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梅 楊子儀 楊江麗
摘 要 以陜西省西安市為研究區域,依據歷年中央一號文件和國家關于鄉村振興規劃與部署中對農村新業態的發展要求,在學者們對新業態的研究基礎上,探討新業態助力西安市鄉村產業振興的路徑。調研發現,目前新業態助力西安市鄉村產業振興路徑主要分為科技滲透型、產業融合型和農旅消費型。同時,西安市新業態發展受基礎設施不完善、產業融合度不高、缺乏復合型人才、宣傳力度不夠等因素的制約。因此,從政府角度出發,應該持續優化基礎設施服務、提高產業融合度、引進和培養專門人才、加強宣傳。
關鍵詞 鄉村振興;新業態;產業融合;陜西省西安市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3.039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大力發展農業新型業態”“積極探索農產品個性化定制服務、會展農業、農業眾籌等新型業態”。2020年7月,農業農村部發布的《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明確要求“推進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企業集中、功能集合,發展“外地經濟”模式,建設一批產加銷貫通、貿工農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農產品加工園區”。202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豐富鄉村經濟業態,為新時期鄉村新業態發展指明方向。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部署。
近年來,陜西省西安市高度重視新業態發展建設。在《西安市關于促進民宿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年)》《西安市促進鄉村產業振興實施方案》《西安市“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等政策文件引領下,西安市農村新業態得到了快速發展,建成了如“秦嶺八村”旅游、龍頭企業+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番茄智慧谷、稻魚共養等比較有代表性的農村新業態。
1? 新業態概述
1.1? 新業態概念的界定
新業態是農產品服務、農業經營方式和農業經營組織形式通過組合所呈現的形態。陳文杰等認為農村新業態的特征表現為創新性、開放性、共享性及協調性[1]。楊時云認為新業態是鄉村產業主動適應城鄉關系重構、科技創新引領、生活方式演變的產物[2]。
1.2? 新業態的具體內容
梁瑞華認為“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戶”“公司+農戶+基地”“農業+園區”“農業+旅游”“互聯網+農業”“農業+品牌”是新業態的主要經營模式;籽種農業、休閑農業、創業農業、會展農業和循環農業是新業態的主要表現形式;直播帶貨、定制農業等也是新業態的重要形式[3]。鞏淼森從產業屬性特征角度將這些新業態分為點、線、平面、立體四大類型[4]。
1.3? 新業態的發展
閭海等認為在現有的土地、人口和文化條件下,當前鄉村空間應通過提升農業價值鏈、完善社會生態鏈和重拾鄉村文化自信等規劃策略,促使鄉村對城市進行價值輸出并吸引要素回流[5]。楊時云認為“新業態新模式呈現三產跨界融合、產業結構優化的新特征,能夠引領城鄉互動融合、消費需求升級,將成為促進農民增收、實現共同富裕的新引擎”[2]。劉越山認為應該“一產往后延,二產兩頭連,三產走精端”,跨界配置農業與工業、商貿、文旅、物流、信息等現代產業[6]。
2? 西安市新業態發展現狀
西安市下轄11個區2個縣,總面積10 752 km2,常住人口1 299.59萬人。其中,周至縣、藍田縣、臨潼區、長安區、閻良縣及高陵區農業占地與農村人口占比較大。經過多年發展,這些縣(市、區)各自形成了特色優勢產業,如臨潼區的石榴、番茄,周至縣的獼猴桃,閻良縣的甜瓜,藍田縣的櫻桃,長安區的葡萄、櫻桃和草莓,高陵區的胡蘿卜等。
2.1? 科技滲透型
臨潼區番茄(智慧谷)引入現代農業物聯網,可對作物進行實時監控,及時調整種植環境,如在番茄種苗的生長全過程中智能調節空氣溫度、濕度;溫室引進巡檢、打藥、運輸機器人,實現了農業智慧化。與傳統育苗方式相比,智慧溫室育苗可以縮短5~15 d育苗時間。技術人員通過一系列技術和管理手段的創新,有效提高了資源利用率,節省了勞動力,降低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目前,臨潼區番茄(智慧谷)已經是全國面積最大的番茄制種基地,用種量占全國市場的60%左右。
西安異美園現代農業有限公司以周至縣獼猴桃產業為依托,業務涵蓋獼猴桃種植、收購、貯藏、銷售。公司擁有獼猴桃種植基地、氣調冷庫、包裝分揀車間和全自動雙通道智能電子分選生產線,與陜西佰瑞獼猴桃研究院有限公司簽訂技術服務合作協議,實現標準化、規模化種植,成功運用“互聯網+農業”銷售模式。
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西安市分公司為鄠邑區城傅村打造“數字鄉村+平安鄉村+直播”模式,在搭建標準化直播間的同時,為城傅村提供集綜合管理、安防監控為一體的鄉村治理平臺,助力鄉村數字經濟發展及鄉村治理現代化。
2.2? 產業融合型
西安市加強農業全產業鏈建設,逐步建立“龍頭企業+集體經濟組織+農戶”機制。截至2022年末,已有農業產業化重點企業15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9 000多家、合作社農戶數22.71萬戶、納入名錄管理系統的家庭農場3 093個,以及各級現代農業園區185個。“互聯網+”助推農產品搭乘電商快車,縣、鄉、村三級電子商務服務體系基本建成。
臨潼區在打造番茄種業標準化生產區和制種示范區的基礎上,培育集生產、育種、研發、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番茄制種企業15家。同時,建有番茄產品展示廳、番茄博物館等配套項目,推進種業與旅游、文化、科技、教育等功能的整合。臨潼區以5 333.33 hm2石榴產業園為依托,在沿山區域建設慢旅游區,推動石榴產業從傳統種植模式向“現代農業+觀光旅游”模式轉變,逐漸形成“一產融、二產強、三產優”的產業發展態勢。
長安區、高新區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稻魚、稻蝦、稻鱉、稻鴨等綜合種養模式可達到一田雙收、一水兩用、收入翻倍的效果。其中,魚、蝦、鴨、鱉可為稻田除蟲、松土,促進水稻根系發展;動物糞便和未取食的飼料可用作稻田肥料,使土地肥力充足,達到真正的無公害;在保證水稻產量無明顯降低的基礎上,額外增加了魚、蝦、鴨、鱉的經濟收益,實現了收入翻倍。
2.3? 農旅消費型
1)高新區打造包括上灘村、化豐村、平堰下村等具有不同特色景致的“秦嶺八村”項目。2)長安區以唐村、抱龍村、星火村為代表打造民宿集群。
3)鄠邑區石井街道打造關中忙罷藝術節,開發農耕體驗、農業觀光、農家樂民宿等產業;甘亭街道東韓村設立農民畫展覽館;還有蔡家坡村的終南劇場、栗峪口村的鄉村會客廳、直峪口村的文化藝術中心,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旅游景點。4)藍田縣有華胥鎮阿氏村杏花、里峪灣村槐谷生態農業觀光園、鹿走溝村休閑農業園區、白鹿原影視城及桐花溝村民宿。5)高陵區有涇渭分明觀景臺、東張市村觀光采摘園、通遠村生態農業體驗園。6)灞橋區的西張坡村櫻桃谷、白鹿原麥草人農業園區、白鹿原秦灞農業園區等形成了較為成熟的鄉村旅游景點。7)臨潼區芷碩農業生態產業園開發露營、民宿、汽車營地等項目,發展集采摘、觀光、農業體驗、文化體驗等內容于一體的多元化產業鏈,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3? 存在的問題
3.1? 基礎設施不完善
新業態助力鄉村振興,對于基礎設施的要求也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檔次。就傳統基礎設施,如道路、交通、供水、供電、供氣及排水等而言,西安市的鄉村、城鄉接合部的情況與城區有很大差別。1)以農旅消費為特色的村鎮,存在公共衛生間數量少、道路和停車場的規劃與建設有滯后性等問題,每逢周末、節假日,堵車、亂停亂放導致交通癱瘓的情況時常發生。2)5G基站、特高壓、新能源汽車充電樁、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諸多“新基建”在某些距離市區較遠的農村地區可能尚未開發建設,導致手機信號差、網絡掉線、電動車找不到充電樁等情況經常發生。農村新經濟業態的發展注重科技、效率、體驗,當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的速度跟不上產業發展的速度時,就會出現超出承載能力、消費者體驗感差等問題。
3.2? 產業融合度不高
從現有發展來看,西安各區的農村新業態并沒有實現所謂“1+2+3=6”或“1×2×3=6”的“第六產業”模式,而是僅處在對原有第一產業進行改進及向二三產業靠攏的起步階段,如將先進技術運用于農業生產和對農產品的初步加工、通過互聯網實現在地銷售、利用當地季節性資源或文化遺產吸引游客等。而且,特色產業往往以村為單位,范圍較小、承載能力弱、服務單一。由于產業融合的深度和廣度不足,提高當地村民收入的機會很少,對外地企業、資金和游客而言選擇的余地也小,不利于新業態成規模、持續性發展。
3.3? 缺乏復合型人才
新業態的發展是高新技術、新經營理念、新管理模式與傳統產業的高度融合,是教科研機構、生產型企業、銷售型企業、互聯網平臺與各級政府、當地村民的協作。但是就目前農村勞動力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而言,顯然不能滿足新業態的發展要求。國家統計局西安調查隊的數據顯示,2021年西安市農村勞動力的就地就近就業率占比14%。其中,50歲以上的勞動力占比63.2%,初中及以下學歷的勞動力占比65.6%。近幾年比較受歡迎的網絡直播銷售,是非常適合農產品的銷售方式,但是由于年齡大、學歷低,農戶往往不能很好地完成直播、平臺操作、與物流對接等工作。農旅項目的經營、管理、傳統農業文化的植入等則主要面臨缺乏專業人員的組織和指導等問題。櫻桃、獼猴桃種植,稻魚共養等先進的理念和技術也很難普及。
3.4? 宣傳力度不夠
在鄉村振興政策的推動下,近幾年西安市農村新業態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各縣(市、區)、鄉鎮都結合當地實際發展了很多特色產業,但是政府、村民、游客、企業、消費者之間仍存在明顯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消費者無法了解農產品的真實價格、不清楚有哪些景點可去;農戶生產的農產品銷售不出去、搭建的旅游景點冷冷清清。上文提到的各種農村體驗園、民宿、藝術中心等,客流量大的并不多見,如高新區的“秦嶺八村”項目,雖然政府著力打造,但由于宣傳力度不足,市民知曉度不高,因此前去游玩參觀的游客不多;白鹿原的櫻桃、閻良區的蜜瓜,在集中上市的季節缺少正常渠道的廣告宣傳,導致農戶產品滯銷,市民卻買不到物美價廉的水果,造成了大量的浪費。
4? 發展路徑優化建議
4.1? 持續優化基礎設施服務
1)要想富,先修路。傳統的“三通一平”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滿足“通”的基礎上,還要提供更優質服務。2)數字經濟時代,數字化建設是重要的基礎設施,如基站、網絡、大數據中心、互聯網平臺等。西安市要加強這類基礎設施在農村地區的建設,為農村地區新業態的發展提供基礎條件。3)政府應該主動承擔關鍵技術研發、技能培訓、產業對接、推廣平臺建設等基礎服務的推廣和建設工作。
4.2? 提高產業融合度
融合是農村新業態的最大特征,無論是技術的滲透、理念的貫穿還是產業的互通,都涉及生產要素的融合。但產業融合不是只靠單獨的企業或者農戶就能夠完成的,這就決定了政府的規劃和引導在鄉村振興初期起關鍵作用。政府需要提供政策和平臺,讓資金、技術、企業找到項目、地點、勞動力,并且做好生產要素的銜接。除生產要素的融合之外,政府還要引導高校與市場融合、科研機構與企業融合、企業與當地農戶融合。從農產品培育、種植、養護、采摘、倉儲、運輸、加工、銷售等環節不斷延長產業鏈,與當地文化環境相融合,提高產品附加值。保證當地產品能走出去,外地要素能引進來、留得住。
4.3? 引進和培養專門人才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素。1)西安市各縣(市、區)級政府要通過實施項目啟動資金、免息貸款、社保、土地等多方面優惠政策,吸引大學生、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就業。2)地方政府可以通過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美化環境、提高服務質量吸引城市人口逐步向農村轉移。3)地方政府、企業要與高校、科研院所簽訂長期戰略合作協議,定期或不定期對農戶進行有關種養、管理、銷售技巧的培訓。4)倡導高校開設與鄉村振興、農村新業態發展密切相關的專業,為農村產業發展培養專門人才。
4.4? 加強宣傳
直播帶貨、網店銷售等銷售方式相較于傳統銷售方式效率有所提高,但是買家和賣家的搜尋成本高和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仍然存在。農高會、洽談會、推薦會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很好的推廣作用,但是對于種類多樣、時令性較強的農產品而言,幾次集中的會議顯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1)地方電視廣播、職能部門網站要提供公益性廣告,鼓勵村鎮政府將農產品、鄉村旅游等信息通過微信、短信等方式向市民推送。2)旅游局、鄉村振興局要及時整理相關產品信息,適時發布,在市場上進行推廣。3)政府要有主動學習意識,對已有成效的銷售經驗和銷售策略因地制宜地學習借鑒,如淄博燒烤的營銷策略,就值得很多地方政府學習。
5? 結語
新業態是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基礎。西安市應該抓住歷史機遇,持續優化基礎設施服務、加快產業融合、吸引人才、加強宣傳,積極促進農村新業態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文杰,李紅霞.試論新時代農業新業態的特征和實踐要求[J].甘肅農業科技,2021,52(6):79-83.
[2] 楊時云.新業態新模式激活鄉村產業振興新動能[J].群眾,2021(21):9-10.
[3] 梁瑞華.“互聯網+”現代農業新型業態發展問題及推進策略[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0(1):68-71.
[4] 鞏淼森.農業和鄉村經濟新業態與設計價值[J].裝飾,2022(1):26-31
[5] 閭海,顧萌,葛大永.要素流動視角下的蘇南地區鄉村振興策略探討[J].規劃師,2018,34(12):140-146.
[6] 劉越山.《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解讀之二 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今年目標任務:拓出農業新業態 展出鄉村新空間[J].經濟,2020(8):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