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
上個月和三位朋友一起報名了網球課。四個人雇一個教練,大家彼此互為固定搭子。一身裝備全部置辦齊;場地也四處考察;收藏了一堆入門短視頻,沒事的時候就拿出來看看。總之,準備動作很充分,決心很大、干勁很足。結果,第一節課就有一位朋友把腳崴了。醫生說他缺鈣,要多休息休息,暫時不要劇烈運動。風風火火的網球課,一下就熄火了。
這個事,一下讓我有一種“中年感”襲來的感覺。看似對生活還充滿熱情,也有很多想法,但身體卻真的在衰老。
前兩天我肋骨下側按著疼,我的第一反應就是“不會有大問題吧”,人到中年就容易這樣想。到醫院一查,醫生說不要緊,“多休息,不要劇烈運動”。
我一下想到了一句唐詩,“骨警如醫知冷熱,詩多當歷記晴陰”,就很像一種中年況味。雖然不情愿,但動輒就被勸“不要劇烈運動”。而更關鍵的是,這影響的或許不只是運動,而是內化成了一種保守、收斂的態度。
前兩天,部門里來了一位實習生,是位工科男,提出要用Python語言給我們做個爬蟲程序,能減輕很多工作量。我一看密密麻麻的代碼,就產生了一種非常強烈的生理抗拒:不想用,原來的方法也挺好的。
但下一個瞬間,我卻有一種冰水澆頭的感覺:這是不是一種“中年感”?過于自信已有的知識結構,對新知識的學習帶有天然的抵觸。
之后,我強忍著不適,硬著頭皮看完了他的演示。雖然還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但不得不說,有望把我們一些工作流程完全顛覆過來,我很慶幸自己選擇了堅持。
“中年感”,人們可能都沒法逃脫,那是一種生活漸入安穩,但又隱隱有些不安的階段。其實中年也沒必要自我設限,中年人嘗試去冒一些險又怎樣呢?世界的變化那么快,人生其實也不太可能刻舟求劍一般地活著,無論在哪個歲數。
(許涵蓄薦自《文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