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設計行為作為扶貧的一股力量,其出發點在于幫扶貧困群體脫貧,這一行為的價值可以從設計倫理的角度來解讀。在廓清了設計扶貧的內涵之后,探討與設計扶貧最為相關的兩個主體——貧困主體和設計行為主體,并分析這兩個主體的責任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明確了設計扶貧的目標:借助設計的力量為貧困群眾謀求和創造美好生活,并且這種美好生活包括了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在設計倫理的視角下明確設計扶貧的作用,歸納了設計扶貧的意義。
關鍵詞:設計倫理;設計扶貧;主體;目標;意義
1971年,美國著名設計理論家維克多·帕帕奈克在他的著作《為真實的世界設計》中說道:“世界上75%的人生活在貧窮、饑餓中,這些人顯然需要我們的設計機構在其時間表上挪出更多的時間來給予這些人關注。”[1]68這一論述闡明了設計這一造物藝術具有的社會和道德責任。在帕帕奈克的世界中,設計不再神秘,不再為少數人專有[1]15。在現代社會的發展歷程中,人們日益強調“設計扶貧”的重要性。雖然設計這一行為本身并不具有扶貧的義務,但設計是一種“為人造物”的藝術,設計的宗旨是為人服務,其發展也是基于人的需要。從設計倫理的角度來看,“設計扶貧”符合當代社會的共同利益與目標,所以設計理應幫助貧困群體脫貧。
一、設計扶貧的內涵
在當代社會的發展中,設計的概念早就不同于以往人們所認知的范疇,人們也越來越關注設計對于民生福祉的價值。的確,設計的本質就是一種“按照美的規律為人造物”的活動[2]。所以,在設計扶貧概念被提出的同時,也很快引發了人們對它極大的關注。
所謂“設計扶貧”,就是通過設計行為來改善貧困地區和貧困群體的生活水平。概而言之,設計扶貧其實就是設計活動與扶貧工作的協作。具體來說,就是以設計為核心,以通過設計來幫助貧困群體為方向,為貧困群眾提供服務,實踐活動的對象以及理論研究的范圍主要包括了與貧困群體的生活及生產密切聯系的設計領域,以期通過設計這一重要的創造性活動來扶助貧困人群[3]。一方面提升貧困群體的物質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改變他們的心態,讓他們積極向上地生活,從而協調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二、設計扶貧的主體
在“設計扶貧”中,主要與兩類主體息息相關,即貧困群眾和設計行為主體,兩者在社會上的地位和角色都不一樣,因此其相應的活動和職責也不同。
單從“設計扶貧”的詞意上來考量,設計扶貧是為貧困群眾而設計。那么與設計扶貧關系最為密切的,即設計扶貧的第一個主體——貧困主體。雖然貧困這一概念對于不同的人來說意味著不同的事情,但是貧困最根本的內涵是指“個人或家庭缺乏必要的資源而無法達到一個社會的基本生活標準”[4]。那么與之相關的“貧困群體”主要是指經濟條件遠遠低于平均水平,這一群體往往生活在偏遠地區,交通不便、自然資源匱乏,經濟、文化、教育水平都很落后,甚至一些貧困個體的身體存在缺陷,健康狀況令人擔憂。貧困群體往往“收入較少、消費能力低、恩格爾指數較高、生活質量差、個人與家庭抗經濟與社會風險能力差、社會保障不足、生活環境差、個人安全感和教科文衛和藝術的投入與享有都嚴重不足”[5]。
貧困主體有責任去主動擺脫貧困。貧困群眾有權利讓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但是他們也有義務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脫離貧困,而不是坐享其成。所以,他們應自覺主動地尋找擺脫貧困的方式,這其中就涉及借助設計這一藝術活動。但是設計能否幫助貧困群眾脫貧,不僅僅是貧困主體單方面的意愿,設計行為主體的職責也不能忽視。
與設計扶貧最為相關的另一個主體便是設計行為主體。設計行為主體主要包括設計師、設計團體、設計院校或相關的設計機構等。在“設計扶貧”的活動中,應當擔負起一些義務。他們有義務為貧困地區的人們提供有價值的設計,從而幫助貧困地區的發展;同時也有義務宣傳貧困地區的發展現狀,引導人們對貧困地區的發展問題進行更多關注和重視。對于設計行為主體來說,這是他們最基本的責任,從設計倫理的角度來考察,這也是一種人文關懷精神的體現。
在具體的設計扶貧工作中,設計行為主體有責任平等地對待每一個貧困個體,而不能只專注于客觀條件優越、具有開發價值區域,要以“為全體扶貧對象服務”為宗旨。設計扶貧不是一個作秀的舞臺,而是一項艱巨的任務,若以功利主義的眼光來看待這一工作,不僅不能實現扶貧的目標,還會傷害到貧困群體。這種對扶貧對象一視同仁的態度,也是設計中人文倫理的體現。
因為不同地區的貧困群體之間有很大的差別,這就更要求設計主體在參加脫貧工作時,對各地區的民俗風情和致貧原因進行充分調研。不僅要秉持對所有貧困群體一視同仁的態度,當涉及到具體的設計活動時,還要根據個體的差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兼顧各方面的需求。
總之,與設計扶貧相關的兩個主體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雖有不同,但是這兩個主體之間在進行具體的扶貧工作時,又需要相互促進、協同合作。兩者之間的合作能否順利進行,將直接影響到設計扶貧工作的成敗。設計行為主體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他們通過設計活動來改善貧困群體的生活質量。貧困群體要擁有美好生活,在一定意義上取決于設計主體所提供的服務,但是這一切都要建立在雙方都希望改善生活的基礎上,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貧困群體生活質量。而在另一種意義上,貧困主體既是設計主體服務的對象,又是他們尊敬和學習的對象。在扶貧工作中,應該把貧困群眾放在首要位置,進而使貧困群體感受到社會的溫暖,使他們獲得更大的幸福感,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扶貧設計活動。總之,設計扶貧工作需要在兩個主體的共同作用下才能產生最佳的效果。
三、設計扶貧的目標
設計扶貧是為了改善貧困群體生活水平的設計活動,設計扶貧的目標是要求設計行為主體通過設計活動去幫助貧困群體,滿足他們生理、心理、社交等多方面的需求,使其生活朝著更加美好的方向發展。
滿足貧困群體的物質需求、提高其生活水準,是設計扶貧的第一要義,也是設計扶貧最基本的目標。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生理需求,因此物質上的富足對于貧困群眾而言尤為重要,畢竟只有滿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人們才能去考慮更高層次的需要。就設計角度而言,無論是作為一種造物行為還是作為一個結果,它都不能和物質分開,設計的本質就是為人造物的藝術。進而言之,設計的目的就是創造滿足人類需求的物質。由此可見,設計扶貧的最直接目標就是幫助人們實現物質上的需要。
當然,目前我們所說的貧困造就的不只是經濟上的貧困,設計扶貧的目標也不只是局限于物質層面,還有其他層面的標準和維度。克里斯·拉茲洛認為貧困包括“有形貧困”和“無形貧困”兩個方面。有形貧困指缺少物質方面的要素,例如金錢、居住環境、福利保障;無形貧困指人們在人際交往、生活閱歷、知識能力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貧窮。從設計倫理的角度去統籌思考這兩種類型的貧困,那么設計扶貧的目標不能只關注浮于表面的“有形貧困”,還需要關注“無形貧困”,除了滿足貧困群體的物質需求,還需要把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作為重要目標。
滿足貧困群體的精神需求,就是要滿足貧困群體在社交、尊重、審美和自我實現等方面的需求,而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最高級的需求便是自我實現需求。也就是說,設計扶貧不是讓貧困群體簡單地坐享其成,而是讓他們參與到實際的設計扶貧工作中。這樣不僅可以讓他們學習一些基礎的設計知識與技能,而且可以在參與設計的過程中,提高他們的認知與審美能力,獲得存在感,從而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設計主體幫扶貧困群體只是設計扶貧的手段之一,讓貧困群體掌握脫貧的方式,才是脫貧不返貧的關鍵。
四、設計扶貧的意義
首先,對于貧困群體而言,設計扶貧最直接的意義便是消除貧困。設計直接作用于貧困民眾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從而影響他們的生活習慣,改變其生活面貌。通過設計扶貧工作,貧困群體可以在日常生活和經濟收入等方面獲得相當于基本水平的滿足。
其次,設計扶貧一方面為貧困群眾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改善他們的經濟狀況,更重要的是能讓貧困群眾受到藝術的熏陶,進而傳播和傳承優秀的藝術文化。設計扶貧能夠為貧困地區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給貧困人民帶去時尚的審美觀念,激發他們的創造力,提升他們的美學素養,使他們認識到自身的價值,培養他們脫離貧困的能力,讓他們獲得更多的機會,實現脫貧目標。當設計藝術進入貧困群體的生活時,現代設計時尚新奇的美學風格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滲入到貧困群體的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激發貧困群體的美學需求。此外,當貧困群體參與設計活動時,他們可以接觸到更多新的理念,學習知識和技能,從這一角度來考量,設計扶貧也推動了當地的文化教育的發展。
此外,設計扶貧可以讓窮人也過上有尊嚴的生活。人的基本權利“來自于人的尊嚴和固有價值”[6],設計應當成為保證那些窮困潦倒的人民獲得基本生存權利的途徑。并且在這一工作中,對設計自身的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在這一過程中能使設計實踐更加深入、全面,從而為設計學科帶來新的思考,為設計實踐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使設計學科更加符合當下社會發展的要求。
更為重要的是,從設計倫理的角度來看,設計扶貧工作能消除貧困,維護社會的公正。公平公正是一個社會維持和諧穩定發展的基礎,一個社會要想保持和諧穩定發展的基礎之一便是公正。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世界各地貧富差距依舊很大,貧困群體在經濟收入和生存能力方面都不能滿足他們的基本生活。所以,必須通過扶貧工作才能保證貧困群體的生存和發展。
美國評論家羅伯特·修斯說過:“窮人沒有設計”,這一觀點尖銳地指出了現實的倫理問題。雖然當下人類世界諸多的創造發明確實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不少便利,但是如果我們著眼于占世界人口絕大多數的貧困人群,就會發現他們連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需要都無法得到滿足,更不用說那些新興設計所帶來的服務了。雖然設計界早就提出了設計要為所有人服務,而不是只為少數精英服務,但實際上很多設計師、設計企業還是未能徹底擺脫以往那種精英式設計的傳統思維。現在有很多造型新穎、功能繁多的產品,甚至很多產品存在著過度設計的問題,更像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征,這些設計早就違背了設計要為人造物的本質屬性;而那些貧困地區,醫療設備、教育設備、農業生產設備等卻十分緊缺。因此從設計倫理的角度來看,設計如果不能為貧困群體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就是對社會倫理的踐踏,人類社會將長期處于一個不公正的環境中,其發展也將陷入停滯狀態。所以設計扶貧是一項能夠體現公平原則的正確事業。
五、結語
在過去的一百多年,一些設計先驅才開始從倫理的角度來審視設計行為,對設計的責任進行探究,并且在一定的范圍內開展了具有社會價值的設計服務,希望通過這些活動來改變設計的服務對象,使設計能為廣大的人民群眾服務。但總體上來說,這些設計先驅的關注對于貧困群體來說只是杯水車薪。縱觀設計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自近現代以來,在許多思想的熏陶下,人們對價值理性的追求也愈演愈烈。對于設計,人們不再局限于“美”這一要素,而是更加注重實用價值。設計師們也不再囿于以往精英式設計的傳統思維,對設計倫理的探索也成為一股推動的力量,這種思想的發展一方面為設計本身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另一方面也使設計成為了一個有利于全人類的善舉。
設計介入扶貧工作,對貧困主體的關懷不可忽視,設計行為主體的責任也同樣至關重要。對于貧困主體來說,他們應自覺主動地配合設計行為主體,共同尋求脫貧的方法。而設計行為主體則肩負著幫扶貧困群體脫貧的責任。需要注意的是,設計行為主體需要做到一視同仁,平等地對待每一貧困區域;同時還要關注不同地區之間的差異性,做到因地制宜,兼顧這兩方面的需求。設計扶貧不是一件一廂情愿的事情,只有貧困群體和設計行為主體相互協作,相輔相成,才能使設計扶貧工作發揮效能。
設計參與扶貧工作,不僅要關注物質層面的貧困,滿足貧困群體的物質需求,解決其生活需求。同時也要使貧困群體能參與到設計活動中,幫助他們學習設計方面的知識和脫貧的渠道,正所謂“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在身”,幫扶貧困群體脫貧是一方面,讓他們學會脫貧的方法和技術才是解決貧困的根本方法,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脫貧不返貧”。
設計賦能扶貧工作,最基本、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消除貧困,還能富足貧困群體的精神世界,培養其創新能力與審美意識,弘揚設計文化,對這些貧困區域的教育也大有裨益。若從設計藝術本身來看,設計扶貧的提出也能使設計學科本身獲得發展,從倫理角度來考量,設計立足于貧困群體,有助于維持社會公正,從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帕帕奈克.為真實的世界設計[M].周博,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2]諸葛鎧.設計藝術學十講[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9:70.
[3]韓超.為貧困民眾而設計——當代中國“設計扶貧”初探[J].藝術評論,2015(12):89-93.
[4]楚永生.公共物品視野下農村扶貧開發模式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4.
[5]柳芳.針對貧困群體的可持續型設計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3.
[6]孫平華.《世界人權宣言》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4.
作者簡介:王淼,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設計藝術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