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政敏 梁玲
設計人員除了要具備突出的專業素養之外,還需要具備國際化視野。文章基于中澳合作辦學,探討建筑設計專業建筑表現課程體系理論教學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實踐策略,旨在為更好地促進建筑設計人才培養水平的提升貢獻一份力量。
關鍵詞:中澳合作辦學;建筑設計專業;建筑表現課程體系;理論教學
中圖分類號:TU74;G648.9?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26-0048-04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化辦學是中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必由之路。高校許多專業開展了多層次和多維度的國際交流合作,旨在適應新時代培養優質人才,努力提高國際化教育水平。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以來,在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背景下,中外合作辦學得以快速發展。合作辦學模式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人才培養的形式,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人才的培養質量。合作辦學項目的推進仍然處在持續探索的進程中,如何優化和改進專業建筑表現課程體系設置成為亟須解決的一類問題。本研究以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建筑設計專業中澳合作辦學項目為研究基礎,對中澳合作辦學建筑設計專業建筑表現課程體系理論教學實踐問題展開分析,在此基礎之上有針對性地尋求相應的實踐策略,以期能夠為新時期人才培養模式的更新與完善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1]。
一、構建中澳合作辦學課程體系的必要性
建筑領域的發展日新月異。中澳合作辦學模式的建立有助于實現課程內容的協作與補充,從而形成更加完備的人才培養目標。中澳雙方在進行辦學課程體系構建時,難免會面臨觀念、側重點、模式等方面的差異,建筑設計專業本身又對于設計的安全性、可靠性、專業性等有著較高的要求,無論是一味地延續澳方在此方面的教學模式,還是過于凸顯中方的教學優勢,都可能會導致中澳合作辦學預期的目標無法實現。中澳合作辦學課程體系的構建是在不斷實踐和探索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除了進行一系列的調研準備工作之外,還要結合合作院校的實際情況進行授課模式的調整與協商。中澳合作辦學建筑設計專業建筑表現課程體系的構建具有突出的實踐價值,具體而言,通常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有助于培養學生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的能力。建筑設計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學生需要建立空間框架,然后將其所思所想以圖形為語言呈現出來。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中,建筑設計專業學生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在于雖然能夠產生特別的創作想法,但卻無法將這一想法以適宜的方式展現出來。基于中澳合作辦學建筑設計專業的建筑表現課程體系的建立注重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汲取中澳雙方在建筑設計領域的經驗優勢,鼓勵學生將創新思維輔助與實踐,真正幫助學生實現能力上的提升[2]。
其次,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圖解思考能力,即運用文字思考或理性思考模式解決圖形與圖示語言問題的能力。對建筑設計專業的學生而言,長期以來的學習方式使其在面對問題時更傾向采取數理分析的方法,而建筑設計要求學生能夠不斷培養自身的創新性思維,突破原有的思維方式。基于中澳合作辦學的建筑設計專業建筑表現課程理論體系的建立有助于突破傳統建筑表現類課程存在的束縛,使課程內容能夠與建筑設計與時俱進的發展需求相契合。
二、基于中澳合作辦學建筑設計專業建筑表現課程體系理論教學實踐問題分析
(一)課程體系有待優化
建筑設計專業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都有著較高的要求,而在不同的國家、地區設定的建筑規范標準要求都是有所不同的,無論是建筑結構的設計還是建筑材料的使用,都會受到政策要求、資源狀況等因素的影響,中澳合作辦學建筑設計專業課程的推進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課程銜接體系,確保教學內容既能適應國內的教學環境,又能與國際標準相呼應,加強中澳雙方的溝通和交流至關重要。但由于缺乏完備的交流平臺,導致國內院校與澳方院校之間的互動不足,使建筑表現課程體系理論教學實踐工作推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無法得到及時地解決,這不僅加大了學生學習的難度,也導致了教學品質降低,影響了合作教學的深度發展。
(二)辦學定位仍需明確
中澳合作辦學既不是一味的“引進來”,也不是只顧輸出的“走出去”,而是通過將優質的教學資源進行有機整合,使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前沿的教育內容,不斷提升建筑設計專業的教學品質和教學層次。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國內的合作辦學模式長期以來始終以面向澳方輸出學生為主,教學理念的創新力度不足,教學資源的豐富性也有所欠缺,導致預期的教學目標很難實現。不僅如此,缺乏完備的評價和與時俱進的管理觀念也在無形中阻礙了合作辦學模式的優化與改進,合作辦學變成了兩地辦學,即便已經設置了完備的教學體系,也未能將其落到實處,過于注重對教師教學情況的執行監管,忽視了對學生學習狀況的合理評價。
(三)課程融合浮于表面
考慮到學生未來的發展規劃各不相同,中澳合作辦學課程體系的設置應當兼顧學生差異化的學習需求。單純地將中方課程與澳方課程疊加在一起,會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在學生的學習需求已經逐漸出現變化的情況下,由于課程設置的靈活性無法得到保障,致使許多學生不能根據自身的學習需求和興趣愛好有針對性地選擇課程。繁重的學習壓力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幅度降低,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能力和應用效果無法得到保障。這樣的課程融合只是表面上的融合,未能進行深層次的改進[3]。
結合現實情況來看,合作辦學課程體系的建立與預期的培養國際化的建筑設計人才的目標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首先,中澳合作辦學項目的推進需要優質的雙語教師參與其中,中方院校缺乏能夠勝任雙語教學工作的優質人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工作的有序推進。其次,結合國外建筑設計相關課程開展的實際情況,可以看出國外更加注重將課內教學與課外教學有機結合,將教學案例、線上與線下資源進行有機結合,輔助學生從更深層次理解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國內的教育教學工作這更加傾向于在課堂上完成教學任務,與課程相關的教學資源的供給十分有限,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創作能力。
三、基于中澳合作辦學建筑設計專業建筑表現課程體系理論教學實踐策略
(一)優化建筑表現的課程結構
優化課程結構是提高中澳合作辦學品質的基本要求。無論是中方還是澳方,都應當致力于為學生建立整體性的課程結構體系,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實踐空間和優質的人才培養方案,使學生能夠獲得全方位能力的同步提升。建筑表現課程本身就屬于一類系統化、全面化的課程,在有限的培養時間內,應當有針對性地制訂人才培養需求方案,優化課程結構配置,讓學生能夠在建筑表現課堂上把握課程的要點,充分調動其創新思維。
首先,國內高校應當在現有的基礎之上適當進行課程簡化,有針對性地調整通識教育課程所占的比重,以便為建筑表現課程的推進預留充足的時間。例如部分參與中澳合作辦學的高校花費了大量的時間開設英語類課程,致力于提升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但實際上基礎英語教學與專業英語教學存在著本質上的不同,其教學效果與預期并不相符。建議高校在推進基礎英語教學的同時,適當融入專業英語內容,發揮雙語教師的重要引導作用,帶領學生自主搜集和使用英文資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還應當加強專業教師和基礎英語教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使其相互協作、相互補充,為專業課程教學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
其次,引導學生逐步適應雙語教學模式。中外合作辦學與常規辦學模式之間具備的最顯著的優勢在于其采用了雙語教學模式,但許多學生的英語基礎相對薄弱,教師應當給予學生一段接受和融入雙語教學模式的時間,即先采取漢語與英語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再逐步增加英語在課堂上的使用頻率,最后讓學生接受全英語教學模式。當外方教師授課時,可以安排一位中方教師在旁輔助講解,一方面可以充分調動課堂氛圍,讓學生逐步適應全新的教學思維,另一方面提供中方教師參與到外方教師教學進程中的條件,有助于教學理念的相互融合。
最后,采用靈活性的教學評價模式,定期對教學課程進行優化和改進,采取交叉培養的課程模式,形成一體化的課程架構,協調好課程內容之間的交叉關系,使學生能夠在學習和積累的過程中進行實踐[4]。建筑設計專業課程相互獨立,但又緊密相關,建筑表現課程作為其中的課程體系中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部分,可以在其他相關課程的輔助下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如建筑表現課程教學可以與建筑制圖課程有機結合,在幫助學生提升制圖能力的基礎之上,取得更好的建筑表現效果。
(二)改進建筑表現的課程形式
中澳合作辦學建筑設計專業建筑表現課程體系的建立需要有足夠完美的課程形式作為支持,中方和澳方的教學模式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逐步趨于完備,課程形式的優化與改進需要雙方取長補短,緊密銜接。
首先,中方與澳方院校應當在合作的基礎之上建立一體化的教學方案,建筑表現課程的整體布局都應當科學合理,在凸顯雙方課程教學模式特點的基礎之上,找準銜接點、搭建融合點,結合課程的教學大綱豐富教學資料、調整授課計劃,避免出現教學重復和教學內容遺漏的問題。考慮到雙方在課程形式方面可能存在較大的差異,直接將一方課程代入另一方的課程結構中,可能會出現相互排斥的情況。建議雙方加大合作課程的開發力度,實現教學資源的交互與共享,在汲取對方教學優勢的前提之下,融入本土化的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掌握行業前沿的理論知識。
其次,賦予理論課程更加顯著的實踐性價值,參考中澳雙方的課程設計需求和地方發展需求,使課程形式和教學內容能夠與行業發展的實際需求更相契合。學校應當結合實踐需求有針對性地調整課程規劃,適當融入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學內容,充分借助現有的建筑資源,在學習對方的建筑設計經驗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中澳雙方可以選擇共同開辦藝術展、設計展或者相關比賽,讓學生能夠獲得展現自我的平臺,從他人優秀的設計中獲得靈感和啟發。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采用“雙軌式”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在多重教學模式的影響下,獲得不同方面的課程指導。
(三)優化教育資源與雙語師資
教學資源和教學師資相對匱乏是導致中澳合作辦學模式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針對此類問題,雙方教育工作者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著手,有針對性地予以改進。
首先,應當積極引入教學資源,加強中澳雙方的協作,共建優質教學資源。中澳雙方長期以來沿用的教學體制存在著根本上的不同,合作開展建筑表現課程體系理論教學不能只是基于教材,還應當豐富教學資源,通過建立課程教學資源數據庫,學生可以同時接受國內與國外建筑設計領域的核心知識,在對比中發現差異,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求得進步,實現優勢互補。
其次,建立優質的雙語教師人才隊伍。面向社會各界招收優質的雙語教職人才,將雙語教師培訓視為一項持續性的工作長期推進,重點關注兼具豐富教學經驗和突出專業能力的優質教師。科學合理地運用雙方合作資源,定期派遣教師去國外院校進行專業學習,通過提升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達到強化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針對雙語教師的考核與評估,在原有的基礎之上做出適當調整,為雙語教師提供更多合適的規則。例如,適當提高薪資待遇、提供更加豐富的進修機會等,激發雙語教師的教學熱情[5]。
最后,為中外教師的溝通和交流創造適宜的平臺。高校可以借助線上平臺為中澳雙方的任課教師提供分享經驗的機會,以便其在專業教學方面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找到更加適宜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必要時還可以從學術研究延伸到項目合作領域,使雙方在合作交流中更好地磨合,為達成更高品質的人才培養目標共同付出努力。
(四)積極開展校企合作
高職院校的專業發展過程中,校企合作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關鍵。建筑設計屬于服務類行業,在專業培養上具有較強的市場導向性,以市場需求為中心,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建筑設計專業建筑表現課程體系的建設采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有利于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培養。
結合中澳合作辦學,不僅要加強區域性企業的深入合作,也需要澳方構建外企與學校的合作,學習國外先進的建筑設計理念與實踐,應取于“工”,用于“學”。高校要學習中方和澳方企業的先進設計理念、學校最新的設計成果,激發合作辦學的內在動力。因此,在課程內容設置上應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和人才培養方案,結合企業和市場需求,使內容更貼合實際需求及設計趨勢。基于中澳合作辦學,充分利用辦學資源和優勢,發揮本專業特色,鞏固原有辦學成果,積極探索中外校企合作辦學新模式,不斷完善和改進。開闊國際視野,保證中澳合作辦學建筑設計專業建筑表現改革緊跟行業發展,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與國內接軌、與世界接軌,使本專業的復合型人才更具有社會競爭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中澳合作辦學有助于將來自中澳雙方的優質建筑設計理念進行有機結合,幫助學生開拓國際化視野,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結合現實情況來看,合作辦學項目的推進仍然處在持續探索的進程中,針對建筑表現課程體系理論教學工作的開展情況,逐步優化建筑表現的課程結構,改進建筑表現的課程形式,優化教育資源與雙語師資,積極開展校企合作,為人才培養創造有利且有力的條件。
參考文獻:
[1] 劉曉敏,余綱,程文紅. 中澳職業教育資源深度融合下的教學模式探索——以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為例[J].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4(04):27-31.
[2] 程文紅,劉曉敏. 基于《悉尼協議》的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目標探析——以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中澳合作辦學項目為例[J].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4(03):15-18.
[3] 徐瑩. 建筑空間認知與快速表現基礎教學實踐與研究[J]. 室內設計與裝修,2019(12):128-129.
[4] 解凌竣,王國文. 胡格模式下倉儲學習領域課程教、學、做、訓、評一體化改革初探[J]. 現代職業教育,2021(07):120-121.
[5] 江暉. 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探究[J]. 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5(08):38-40.
(薦稿人:陳炳炎,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邵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