎關節活動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腰椎前屈度、腰椎后伸度均上升,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腰椎關節活動度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腰椎關節活動度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較,*P < 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 < 0.01。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60 60腰椎前屈度/°治療前41.40 ± 3.20 41.35 ± 3.37 0.083 0.934治療后48.62 ± 4.07*#45.13 ± 3.87*4.813< 0.001腰椎后伸度/°治療前16.42 ± 2.01 16.38 ± 1.97 0.110 0.913治療后20.45 ± 2.14*#18.47 ± 2.07*5.151< 0.001
治療前,兩組患者ODI、VAS、JO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患者ODI、VAS 評分均下降,JOA 評分均上升,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1)。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腰椎ODI、VAS、JOA評分比較(± 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腰椎ODI、VAS、JOA評分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較,*P < 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 < 0.01。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60 60 ODI/分治療前36.37 ± 4.06 37.98 ± 4.28-0.809 0.420治療后22.40 ± 2.09*#28.58 ± 3.69*-11.295< 0.001 VAS/分治療前5.13 ± 1.13 5.12 ± 0.98 0.087 0.931治療后2.43 ± 0.62*#3.62 ± 0.90*-8.487< 0.001 JOA/分治療前7.48 ± 1.02 7.43 ± 1.14 0.254 0.800治療后25.45 ± 1.29*#20.65 ± 1.52*18.650< 0.001
治療前,兩組患者CRP、IL-6、TNF-α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患者CRP、IL-6、TNF-α 水平均下降,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1)。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較,*P < 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 < 0.01。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60 60 CRP/(mg/mL)治療前25.16 ± 3.78 25.20 ± 3.61-0.059 0.953治療后8.16 ± 1.89*#15.45 ± 2.41*-18.435< 0.001 IL-6/(μg/ L)治療前151.43 ± 30.62 153.40 ± 28.76-0.363 0.717治療后84.65 ± 18.63*#116.47 ± 20.13*-8.986< 0.001 TNF-α/(ng/ L)治療前2.81 ± 0.75 2.82 ± 0.71-0.075 0.940治療后1.04 ± 0.23*#1.76 ± 0.42*-11.644< 0.001
治療過程中,觀察組1 例患者出現嘔吐現象;對照組1 例患者出現頭暈,1 例患者出現皮疹。3 位患者均在未進行干預的情況下于1 d后自行好轉,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骨科常見疾病,腰部疼痛是該病主要病癥,對患者日常生活與工作影響較大[9-10]。腰椎間盤突出癥屬“痹證”“腰痛”范疇,肝腎陰虛型是臨床最多見的類型,其病機為肝腎臟腑虧虛,勞累導致外邪入侵,引發血氣損傷、血氣不通、經絡閉塞,使機體出現下肢麻木、腰腿疼痛癥狀。因此,治療該病時需考慮從外祛邪實,內補肝腎、活絡止痛入手。
穴位埋線法是一種傳統針灸與現代醫學結合的治療方式,基于中醫針灸理念,通過將可吸收縫合線埋入體內,產生局部物理化學反應,實現對穴位的長效刺激,從而達到調節經絡、激發氣血以及治療疾病的目的。本研究結果顯示,接受穴位埋線后,對照組60 例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1.67%,且治療后,患者腰椎關節活動度,ODI、VAS、JOA 評分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有明顯改善,這說明穴位埋線聯合常規治療可實現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功能、疼痛以及炎性反應的改善作用,這與包瑞等[11]所得結論一致。推測原因在于,穴位埋線后由于可吸收線在機體內進行分解并產生溫和的良性刺激,能夠實現對機體內環境的調節,同時,埋線還能松解局部組織,改善微循環[12],且本研究選取穴位與督脈及太陽經脈密不可分,可促進經絡之氣回環往復[13]。
獨活續斷湯組方中獨活、續斷止痹痛;杜仲、牛膝補肝腎、強筋骨;桂枝、防風解表鎮痛;輔以當歸、生地黃等物可補血活氣,通經絡,扶正強身。諸藥合用能夠改善肝腎虧虛、氣血運轉異常與經絡不通等癥狀[14-15]。與穴位埋線法相互協作可促進機體血液循環,降低炎癥物質水平,改善腰腿疼痛、麻木等癥狀,促進病情康復。
綜上所述,獨活續斷湯聯合穴位埋線可顯著提高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效果,減輕腰椎功能障礙程度,改善炎性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