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毅 許林英



摘 要 “浙農17號”是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于2022年選育的早熟型鮮食大豆新品種,該品種結莢性較好,標準莢比例較高,莢型較大,豐產性好,口感甜糯,味道鮮美,適合于市場鮮銷。為確定可獲得最高產量和最大經濟效益的最適播種期,給農戶的實際生產提供理論支撐和指導依據,開展了不同播種期的設施栽培試驗。試驗結果顯示,2月24日播種產量最高,但因收獲期偏晚市場價格較低,因此總的經濟效益排在第4位;2月17日播種產量雖然排在第3位,但因收獲期早市場價格高,因此總的經濟效益最高;適時早播是獲得早熟鮮食大豆品種“浙農17號”高產和提高經濟效益的有效手段,初步認為2月17日是該品種在慈溪市的最適播種期。
關鍵詞 鮮食大豆;“浙農17號”;播種期;設施栽培;浙江省慈溪市
中圖分類號:S565.1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3.031
鮮食大豆是浙江省廣泛種植的重要蔬菜之一,全省播種面積一般在7萬hm2以上,春、秋兩季各占全年播種面積的50%左右,其中浙北地區以春播為主,而浙南山區則以秋播為主。鮮食大豆主要用于市場銷售和加工出口,市場需求極大,特別是早熟型春播大豆,由于收獲期恰逢蔬菜市場供應緊缺期,市場價格較高。現階段早熟型鮮食大豆品種稀少且產量較低,項目組在2022年從遼寧省、黑龍江省及浙江省等地引進早熟、口感好、耐寒性強的鮮食大豆新品種6個,以大棚栽培為生產手段,篩選出綜合性狀較好的鮮食大豆品種“浙農17號”。由于在實際生產中盲目早播或者播種時間不確定,都會導致生產上的嚴重損失,本研究采用分期播種的方法獲得該品種最適播種時間,助力該品種在浙江省慈溪市進一步示范推廣[1]。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慈溪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又受杭州灣水體的影響,海洋性氣候特征比較明顯。全年四季分明,冬春季寒冷,空氣濕潤,雨水充足,年平均氣溫16.3 ℃,其中0 ℃以上的活動積溫為5 883.1 ℃,持續期為357 d;10 ℃以上的活動積溫為5 092.5 ℃,持續期為235.6 d;20 ℃以上的活動積溫為3 316.7 ℃,持續期為128.9 d。常年無霜期為243 d。大豆是喜溫作物,必須在無霜期內栽培。大豆種子發芽的最低溫度為6~8 ℃,且發芽緩慢,在10~12 ℃下發芽正常,發芽的最適溫度為15~25 ℃[1-2]。
試驗地位于慈溪市美農生態農場,土質為鹽堿性夜潮土,肥力中等,前作空閑。土壤肥力均勻一致,栽培管理水平一致。
1.2? 供試材料
參試大豆品種為“浙農17號”。1)育苗。在大棚內育苗,拖拉機深耕后,筑壟寬為2 m的畦,壟溝高10 cm、寬30 cm;把土耙細后,將種子均勻撒在土中,蓋厚約1.5 cm的細土,蓋上0.014 mm的水稻育秧膜,再覆蓋0.050 mm的大棚無滴膜。2)材料、設施。育苗及移栽大棚均為跨度8.0 m,拱高3.5 m,長度50.0 m的標準鋼管大棚,大棚膜為厚度0.080 mm的無滴膜。育苗及移栽后地膜均為厚度0.007 mm的白膜。
1.3? 試驗方法
試驗共設5個播期處理,每7 d為1個播期間隔,即分別為2023年2月3日、2月10日、2月17日、2月24日和3月3日(以下簡稱處理1、處理2、處理3、處理4與處理5)。試驗采取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穴距30 cm,平均行距48 cm,每小區共5行,小區行長6 m,每行20穴,每穴2株,小區面積14.4 m2,種植密度為9 260株/667 m2。大田耕前每667 m2施m(N)∶m(P2O5)∶m(K2O)=15∶15∶15復合肥40 kg、兔糞300 kg作基肥。各處理在真葉一葉一心期移栽。出苗期和開花期開展全小區調查,超過50%出苗及開花的日期記載為出苗期及開花期。4月25日各處理全小區調查病毒病及炭疽病。收獲時每小區取20株調查農藝性狀,按小區分收計產[3-5]。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育期
從表1可知,處理1生育期最長,為101 d,處理5生育期最短,為80 d,呈現出早播則生育期長,遲播則生育期短的現象,可能與早春溫度逐漸升高有關。
2.2? 農藝性狀
由表2可知,參試品種平均株高各處理間差異不大,其中處理3最高,為49.83 cm;處理5最低,為40.67 cm。處理1主莖節位最多,為10.1節;處理4最少,為8.3節。有效分枝數在2.7~4.3節,與主莖節位數呈正相關。總莢數各處理間沒有明顯差異,處理4最多,為32.0個;處理5最少,為26.1個。有效莢與總莢數呈正相關,在25.9~31.5個。無效莢(秕莢)以處理1最多,為2.7個;處理5最少,為0.2個。處理1百莢鮮質量最高,為299.6 g;處理3最低,為260.0 g。處理5百粒鮮質量最高,為74.2 g;處理3最低,為64.0 g。處理5肉殼比最高,為54.88%;處理1最低,為46.06%。每莢粒數各處理間相差不大,其中處理5最高,為2.19粒;處理3最低,為1.96粒。各處理平均莢長均表現為三粒莢長于二粒莢。三粒莢莢長各處理間差異不明顯,處理4最長,為6.93 cm;處理3最短,為6.74 cm。二粒莢莢長以處理1最長,為6.15 cm;處理2最短,為5.84 cm。各處理平均莢寬均表現為三粒莢多大于二粒莢。三粒莢莢寬以處理3和處理5最寬,為1.36 cm;處理4最短,為1.28 cm。二粒莢莢寬以處理2最長,為1.34 cm;處理1和處理4最短,為1.28 cm。
2.3? 產量及經濟效益
由表3可知,本試驗中處理4產量最高,為839.22 kg/667 m2,與處理1和處理2相比,增產效果達極顯著水平,與處理3和處理5相比,增產幅度未達顯著水平;處理3產量其次,為814.21 kg/667 m2,與處理1相比,增產幅度也達極顯著水平;處理5產量位居第三,與處理1相比,增產幅度仍達極顯著水平;處理1產量最低,為638.56 kg/667 m2。
除了產量,熟期也是獲得高收益的重要指標。由表1可知,鮮食大豆播種時間提早,收獲期不一定提前。如2月3日播種和2月17日播種,播種期相差14 d,但收獲期一樣;2月3日播種和3月3日播種,播種期相差28 d,收獲期也只相差5 d。從表3和表1可知,由于收獲期早于處理4和處理5,產品單價較高,每667 m2效益處理3最高,為13 027.36元;處理2其次,為12 182.88元;處理1位居第三,為10 216.96元;處理4和處理5雖然產量較高,但由于單價較低,其每667 m2效益分別僅為8 392.20元和8 092.90元。
3? 小結
試驗結果表明,在本次早春鮮食大豆播種期試驗中,“浙農17號”于2月24日播種產量最高,為839.22 kg/667 m2,單株總莢數最多是處理4獲取高產的主要原因,但因其收獲期偏晚,導致市場價格較低,因此總的經濟效益排在第4位。處理3于2月17日播種,產量雖然排在第3位,但其收獲期早,市場價格高,因此總的經濟效益最高。從本次試驗得出,適時早播是獲得早熟鮮食大豆品種“浙農17號”高產和提高經濟效益的有效手段,初步認為2月17日是該品種在慈溪市的最適播種期。
參考文獻:
[1] 許林英.鮮食大豆高效種植新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22.
[2] 浙江省慈溪市農林局.慈溪農業志[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1.
[3] 許林英,張琳玲,蔡娜丹.早熟型鮮食大豆引種比較試驗[J].浙江農業科學,2023,64(5):1129-1132.
[4] 張古文,許林英,張琳玲,等.菜用大豆新品種‘浙農11號’[J].園藝學報,2021,48(S2):2855-2856.
[5] 許林英,李付振,張瑞,等.高油酸花生新品種浙彩黑5號的選育[J].中國種業,2023(5):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