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亞明

仁心,慈心,草木心。陜?nèi)速Z平凹,在《祭父》一文中寫道,院子里有棵他父親栽的梨樹,年年果實累累,唯獨他父親去世那年,“竟獨獨一個梨子在樹頂”。無獨有偶,章含之在回憶喬冠華時說,1983年,喬冠華逝世,次年春天,院子里其他樹都忙著開花,唯獨老梨樹光禿禿,一朵花也不肯示旁人。
“但求同死”?草木無言,卻勝過多少口蜜腹劍。
《聊齋志異》中有篇《橘樹》,寫人與樹的情誼:陜西劉公做興化縣令時,有道士送了一棵小橘樹,枝干細(xì)得像手指,他不想要,但六七歲的女兒喜歡,精心呵護(hù)。等劉任滿,橘樹盈把,并第一次結(jié)了果。劉公不想把樹帶走,女兒抱樹撒嬌大哭,家人騙她說只是暫時離開,以后還會回來。小姑娘怕別人偷橘樹,親眼看著它被移栽到階下才離去。等姑娘長大,嫁人,丈夫登進(jìn)士后,恰好做興化縣令。“橘已十圍,實累累以千計”。原來,劉公走后,橘樹只長葉不結(jié)果,待劉公女兒回來,才又一次結(jié)果。連續(xù)結(jié)果三年,第四年,“憔悴無少華”“夫人曰:‘君任此不久矣。’”到秋天,丈夫果然不當(dāng)這兒的縣令了。
草木之心,也是感恩之心。歡聚首、傷別離的,不僅僅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