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月蘭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啟發(fā)生疑——鼓勵質疑——引導解疑”是一種常見的教學過程。它實際上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小學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而“啟發(fā)生疑——鼓勵質疑——引導解疑”這一教學過程,在幫助學生全面深刻理解文本內涵,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方面起著獨特的作用,體現(xiàn)了新課標的具體要求。但是,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筆者注意到學生所提的問題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質量也參差不齊,如果不對這些問題進行必要的處理,去粗取精,那么就有可能使這種質疑過程陷于瑣碎、流于形式。下面本文就談談教師如何對學生的質疑進行必要的評價和引導。
一、評價質疑行為,鼓勵學生多思
學生提問,說明他進行了積極思考,不去思考的學生發(fā)現(xiàn)不了問題;而進行積極主動的思考是學生發(fā)揮自主性主動學習語文的表現(xiàn)。且不論學生問題的質量,單就學生進行了積極的思考這一點來說,教師就應該給予積極的評價。這樣,學生的獨立思考的心理動機才會得到強化,語文學習的主動性才會加強。小語新課標也明確指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如果教師對學生提問不作任何反應,或不注意評價方式,對質量不高的提問給予否定甚至批評,對于那些鼓足勇氣提出問題的學生來說,他們的積極性就會被挫傷。這里的評價要遵循兩個原則。一是以表揚鼓勵為主,想方設法找出學生問題中的優(yōu)點,不管是方式、語言表達,還是所表現(xiàn)出的思維特點,讓學生產生成就感。二是評價要實事求是,中肯真誠。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人的心理動機的增強不一定完全依賴外界的表揚、鼓勵,有時還要依賴個體對這種鼓勵的理解程度,只有發(fā)自內心的、實事求是的表揚,對學生才有促進作用,否則會適得其反。
二、評價質疑內容,引導學生善思
引導學生善思,指的是引導學生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善于發(fā)現(xiàn)并思考文本中的主要問題,使質疑能抓住事物的本質。
思維鍛煉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問題的不斷產生和不斷解決的過程。“個體在發(fā)現(xiàn)問題過程中所站角度的不同和層次的高低,體現(xiàn)了思維水平的差異。”從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角度出發(fā),除了對學生的勇于質疑行為給予肯定和鼓勵,以增強其內部動因之外,對問題內容本身進行評價,也是相當重要的。評價質疑內容應視具體情況而定,對那些有代表性、針對性強、高質量、高水平的問題,應指出這類問題產生的思維方式和思維角度,使之成為一種范例。具體而言,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
(一)引導學生質疑時思維要有整體觀和全局觀,力求高屋建瓴
最初,學生的質疑大多只留意具體的細節(jié),例如有的學生就《落花生》提出質疑:為什么“那天晚上天色不大好”?這類問題雖精彩,但提得多了恰恰反映學生閱讀注意力的局限。教師則可以引導學生思維的落腳點不要只停留在文本的細枝末節(jié),應該要全面掌握各類文體的主要基本點,如寫人記事文章各記敘要素之間的關系,寫景散文的形神辯證關系及景物與情感、事件與情感的關系,說明文的說明對象與說明特點的關系、說明順序的安排等,然后再從這些基本點出發(fā)自主生疑。
(二)引導學生善于從文本的關鍵處質疑
一般而言,文章的標題、開頭、層次間的過渡及結尾部分,常常是作者精思附會之處,或統(tǒng)領設引,或承轉遞進、或片言點睛……引導學生善于從這些地方生疑,往往會收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如有的學生在課外閱讀《小狗包弟》時,對第一自然段“藝術家與小狗的故事”的內容的必要性產生懷疑,而這種懷疑,正為深刻而全面理解文章“控訴、懺悔”之主題,感受“同情、自責”之情感提供了很好的契機;有學生質疑《桂花雨》結尾一句的深意,作者的寫作目的便一目了然……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究,文本的主題、構思特點等就能被很好地把握。
(三)引導學生善于質疑藝術手法
文章的“文”字,很大程度體現(xiàn)在藝術手法的運用上。這里的藝術手法,不僅指局部的修辭手法,更是指作者為表現(xiàn)主題所采用的最主要的表現(xiàn)形式。對文本的藝術手法進行質疑探究,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文本主題,更充分地感受文章的藝術魅力,同時,對文章的藝術手法進行初步探究和欣賞,也是小學高年級語文常見的習題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探究具體表現(xiàn)在何處以及有何作用及好處等內容。
(四)注重對某些特殊細節(jié)問題進行思考質疑
這里的“細節(jié)問題”并不專指“細小情節(jié)”,它還包括句式的選擇、標點符號的使用等等之類的細小問題,它們共有特征就是“非常態(tài)化”。有時,文本中的某些細微地方,恰恰是作者匠心獨運之處。如《荷花淀》中水生嫂:“怎么了,你?”這一倒裝句式,表現(xiàn)了女人對丈夫的關心,豐富了人物形象;再如《雷雨》中魯侍萍的:“你是萍,……憑——憑什么打我的兒子?”這兒的諧音和標點的綜合運用,極準確地表達出人物復雜而痛苦的內心。閱讀時如果能引導學生對這些地方加以關注并質疑思考,由外在“形式”的特殊性入手來探究領會其內在的深刻含義和表達效果,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從以上幾個方面去幫助學生質疑,學生就能掌握基本的思維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而這些對于培養(yǎng)學生閱讀中的質疑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三、評價質疑結果,幫助學生善答
質疑和釋疑是一個整體,不能分開。教師在閱讀教學時習慣于自己設疑——提問——自己作答,這樣容易影響學生的自主思考。倒不如讓學生自主質疑,自主釋疑。將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交由全班學生討論,鼓勵從不同角度釋疑,學生常常在交流甚至爭論中碰撞出耀眼的智慧火花,教師所要做的只是綜合和評價,最終形成較全面而合理的答案,或者不一定要形成一個具體的答案,只要引發(fā)學生的深層思考即可。若能經常如此,學生的思維將會得到很好的鍛煉,讀和說的能力定能得到切切實實的提高。
當然,對學生的質疑進行有目的的評價,不僅僅只是教學過程中的固定環(huán)節(jié),它更是教師關注學生、尊重學生,對教學工作十分負責的表現(xiàn)。教師是評價的主體。而評價的內容又體現(xiàn)著教師的情感性質和業(yè)務水平。蔡澄清老先生說過:“要引導學生,就必須熱愛學生;要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就必須本身具備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素質。”這就要求老師情感上對學生要尊重、熱愛、負責任,思維上具有敏捷、靈活、獨創(chuàng)及深刻的洞察性等等,為了達到這一點,教師又必須深入研究學生,了解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掌握孩子的認知規(guī)律;還應具備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精深的專業(yè)知識,能把握學科信息,同時還應具備一定科研能力,善于觀察總結,善于實踐應用。要實現(xiàn)上述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地學習、實踐。